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来说,除了做好内部校务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做好学校与家长、企业、社区等外部各界的公关常规管理。面对多级、多层的各类复杂事务,学校要保证正常的运行,并取得各方面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关键就在于提升管理效度。
学校必须逐步明确提升管理效度的要素不仅是“人”和“制度”,关键是要提升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只有在确立结果导向的基础上,强化执行力,我们的管理才能趋向科学、高效并且“轻松”。
要树立“结果”意识
何谓结果,就是单位或个人对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任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单位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从两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执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这个程序,完成任务并不代表完全达到结果的要求。
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学校大力倡导“结果指导过程”管理理念,积极营造“对结果负责”、“结果高于一切”的管理氛围,并让全体教职工知晓“强大的执行力是最好结果的核心”。例如在学校师资培养方面,为保证学校师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打造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的学习、研究型教师队伍,我们明白光靠理论上的说教和引导,很难达成目标,必须要在制度层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为此,我们将结果前置,研究出台了《关于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职教论坛及优质课竞赛、“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结果使用规定》。此《规定》一经出台,就在学校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得反响,每位教师都在此《规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有力调动了全体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了结果导向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执行力。
执行前结果定义要清晰
管理者,如果不进行深入调查,不认真学习,不进行周密思考,光凭一时心血来潮,头脑一发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只能是瞎指挥了。决策要的是科学性与正确性;要的是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目标、要求和本校办学方向、特色有机兼容;要的是将系统谋划和分步实施紧密结合;要的是周到、严密、细致。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思考:事情可不可以做,怎么做,谁来做,做了以后应该怎么样?作为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孤立在“管理者”的小圈子,要深入群众,发扬民主,广泛调研形成科学的决策。通过学习和调研,还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计划表。要把各项任务按轻、重、缓、急,列出进度计划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具体部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例如,在培养目标制定的上,学校就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设计。近年来,我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说法,有“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说法。201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在多年的就业推荐安置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为关注的是职业态度与素养、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此,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一线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且这种技能型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应仅仅受“需求驱动”,也应由“发展需要”驱动,不应仅仅强调其技能性,也应注重其综合素养。为此,又根据学校办学以工科类为主的校情和本县“一主两特一新”(一主:输变电产业;两特: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有机食品制造;一新: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学校确立了“培育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确立这样的目标,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自信、身心两健、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和谐之“人”。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才”,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一定才能的人,这个才能主要是指技术或技能。再次这种技能型人才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发展层次:一是创造才能,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应该学会创造,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二是创业本领,随着技术、经验、资金的积累,学生不仅能稳定就业,而且能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自身发展的机会;三是创新,就是培养学生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执行中监督检查要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认真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将惩戒机制细化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大家干有劲头、懒有惩罚,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差不一样”,真正保证“有作为就有地位”。有了这样的机制保障,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也就有了基本依托。
在具体的管理执行过程中,学校启动了“日查、周评、月考核、学期总结”的管理机制。一是实施双值导、周点评制度。二是实施常态督导机制。学校研究出台了《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常规管理督查工作方案》。各部门根据工作方案、依据各自工作职能,遵循检查→公布→整改→跟踪→反馈的程序,对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并在学校“内网”这一平台适时予以通报,其内容涵盖考勤、卫生、实训、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各类创建等各个方面,尤其可喜的是无论是各项工作内容安排,还是各类通报都能够实事求是,具体实在,不搞形式主义,且能有所动真碰硬,该批评、该通报的能够具体到人头,这在督查力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执行后奖惩措施要及时,要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和奖罚体系。在及时到位方面,无特殊情况,务必坚决按时按量履行。为此,学校严格实行月度考核。学校每月对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职能处室的每一个岗位都根据考核办法量化打分、刚性考核、分出等级,并将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要构建执行力文化
我们认为,最终要形成构建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校各类人员都能彼此信任,平等、开放地沟通;其次要建立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让每个人都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第三要构建执行力组织,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执行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更多时候需要一定的组织协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第四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把工作绩效与奖惩相结合,从而激励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总之,执行力作为学校管理文化的新视角,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是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环节,只有提升了整体执行力,学校管理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学校必须逐步明确提升管理效度的要素不仅是“人”和“制度”,关键是要提升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只有在确立结果导向的基础上,强化执行力,我们的管理才能趋向科学、高效并且“轻松”。
要树立“结果”意识
何谓结果,就是单位或个人对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任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单位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从两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执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这个程序,完成任务并不代表完全达到结果的要求。
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学校大力倡导“结果指导过程”管理理念,积极营造“对结果负责”、“结果高于一切”的管理氛围,并让全体教职工知晓“强大的执行力是最好结果的核心”。例如在学校师资培养方面,为保证学校师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打造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的学习、研究型教师队伍,我们明白光靠理论上的说教和引导,很难达成目标,必须要在制度层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为此,我们将结果前置,研究出台了《关于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职教论坛及优质课竞赛、“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结果使用规定》。此《规定》一经出台,就在学校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得反响,每位教师都在此《规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有力调动了全体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了结果导向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执行力。
执行前结果定义要清晰
管理者,如果不进行深入调查,不认真学习,不进行周密思考,光凭一时心血来潮,头脑一发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只能是瞎指挥了。决策要的是科学性与正确性;要的是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目标、要求和本校办学方向、特色有机兼容;要的是将系统谋划和分步实施紧密结合;要的是周到、严密、细致。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思考:事情可不可以做,怎么做,谁来做,做了以后应该怎么样?作为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孤立在“管理者”的小圈子,要深入群众,发扬民主,广泛调研形成科学的决策。通过学习和调研,还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计划表。要把各项任务按轻、重、缓、急,列出进度计划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具体部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例如,在培养目标制定的上,学校就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设计。近年来,我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说法,有“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说法。201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在多年的就业推荐安置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为关注的是职业态度与素养、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此,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一线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且这种技能型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应仅仅受“需求驱动”,也应由“发展需要”驱动,不应仅仅强调其技能性,也应注重其综合素养。为此,又根据学校办学以工科类为主的校情和本县“一主两特一新”(一主:输变电产业;两特: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有机食品制造;一新: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学校确立了“培育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确立这样的目标,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自信、身心两健、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和谐之“人”。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才”,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一定才能的人,这个才能主要是指技术或技能。再次这种技能型人才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发展层次:一是创造才能,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应该学会创造,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二是创业本领,随着技术、经验、资金的积累,学生不仅能稳定就业,而且能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自身发展的机会;三是创新,就是培养学生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执行中监督检查要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认真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将惩戒机制细化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大家干有劲头、懒有惩罚,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差不一样”,真正保证“有作为就有地位”。有了这样的机制保障,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也就有了基本依托。
在具体的管理执行过程中,学校启动了“日查、周评、月考核、学期总结”的管理机制。一是实施双值导、周点评制度。二是实施常态督导机制。学校研究出台了《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常规管理督查工作方案》。各部门根据工作方案、依据各自工作职能,遵循检查→公布→整改→跟踪→反馈的程序,对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并在学校“内网”这一平台适时予以通报,其内容涵盖考勤、卫生、实训、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各类创建等各个方面,尤其可喜的是无论是各项工作内容安排,还是各类通报都能够实事求是,具体实在,不搞形式主义,且能有所动真碰硬,该批评、该通报的能够具体到人头,这在督查力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执行后奖惩措施要及时,要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和奖罚体系。在及时到位方面,无特殊情况,务必坚决按时按量履行。为此,学校严格实行月度考核。学校每月对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职能处室的每一个岗位都根据考核办法量化打分、刚性考核、分出等级,并将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要构建执行力文化
我们认为,最终要形成构建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校各类人员都能彼此信任,平等、开放地沟通;其次要建立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让每个人都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第三要构建执行力组织,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执行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更多时候需要一定的组织协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第四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把工作绩效与奖惩相结合,从而激励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总之,执行力作为学校管理文化的新视角,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是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环节,只有提升了整体执行力,学校管理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