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沿黄生态带来说,依托各地特色文化,推动文化旅游產业高质量发展,对拉动沿黄生态带各省区内需、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扩大开放,具有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高质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世界第五、中国第二长河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创新区,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沿黄生态带9省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挖掘文化潜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树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
  然而,与长江经济带等地带相比,沿黄生态带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黄河流域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呈阶梯状分布,文化旅游产业也呈现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状况。尤其是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尽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高颜值、低效益特征十分明显。相较黄河中游的关中、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下游的山东半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上游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落后尤为明显,文化旅游产业链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未达最佳状况。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区域优势资源,推动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下游发达地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缩小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最佳机遇,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理性认识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推动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吸纳就业、带动创业、推动沿黄各省区建设、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沿黄生态带各省区的具体体现,为满足人民群众更广泛、更多样、更多层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理性认识各省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关注规模和体量大跨步前进中的诸多问题。
  (一)旅游要素供给失衡,难以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求
  透视近年来沿黄生态带各省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旅游要素供给失衡较为严重,整体而言,上游供给匮乏,中游相对充分,下游供给较充分。透视各省区,大多数旅游要素供给往往聚集在较为成熟的城市或传统景区。这些地区,多以观光、体验游为主,文化元素不充分。透视游客思维及其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原始质朴的特色文化,是多数游客的最佳选择,所以游客更加青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众所周知,沿黄生态带的文化旅游资源博大精深,但文化旅游要素的供给却很乏力。一方面,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尚不充分,科学而统一的沿黄文化旅游规划尚未形成。很多区域尤其是上游和下游一些区域,并没有把黄河文化以及沿黄生态带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个省区旅游整体开发建设融合,沿黄生态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景区管理粗放、安全保障跟不上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满足游客“商、养、学、闲、情、奇”需求。另一方面,沿黄生态带大多文旅项目是由个体、私营业主开发经营,导致本土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强、供求失衡、竞争不充分,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理念缺乏衔接,同质化现象严重,管理滞后且粗放,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无法满足新时代游客日益变化的需求。
  (二)旅游产品传统化,难以满足新时代游客多元的消费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沿黄生态带就是依托独特的水利环境和湿地资源以及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使游客数量成倍增长,旅游收入逐年创新高。
  虽然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已步入规模化发展,但整体而言,仍然存在区域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创新升级匮乏、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例如:青海省贵德县、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山西省吉县、陕西省宜川县、山东省东营市等,都以观光和简单的水上体验为主打项目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凸出。沿黄生态带丰富的旅游资源,博大精深的黄河水文化、黄河历史文化、黄河红色文化以及黄河民俗文化、黄河故道、黄河农耕文化等未能凸显。旅游产品主要靠自然资源禀赋,仍以观光为主。文化旅游产品中传统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未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而体现“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的旅游产品更是匮乏。进入新时代,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对旅游中的休闲、度假需求趋同。加之80后、90后等新生代群体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消费主体,旅游观念、出游方式已悄然改变,互动、深度体验、感受文化的差异和参与,是当前旅游产品需求的核心。更多游客注重对目的地文化的体验,对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了解。而以“眼球经济”为主导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已很难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
  文化旅游已成为大众化、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旅游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自驾散客出游需求市场急剧扩大。而沿黄生态带各省区的文化旅游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已不能适应游客需求多元化、旅游市场散客化、文化旅游产品升级型的市场消费需求。简而言之,文化旅游有效供给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现象使沿黄生态带的自然风光、特色文化与新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不匹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地理标志价值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尚未充分发挥
  沿黄生态旅游带各省区地理标志产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对旅游业文化要素的开发总体落后。众所周知,地理标志资源,一般会融合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背景,蕴含生态以及民俗等文化元素,既是文化旅游业本身的要素内涵,更是文化旅游业空间广阔开发的一种新型文化旅游资源。[1]沿黄河生态带的各省区,不同的地理标志资源,充分体现着不同区域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文化特色。目前,各省区对地理标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加之企业难以彻底挖掘出地理标志资源的特殊优势,加入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销售积极性不高。加入的企业也因认识不足,组织管理松散,对赖以生存的地理标志资源保护严重匮乏。加之信息反馈机制不流畅,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致使地理标志性产品经济效益不佳。所以,在区域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包装、附加值的挖掘和价值运用等方面有很多欠缺,彰显区域特色的高端文化产品不足,文化产业链难以更广、更深、更持久地延伸。   二、推动沿黄生态带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解决上述相关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提升旅游资源和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技术等,提升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以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以及民族风情为基因,依靠质量、品质、服务增强旅游流量。让独有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助推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旅游要素的供给质量是核心
  新时代,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与民众旅游新变化,使其成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提升幸福指数的根本所在。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为最具影响力的幸福产业,建设现代旅游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使命。[2]其中,提升旅游要素的供给质量,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二选择。因为旅游要素质量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包括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在不同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依托的诸如文化、技术、制度等要素,无论是优势度、数量、质量均有差异,尤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大数据快速发展背景下,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更应该从源头上充分重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既注重生产要素供给的有效性,还要避免投入的盲目性和重复性,防止产能过剩。未来5至10年,要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的黄金机遇,紧紧依托黄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在特色、规模、效益等方面多措并举,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中提高质量,突出文化精品、持续利用。在增加旅游产业要素增长的同时,注意提高文化资本产出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对文化资本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使有限要素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效率。[3]
  (二)优化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是关键
  沿黄生态旅游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且黄河沿岸生态景观独具特色,可针对目前旅游者的需求,以黄河文明为纽带,将各省区沿黄黄金旅游带观光、度假、生态等各类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水生态文化观光、红色历史文化回顾、健康养生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等系列产品。同时,不同省区实施差异化文化旅游产品战略,如:依托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河洛文化、关中文化,下游的齐鲁文化等,同区域的水生态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民俗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文化、始祖文化、长城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医药文化等,构思、设计、生产文化旅游的观光、体验精品产品,以文化差异来为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各区域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促进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依托地理标志产品,促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重点
  地理标志产品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潜力巨大,立足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以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突出地域文化旅游特色势在必行。
  1.沿黄生态带各省区应立足本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围绕各地的比较优势,生产、传播、展示具有区域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和旅游美食,以全域旅游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例如,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农业旅游。依托黄河沿岸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各地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设计乡土气息浓厚的旅游产品。凸显乡土特色观光旅游,提供游客参与农事劳作的趣味性体验活动。同时,强化特色手工产品销售,让游客体验传统的制作工艺过程,在传统工艺师的指导下参与或完成手工产品的制作过程。
  2.挖掘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地理标志的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以及人文历史,其综合价值的实现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乃至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内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协同努力。要发挥相互之间的作用,将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呼应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旅游带动地理标志产品面向文化旅游市场。
  地理标志产品其实是一种优秀的文化旅游商品,相较其他旅游商品,独具地域特色,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沿黄生态带文化旅游唯有依托地理标志产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才能避免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同质化现象,才能将其作为文化旅游中“讲好黄河故事”的平台,成为提高沿黄生态带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注释:
  [1]王明星.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9。
  [2]黄国达,毛蒋兴.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黄姚旅游小镇规划探究[J].2018,34。
  [3]史灵歌,彭永娟.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旅游业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云岭先锋,2017,11.
  [2]赵小平,高娟.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视野下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1.
  [3]程小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N].中国经济时报,2019,9.
  [4]楊俊博.河南沿黄黄金旅游带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4.
  [5]夏杰长.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旅游强国的唯一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18,3.
  [6]王宁.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J].世界农业,2015,8 .
  [7]胡卫华.“全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深圳大鹏新区的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4.
  [8]史灵歌,彭永娟.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旅游业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
  [9]郑宜平.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全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7.
  [10] 赵小平,高娟.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视野下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1.
  (作者简介:马桂芳,女,回族,1967年8月出生,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其他文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巩固和发展现代林业、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脉络为线索,对
CPTPP协定是代表着新一代贸易协定最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协定,目前是中国加入CPTPP的“窗口期”,高水平、严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加入CPTPP的必要准入门槛之一。CPTPP协定提高了对于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对其进行跨类保护成为一大亮点,具有较大突破性和一定的前瞻性,也符合我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方针。在CPTPP新规则下我国完善对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应推动未注册驰名商标保护立法体系化,加强未注册驰名商标侵权民事救济,对未注册驰名商标提供反淡化保护。
通过对林草行业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和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调查,了解到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他们知识层次较高、工作阅历丰富,比较关注个人心理健康,注重家庭
《民法典》和《民法典担保解释》对于共同担保的责任承担顺位、内容乃至内部追偿权等问题,构建了相对体系化的规定,旨在解决以往理论界和实务界立场不一的问题,统一裁判规则。但对于债权人放弃或减轻部分担保会对其他担保人产生何种影响,其他担保人是否能因此免责这一问题,并没有搭建一个清晰的轮廓,担保人之间依然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应当在理论和条文基础上,根据“担保的提供者”和“有无追偿权”这两种区分因素,进行类型化判断分析,统一对此问题的认识。
本研究从现代林业建设出发,提出“都市型林业职工”的概念,认为林业行业定位不清楚、体制不健全以及机制不通畅等因素影响其队伍建设,建议通过多措并举夯实都市林业发展基础,
营养配餐与食谱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引入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以适应课程对应的任职岗位需求,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做到基础理论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对高校教育变革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慕课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出现,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对基于慕课的财务管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案,旨在能促进财务管理课程线上线下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以社区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需求度的相关调研出发,基于柔性管理的理论,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柔性管理,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中“人”的作用意义。从柔性管理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这种融合培训模式加快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满足了学员多元化的需求,提高了干部教育
无因管理制度经历着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其制度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衡平作用。权利与自由作为整个民法的根基,在无因管理制度中仍必须贯彻。管理事务是否符合“受益人真实意思”将是认定无因管理适法性的一个突出标志,而是否有利于受益人只是判断适法性与否的辅助手段,二者并不能并列。将不适法无因管理纳入无因管理的体系框架内是值得肯定的,不适法无因管理也是法定债之关系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