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清镇市2012年4月12日雷击事故现场的实地勘察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情况、当时雷暴活动情况等因素,对此次雷击事故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针对目前农村房屋防雷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雷电灾害综合防御措施,从而减轻雷电灾害损失。
关键词:农房 雷击分析 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P319.1+1
·1引言
4月12日下午,2010年曾经发生村民被雷电击死的红枫湖镇右二村石灰窖组今年再次发生雷击事故,接到的报告后,我局当即安排工作人员奔赴现场进行了勘查,现将勘查及有关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2雷击现场基本情况
此次雷击事故发生在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石灰窖组李金刚村民家,事故发生时间大约是4月12日16时10分左右,17点30分,该村支书电话告知清镇市气象局,气象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间18点20分,事故现场GPS定位仪测定位置为:N26°29′30″,E106°23′18″,四周空旷,处于水陆交界处,是雷击高发区。
被击建筑物为两层平房,与周围住房一样,发生雷击事故的建筑物无任何防雷设施。 房屋正面屋顶女儿墙上琉璃瓦、女儿墙一半被雷电击落到地面,室内所有暗敷线路被击断、电视机、冰箱损坏;二楼走廊台阶被击垮并有灼焦痕迹。(图1)
图1 屋顶女儿墙被雷击情况 图2 室内被雷擊情况
·3天气情况
调阅2012年4月12日14时至17时清镇市气象局天气雷达监测资料,从该时段雷达回波资料可看出:此次天气过程中,雷雨云14时17分由织金进入清镇市境内,15时29分左右回波最强,16时27分强回波移出清镇市境内,在此期间,只发生闪电和雷声,无降水发生。
图3雷达回波图
·4雷电监测情况
2012年4月12日15时至17时时段,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在清镇市行政区域内有8条闪电记录,其中最大闪电电流强度为228.41kA(N26.49761°,E106.3657°),发生在16点15分27秒,也是最接近事故点(N26°29′30″,E106°23′18″即N 26.48,E106.38)位置。(表1)
表1雷电监测资料
·5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天气雷达和雷电监测网监测资料综合分析,雷电的直击建筑物导致了此次雷击事故:
·5.1直击雷侵入
由于被雷击建筑物所处位置四周空旷,处于水陆交界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特殊,加之修有钢筋混泥土建筑物是导致其容易被雷电选择为放电对象。
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正面楼顶混凝土琉璃瓦角,造成敷设在女儿墙上的混凝土琉璃瓦被击成几段,并且三分之二的混凝土琉璃瓦落到地面,所幸建筑物内无人在家,未造成雷击伤人情况。二楼走廊被灼焦处是直击雷产生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所致。
·5.2闪电感应
建筑物屋面为钢筋混泥土现浇板,但建筑物没有在四角设置钢筋混泥土柱筋,使得击楼顶混凝土琉璃瓦角的雷电流无法及时入地散流,只能沿着外墙面入地,这一直击雷电流在入地过程中产生的感应过电压,也造成在外墙面暗敷、进入室内所有暗敷线路全部被击断,室内墙面的插座、电灯开关全部被击落地面,电视机和冰箱等家用电器损坏,楼梯钢筋混泥土内钢筋没有良好连接处出现水泥蹦裂。
·5.3闪电电涌侵入
闪电电涌侵入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对雷电的传导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5.3.1闪电电涌侵入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其一是直击雷击中金属导线,让高压雷电波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两边传播而引入室内。
第二种是来自感应雷的高电压脉冲,即由于雷云对大地放电或雷云之间迅速放电形成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他们在各种电线中感应出几KV到几十KV的高电位,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传播而引入室内的。
第三种是由于直击雷在房子或房子附近入地,因其通过地网入地时,在地网上会发生数十千伏到数百千伏的高电位,这高电位通过电力线的零线、保安接地线和通信系统的地线,也是以波的形式传入室内,并沿着导线传播到别处,殃及更大范围。
6结论与建议
·6.1、我市属于雷击多发区,农村防雷设施不完善,甚至有的没有防雷设施,雷雨天气切勿在大树下避雨,及时停止田间等生产工作。
·6.2、加强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让农民朋友增强防雷安全意识,同时,以此事件为契机,利用各种媒体加强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和能力。
·6.3、鉴于农房基本为自建房,农民一方面无防雷设计、施工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资金有限的基本情况,因此在对农村防雷减灾宣传工作中,不仅要注重防雷意识的宣传,还要向农民朋友介绍农房如何进行防雷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广大村民在自建住宅时,无论是钢筋混泥土屋面还是其他材料的屋面,均伸出墙面外不小于50公分距离,最大程度保障建筑物外墙面与屋面的连接处干燥,即使雷电击在建筑物上,也能迅速通过雨水入地散流,避免雷击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福雁.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J].建筑电气.2008年第10期:44-46
[2] 杨仲江.气象出版社.《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2010:1
[3].肖稳安,张小青.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关键词:农房 雷击分析 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P319.1+1
·1引言
4月12日下午,2010年曾经发生村民被雷电击死的红枫湖镇右二村石灰窖组今年再次发生雷击事故,接到的报告后,我局当即安排工作人员奔赴现场进行了勘查,现将勘查及有关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2雷击现场基本情况
此次雷击事故发生在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石灰窖组李金刚村民家,事故发生时间大约是4月12日16时10分左右,17点30分,该村支书电话告知清镇市气象局,气象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间18点20分,事故现场GPS定位仪测定位置为:N26°29′30″,E106°23′18″,四周空旷,处于水陆交界处,是雷击高发区。
被击建筑物为两层平房,与周围住房一样,发生雷击事故的建筑物无任何防雷设施。 房屋正面屋顶女儿墙上琉璃瓦、女儿墙一半被雷电击落到地面,室内所有暗敷线路被击断、电视机、冰箱损坏;二楼走廊台阶被击垮并有灼焦痕迹。(图1)
图1 屋顶女儿墙被雷击情况 图2 室内被雷擊情况
·3天气情况
调阅2012年4月12日14时至17时清镇市气象局天气雷达监测资料,从该时段雷达回波资料可看出:此次天气过程中,雷雨云14时17分由织金进入清镇市境内,15时29分左右回波最强,16时27分强回波移出清镇市境内,在此期间,只发生闪电和雷声,无降水发生。
图3雷达回波图
·4雷电监测情况
2012年4月12日15时至17时时段,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在清镇市行政区域内有8条闪电记录,其中最大闪电电流强度为228.41kA(N26.49761°,E106.3657°),发生在16点15分27秒,也是最接近事故点(N26°29′30″,E106°23′18″即N 26.48,E106.38)位置。(表1)
表1雷电监测资料
·5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天气雷达和雷电监测网监测资料综合分析,雷电的直击建筑物导致了此次雷击事故:
·5.1直击雷侵入
由于被雷击建筑物所处位置四周空旷,处于水陆交界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特殊,加之修有钢筋混泥土建筑物是导致其容易被雷电选择为放电对象。
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正面楼顶混凝土琉璃瓦角,造成敷设在女儿墙上的混凝土琉璃瓦被击成几段,并且三分之二的混凝土琉璃瓦落到地面,所幸建筑物内无人在家,未造成雷击伤人情况。二楼走廊被灼焦处是直击雷产生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所致。
·5.2闪电感应
建筑物屋面为钢筋混泥土现浇板,但建筑物没有在四角设置钢筋混泥土柱筋,使得击楼顶混凝土琉璃瓦角的雷电流无法及时入地散流,只能沿着外墙面入地,这一直击雷电流在入地过程中产生的感应过电压,也造成在外墙面暗敷、进入室内所有暗敷线路全部被击断,室内墙面的插座、电灯开关全部被击落地面,电视机和冰箱等家用电器损坏,楼梯钢筋混泥土内钢筋没有良好连接处出现水泥蹦裂。
·5.3闪电电涌侵入
闪电电涌侵入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对雷电的传导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5.3.1闪电电涌侵入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其一是直击雷击中金属导线,让高压雷电波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两边传播而引入室内。
第二种是来自感应雷的高电压脉冲,即由于雷云对大地放电或雷云之间迅速放电形成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他们在各种电线中感应出几KV到几十KV的高电位,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传播而引入室内的。
第三种是由于直击雷在房子或房子附近入地,因其通过地网入地时,在地网上会发生数十千伏到数百千伏的高电位,这高电位通过电力线的零线、保安接地线和通信系统的地线,也是以波的形式传入室内,并沿着导线传播到别处,殃及更大范围。
6结论与建议
·6.1、我市属于雷击多发区,农村防雷设施不完善,甚至有的没有防雷设施,雷雨天气切勿在大树下避雨,及时停止田间等生产工作。
·6.2、加强舆论引导和科普宣传。让农民朋友增强防雷安全意识,同时,以此事件为契机,利用各种媒体加强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和能力。
·6.3、鉴于农房基本为自建房,农民一方面无防雷设计、施工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资金有限的基本情况,因此在对农村防雷减灾宣传工作中,不仅要注重防雷意识的宣传,还要向农民朋友介绍农房如何进行防雷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广大村民在自建住宅时,无论是钢筋混泥土屋面还是其他材料的屋面,均伸出墙面外不小于50公分距离,最大程度保障建筑物外墙面与屋面的连接处干燥,即使雷电击在建筑物上,也能迅速通过雨水入地散流,避免雷击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福雁.高层建筑雷击风险评估体系设计 [J].建筑电气.2008年第10期:44-46
[2] 杨仲江.气象出版社.《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基础》.2010:1
[3].肖稳安,张小青.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