阅读设疑生成精彩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阅读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层次,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本、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实践证明,巧用“设疑”,可以对学阅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想象,发展思维,使阅读课堂在“设疑”中生成精彩。
  一、课堂导入设疑,促进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环节,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运用“设疑”艺术,使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领略文本的精神内涵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船长》一课时,当教师板书完课题后,向学生提问、设疑:“通过你们课前预习阅读,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船长’呢?”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位威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个面临危险,镇定自若的船长”,有的同学说:“他是一位在危险面前,一心想着别人,沉着应战的船长”……学生们发言踊跃,十分精彩,他们结合预习与自身的理解,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抓住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不但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导入设疑,将文本中人物与内容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本情节设疑,感受品格力量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与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充盈于文本间的人文情怀,接受道德文明的洗礼与熏陶。根据文本情节设疑,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品德的感染与陶冶。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教师设疑:“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你会这样要求‘儿子’放掉已经到手的鱼吗?”,让小组合作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在诱惑面前,我们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有的学生说:“在利益面前我们可能会忘记原则”;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讨论中还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迁就和溺爱,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孩子成长会造成不良影响。显然,学生们在讨论中走进了文本的深层,丰满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审视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受到高尚品格的良好影响。
  三、文末留白设疑,激活创新思维
  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课文作者往往会在文本的结尾处,留下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作者留下的空白,巧妙设疑,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狼和小羊》一文时,教师结合末尾句所留下的艺术空白设疑:“狼向小羊扑去,结果会是怎样呢?”,有的同学说:“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一闪身,狼撞到小羊后面的大树上,受伤了”;有的同学说:“聪明的小羊一闪身,狼用力过猛,掉到了山涧里去了”。还有的同学甚至想象:“狼扑向小羊时,忽然听到一声枪响,狼被隐蔽在树林后的猎手用枪击倒了”,等等。可见,这样处理课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了文章的意旨与内涵,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自主设疑,提高阅读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设疑。教师的课堂设疑只是为学生提供示范和培养学生的设疑意识。“疑”是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前提和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设疑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设疑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疑,自主解疑。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一文,教师搭建了三个平台,发展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第一是学生初读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从课题、课文生字词等方面来设疑,结果学生提出“虎门在什么地方,是谁在销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等问题。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可以通过读课文找到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初读课文的积极性。第二是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疑,有的同学提出“林则徐为什么要销毁鸦片?”“为什么说林则徐销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等问题。第三是让学生学过本篇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则提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并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解难释疑。教师结合历史背景加以适当点拨。通过这样的自主设疑,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让学生学会自主设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提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汪群小学)
其他文献
络合滴定法测定牙科材料中锡、铜和锌喻银谷(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北京,100081)牙科合金材料是由银、锡、铜和锌组成合金。我院近年开发的此医用材料已销售于国内外。该产品成分检测原沿
使用红外分析仪测定超低碳万秀芝,郁如荣(哈尔滨锅炉厂材料研究所哈尔滨,150040)不锈钢中超低碳的分析,用通常的气体容量法或电导法,都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进口钢材如日本的不锈钢焊丝含
“张丽莉,一位柔弱的女教师,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居然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阅读着英雄的事迹,我不禁凝神思索: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向她学点什么。
在近中性溶液中,用Co(Ⅱ)—双硫腙—CCl_4萃取含铜溶液时,Cu(Ⅱ)定量(?)代(?)出Co(Ⅱ)(?)双硫腙中的Co(Ⅱ),形成在435nm处具有最大吸收的Cu(Ⅱ)一双硫腙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
<正>测定天然水中痕量锰,通常用过硫酸盐氧化比色法.该法灵敏度不够高,当锰含量很低时需预先共沉淀富集,手续繁杂.近年来,基于锰对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效应,用动力学光度
古代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古诗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情感培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要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
“教师善教之本在于乐教,而乐教之根在于幸福”。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感不是来自生活经历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内心,来自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境遇都给了人们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的机会,正是人们选择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在事情结束后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程度。  教师的幸福,来自对教书育人的职业的美好体验,来自对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来自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和
教学因精心预设而精彩,也因精彩的生成而出彩。纵观我国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无一不充满着信手撷来的睿智。一些突发状况,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会打乱整节课“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他们都善于随机应变,用自己的智慧,对突发状况进行极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善待错误。润物无声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一句时,学生“卡壳
5-Br-PADAP吸光光度法测定钢中微量铌金伟(上海钢铁研究所测试中心,上海,200940)]曾报道过在PH1~4的酸度条件下,以酒石酸作辅助剂,生成铌-5-Br-PADAP─酒石酸混合型配合物,且应用于矿石、合金钢中铌的光度分析。我们试
本文在铬(Ⅳ)—二荐碳酰二肼(二苯卡巴肼)显色反应基础上,依据稳定悬浊液对光的吸收行为,研究了主次波长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铬(Ⅵ)的新方法,建立了具有环境条件修正性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