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内各体育俱乐部上课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办法及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认为: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了学校的体育资源,拓展了体育课的形式,实现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和课内外多途径培养的目标,提出了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段,拓展俱乐部项目并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建议,旨在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在实践中的完善及为寻求教学改革的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5-0050-06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running mode of college sports club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sports clubs in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as the survey objects, and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s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of sports club system in schools. The method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ports club operation mode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ports club system teaching model effectively utilizes the school′s sports resources, expands the 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redit system and multi-channel training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time, expansion of club projec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It aim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nning mode of college sports clubs in practic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stitutions seeking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clubs; Operating mode
  近年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学分制教学改革趋势的推动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体育课程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各高校在改革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体育课程模式,已被大多数的高校接受并应用。有学者认为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既学习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也是当前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的能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实现新大纲“三自主”基本目标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作为广东省17所独立院校之一,学校在办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在创新强校和实行学分制改革方面具有强烈的愿望和积极地实践性。2016年学校实行了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是在学习和总结国内其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对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实施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改革。本文是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行两个学期后,通过对2014级和2015级两届经历了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后,对两种教学模式做了对比研究,并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实践中的完善,为寻求教学改革的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我国高校体育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现实状况。
  1.2.2 访谈法
  在对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进行调研的同时,访谈专家教授、教学主任及部分体育教师,并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召开了课题论证、专题讨论会。
  1.2.3 问卷调查法
  学校在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实践两个学期后,对各俱乐部教师和上课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教师问卷共发放21份,收到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调查是借助手机APP“问卷星”软件平台来实现的,将创建的问卷在各个体育俱乐部微信群中发放填写,共收到有效问卷576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改革前体育教学模式   改革前,学校体育课教学采用学年制教学模式,一年级施行以“三大球”基本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类教学内容为主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二年级实行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课程目标主要以打好体育基础,提高体育能力,掌握“三大球”基本技术和增强身体素质为主。课程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内容以“三大球”项目和身体素质练习为主,教师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指导下,完成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较为重复,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积极性不高,与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相比较(见表1),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体育教育,学生没有选择权,体育教学没有弹性化[2]。
  2.2 具体改革办法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开课形式采用“三自主”方式,即学生自主选择时间、选择教师、选择项目。学校教科部统一将各位体育教师的资料,授课时间,教学项目挂网,学生从大一入校即可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和教师。在3~5年的大学学业修读期间,在某个体育俱乐部内学满36个学时,考试合格就可以获得1个学分,在校期间修满4个体育课学分是学生合格毕业的条件之一。体育课开课时间段分布情况为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10:20~12:00,下午14:30~16:00、16:20~18:00,晚上19:20~21:00共4个时间段。为保证教学质量,所开设俱乐部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除了开设常规和特色体育项目课外,为体质较弱、特殊体质学生开设了体育保健课。体育课考核以客观综合评定为主导思想,淡化以运动成绩为主的结果考核,重视学生体育学练的过程和态度考核,体育成绩评定充分体现客观性和人性化[3]。
  学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除了建立课内教学俱乐部外,还把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改革目标。许多研究发现,高校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显著[4]。体育俱乐部课程的种类分为:体育课、运动队、体育社团和体育选修课,这样既强调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又兼顾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修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从而有效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形式,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多途径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5]。课外体育俱乐部在具体管理方面,通过引入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办法,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学生成员注册管理和考勤制度,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训练、比赛、表演及组织工作)达到相应的课时量,通过考核评定标准,就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6]。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在现代化教学管理方面也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学校教科部建立了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了完善的体育选课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等,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使各项体育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快捷、准确、安全的运转,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3 改革后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实践研究
  2.3.1 教师调查
  在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支持是改革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从教师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教师对学校开展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是100%支持的,认为应该逐步推行并积极推广。但在对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并不是非常满意,进一步调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个别项目存在场地少,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尽快去改善。
  在此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中,为了能够有效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上课时间段的选择,特别设置了晚上的体育课(19:30~21:00),为了保障晚上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在部分体育场地新建和亮化工程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实行了一个学期的晚上教学后,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们对晚上体育课的评价不一致,羽毛球、篮球、网球、体育舞蹈、瑜伽、健美操、乒乓球项目表示肯定,认为晚上教学效果更好;足球、排球、毽球项目表示效果一般,更倾向于白天教学;特别是定向越野的教师反馈意见,出于安全性和课程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发现该项目课程不适合安排在晚上进行。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排课中要注意晚上教学时间段要综合考虑各个项目的特点来安排。
  在对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方面,以往统一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的体育课考试形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改革后的体育考核要求,而以考核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得到教师们的一致认可,采用多元化评价考核更能体现客观性与人性化,这种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体育兴趣与特长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新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自身能力提升方面的调查中发现,教师们对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组织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表达了愿意多参加专业类的培训和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访学交流的意愿。
  在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后,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自我评价方面表示,与之前公共体育课多采用“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多采用了“团队合作性教学法”“培养自主性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否带来压力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表示能够积极的去适应新的体育教学形式,不存在教学改革带来压力。个别表示有压力的教師,压力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条件达不到心理预期,二是教学方法与观念还没有及时的调整转变。体育部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与学校后勤基建处的协调工作,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逐步达到教师高标准教学的要求。另外,在提升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方面还要组织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分享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心得,并通过听课交流和参加体育类培训班等继续教育的机会促进教师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作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是完全学分制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其推   行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因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坚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外,还要适应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即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运动技术的传播者转为体育锻炼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7]。
  对于目前学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主要面临的困难调查中,教师们普遍反馈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现有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周课时平均为18~22节),个别项目是一名教师独当一面,很难开展分层次教学。网球俱乐部和排球俱乐部存在教学场地偏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与学校基建部门协调新建和改建。
  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感受的调查反馈主要有: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更强;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高。
  2.3.2 学生调查
  从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中发现,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学生的支持率为90.28%。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支持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学生表示还是愿意和原来班级熟悉的学生在一起上体育课,主要原因是对新的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因为在体育俱乐部中要重新认识新的同学,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相对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会有一个过渡的时期。
  在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选课动机调查中发现,93.93%的学生是按照兴趣爱好及擅长的体育项目来自主选择体育俱乐部课程的,学生选择体育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增加,上体育课的积极性相应的也会增强。
  在對所在体育俱乐部的满意度调查中,84.38%的学生表示满意,主要是对俱乐部课程新颖的组织形式,特定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及教师的专业教学表示满意。值得注意的是有1.0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某个项目俱乐部中,因此,个别俱乐部课程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作调整,主要是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转变教学观念,要让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跟得上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要求,不再过分要求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具体俱乐部项目的特色拓展教学方法和内容,要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使课程变得更加具有教学特色和吸引力。
  学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在教学时间安排方面,为了有效拓展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特别设置了晚上体育课时间段。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个时间段上体育课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室内项目(体育舞蹈、瑜伽、健美操)和场馆内的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晚上的课程比较受欢迎;室外课的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毽球)夏天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学生非常愿意在晚上上课,冬天气温较低的时候上课积极性不高,反馈意见为更愿意在白天上体育课。定向越野课更是不适合安排在晚上,在开课一个学期后,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取消了晚上的定向越野课。另外,晚上的体育课在教学场地管理和电费耗支方面也相应增加了教学成本和管理难度,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安排中综合考虑,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考评方法的认可调查中发现,有83.33%的学生认可多元化的评价,认为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态度更重要,有提高和收获就能够得到客观评定的体育成绩评定方法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符合体育学习的规律。
  在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相比是否有区别的调查中发现,有60.76%的学生感受到俱乐部课程教学方法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有比较大的区别。传统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多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多采用“重复练习、讲解示范、循环练习”等体育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多采用了“合作性、自主性、探究性、团队性”等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拓展其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体育学习的效率,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对俱乐部上课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的调查中发现,45.31%的学生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内,29.86%的学生体育消费为100~300元,500元以上的有13.37%。消费主要用于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的购置。部分体育俱乐部要求学生自备器材,主要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俱乐部,学校提供球类耗材,但球拍要求学生自备。瑜伽俱乐部要求学生自备瑜伽垫,体育舞蹈俱乐部则对学生拉丁舞蹈鞋和摩登舞蹈鞋方面有要求。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体育器材和体育装备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有较大的提高。以足球班的学生为例,大部分上课学生拥有一双皮面碎钉的足球鞋,其中也不乏国际品牌的高端足球鞋,并且班上穿着较专业的长筒足球袜和足球服装来上课的学生比例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这与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推介及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体育俱乐部教学,使学生拥有自己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装备即可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课余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技术水平和体育兴趣的持续提高,进而将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在调查表中反馈,在体育俱乐部里学习的收获主要在于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体育兴趣进一步增强;通过俱乐部拓展了交际平台,提高了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得到提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2.3.3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前后学生体育成绩的比较
  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比较统一,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必须要达到的一个标准,过多采用对体育学习结果的绝对性考试,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运动成功的乐趣。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基础,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想要以“不变的教学”应“万变的学生”是行不通的、是不可能被学生接受[8]。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注重客观实际,尊重个体差异,采用了多元化评价的考核方法,考评体育学习结果,更考评体育学习的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获得进步就能得到客观评定,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进步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不在围绕体育考试项目进行枯燥重复练习,在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充分享受到快乐体育,收获身心愉悦与健康,这样的体育课是学生普遍欢迎的[9]。
  通过对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前后学生期末体育成绩的比较发现(见表2),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学生体育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都比在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體育课平均成绩更是达到了80分以上。在同任课老师的交谈中发现,老师们普遍对学生上课态度和积极性方面表示了肯定,与之前的公共体育课相比,学生在体育俱乐部课中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强,体育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2.3.4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师评教的比较
  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是开放的教学互动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打破了原有的体育授课模式。对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技术专长有了更高的要求[10]。评课制是学生对一个学期内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能够比较客观的反应出教师的教学状况,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反应出学生对体育课的评价。通过学生选课制和评课制可以看到学分制教学改革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成为学生选择的对象,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具体转化为是否选择该课程,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将决定该门体育课程能否开课,也将最终决定教师是否能够受聘,为了使自己的体育课为学生所认可,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强化体育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 [11]。
  学校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从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的,通过图1可以直观的看到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平均评教分数更高。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教学变的更加得心应手,教学内容也更丰富,教学组织也更加的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更多,与教师的关系更为融洽。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 论
  (1)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改革,顺应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有效利用了学校的体育资源,加强了对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三自主”选课,满足了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强化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升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带动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更新与新建,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实现了选课制和课内外多途径培养的目标,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主权,使体育教学实现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要求,有效推动了学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发展。
  3.2 建 议
  (1)晚上的俱乐部课程安排,首先要做好场地设施和照明设备的前期准备工作,尤其是在场地亮化方面要达到体育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标准,杜绝因照明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还要考虑到学校电力负荷条件和成本方面的因素,要得到学校后勤部门的支持,确保体育场馆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和耐用性,确保教学过程中不出现故障频发的现象。
  (2) 体育俱乐部教学要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标准执行,这对部分体育锻炼意识较为淡薄的学生是有促进意义的,让这部分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掌握1~2项体育基本技能,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体育俱乐部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育项目、教师和上课时间,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度,对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非常有利。要尽可能的拓展教学项目,增加选课的空间,尤其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项目要创造条件多开班级。
  (4)按照体育专项技术学习的实际情况,建议安排一年较为系统的学习对学生掌握和巩固某项体育技能的效果会更好。如果学生想在第二年继续学习和提高该项目技能,在课程设置中要安排更高层次的课程供这部分学生来选择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罗达勇,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72-374.
  [2] 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505-507.
  [3] 褚昕宇,等.学分制背景下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12):124-125.
  [4] 沈军.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探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3):356-360
  [5] 赵承磊.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97-98.
  [6] 张建宇.学分制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121-124.
  [7] 张桂玲,等.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7(5):113-114.
  [8] 陈保磊.基于体育俱乐部模式论深化高校体育人文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4(6):39-43.
  [9] 徐焰,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89-93.
  [10] 陈接华.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度实施的意义与发展对策[J].运动,2016,41(5):81-82+79.
  [11] 杨剑,等.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绩效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105-108.
  [1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81-86.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解我国国民体质研究的动态发展历程与前沿热点,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99—2019年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国民体质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 Space v5.3 绘制知识图谱,对国民体质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我国国民体质研究发文量呈增长趋势,经历了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成熟稳定期三个阶段。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类高校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科研能力较强是高产机构,但
期刊
摘 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与区别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建构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总结出四条路径,组建不同目标的体育虚拟组织、混合学习的双线路径、校际联合与“晒课”的二元路径和“学科—专家—教师”三位一体路径,为提高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解决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期刊
摘要:为促进体育保险在高校中的实施与普及,从大学生个体出发,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实证分析了安徽省大学生参与体育保险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全程注意义务判断、希望自身健康程度(包括身体形态更美、运动能力更强)、体育保险对运动伤害作用认知、开展预防保障知识必要性的认知、设立体育保险必要性认知、投保金额预期对大学生投保体育保险的意愿影响显著;其中,体育保险对运动伤害作用
期刊
摘要:为探讨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适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践研究验证。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和确定。研究结果:(1)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2)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研究显示,课程《体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得分为3.72分,评价结果为良,课程《运动营养学》的评价得分为4.30分,评价结果为优。
期刊
摘要:运用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借助质性研究工具Nvivo11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探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困境与突破对策。结果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四类困境:(1)自身不足限制;(2)外来文化冲击;(3)传承系统断层;(4)文化认同危机。应从四个方面突破传承困境:(1)加大自身革新力度提升文化影响力;(2)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3)加强民族传统
期刊
摘 要: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用户越来越多的行为习惯,也逐步向手机端迁移。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对“舞者一族”健身俱乐部有氧课程手机APP进行了自主研发与实际应用。有氧课程手机APP的研发与应用,是对健身俱乐部课程的有益补充,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练、自己喜欢的课程,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健身俱乐部有氧课程APP的应用,顺应了我
期刊
摘要:创业文化是影响创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创业文化能夠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增加创业信心。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已有20年时间,政府逐步推行适应需要的创业政策,市场方面也显示出对创业者素质的需求,高校虽然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但高校创业文化推广情况不尽如人意,创业实践的比例还处于偏低水平。本文针对目前北方体育类高等院校创业探索的实际情况,从传统观念和创业政策便利性两个角度着手,结合国内
期刊
摘 要:为揭示我国奥运冠军地理分布规律,挖掘影响我国奥运冠军分布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历届奥运冠军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奥运冠军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有明显集中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性较强;在七大地理区域中分布均衡性較低,华东、东北、华南、华中地区奥运冠军分布数量较多,西北地区最少;分布呈聚集状态,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发展历史、发展特征及区域特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与生产习俗、岁时节日、宗教祭祀、民族艺术等民俗事象共生共存、互融发展的特征。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有着形式各样、层次不一的文化形态,具有浓重的区域传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其表现为:胶东武术门类种多、流传广泛;潍坊国际风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深入,电子竞技就是体育与信息技术交叉综合的新生产物。2016年9月,教育部决定将电子竞技纳入到正式的专业教育中。电子竞技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它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推进我国高校电子竞技专业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电子竞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电子竞技教学存在师资短缺且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发的生源数量少及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