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冠军,0.01毫米见匠心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应成(中)在领奖现场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从云南大山走出来的蒋应成在长达十六个小时的汽车喷漆项目比赛中发挥稳定,牢牢守住0.01毫米的喷漆误差,出色完成了六个模块比赛项目,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赢得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2021年5月,他获得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坎坷人生,唯有自强不息


  “要么带着技术,要么取得成绩,否则你别回来!”大伯的鞭策,蒋应成铭刻在心。
  2012年,16岁的蒋应成背起行囊第一次走出大山,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到杭州技师学院学习汽车喷漆。绿皮火车颠簸了三十多个小时才来到杭州,乡村小院、高楼大厦渐次入眼,蒋应成一边感叹,一边默默许下心愿:学好技术,有碗饭吃,再攒点钱把老家的房子修一修。
  别人眼里简单的心愿,于蒋应成而言却是奢望。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不辞而别,蒋应成和小他1岁的弟弟开始了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从小,蒋应成就深感生活不易,养成了他倔强的性格。12岁那年,他第一次向爷爷奶奶提出不想读书,要帮家里务农干活的想法。那也是他第一次被爷爷奶奶痛骂了一顿。老两口的态度很坚决:砸锅卖铁,你也得去上学。为了让两个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爷爷奶奶硬撑着为他们盖了一间砖房。
  不幸的是,初中毕业那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对从小就失去父母的蒋应成来说,好像天要塌了。村委会给蒋应成兄弟俩建了贫困户的档案,但蒋应成萌生出一个念头:不读书了,外出打工来供养弟弟上学。他忐忑地把这个想法告诉唯一的亲人大伯,却遭到大伯的否定。“你年纪这么小,出去打工前途渺茫。起码要学一门技术有立身之本,以后才能养活自己,你和你弟的学费、生活费,我出!”就这样,15岁的蒋应成进入保山市隆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汽车维修。蒋应成很勤奋,又有一定的天赋,一年后,杭州技师学院到云南保山招收优秀技能学生,成绩优异的他顺利通过选拔。
  蒋应成终于在杭州确立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汽车整形与涂装。在杭州技师学院的三年时光,蒋应成接受了规范的技能训练,也接触到了各种前沿的设备与制作工艺。他刻苦钻研,把课余时间几乎都投入学习和操作中。2013年,蒋应成在学校技能运动会上获得了汽车喷漆项目一等奖,这不仅给他带来了成就感,也让教练在挑选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时想到了他。临近毕业分配,蒋应成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同时,他也通过层层选拔开始备战世界技能大赛。

苦训四年,世界大赛勇夺冠


  2017年10月19日,年仅21岁的蒋应成获得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金牌,蒋应成!”主持人话音刚落,蒋应成披着五星红旗冲向领奖台,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从训练车间到走上领奖台,他足足“熬”了四年。
  2015年,蒋应成也是国家队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的队员之一。达到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要求有多难?根据规则,0.01毫米是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对油漆厚度所允许的最大误差,其相当于头发直径的六分之一。想要达到这个标准,参赛选手的双手就要有超强的稳定性。“喷涂过程中如果手轻微抖一下就会超过0.01毫米,就可能出现车漆颜色与标准色不一致的情况,光泽度、纹理也会有所区别。而汽车油漆一般要喷五六层以上……我每天要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这0.01毫米。”对参赛选手来说,要守住这极限的0.01毫米,首先就必须把双手的稳定性练到极限。
  为了翻越这座“技能高山”,蒋应成想了很多训练方法:在用喷枪的时候,手腕上挂一瓶矿泉水以提升稳定性;用打磨枪去磨鸡蛋,要达到蛋壳全部去掉,但鸡蛋膜不破的效果……有一次,蒋应成发现车门拐角拿右手喷涂总是会漏掉一小块,换成左手就能够得到,自那以后他就开始锻炼自己的左手,漱牙、吃饭都用左手,硬生生地练到能“左右开喷”。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蒋应成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全国选拔赛上名列前茅并进入国家集训队训练,但在最后的选拔赛中获得第二名,无缘世界技能大赛。



  从那以后,蒋应成更加勤学苦练。夏天,实训室里没有空调,汗水湿透了工作服,蒋应成每天要七八套衣服,可他不叫苦、不退缩;他曾有六十多天没出校门,每天握着六七斤重的喷枪十个小时,努力将精确度控制在0.01毫米;为了增强体能,蒋应成每天还会在操场上跑30圈……终于,他守住了0.01毫米的差率,取得了全国选拔赛第一名,获得了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
  2017年10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在阿联酋举行。在长达十六个小时的比赛过程中,蒋应成发挥稳定,顺利完成了六个模块比赛项目,力压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选手,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赢得大赛汽车喷漆项目的冠军。
  “身披国旗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自豪。我从没有想到我这样一个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为祖国赢得荣誉,实现自己的梦想!”蒋应成感慨万千。

想点燃更多孩子的梦想


  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载誉归来,蒋应成成为云南保山的骄傲。面对许多知名企业的高薪邀請,蒋应成不为所动。“我是国家培养的,我的技术和知识要回报国家。”他回到三尺讲台的教师岗位上。在忙碌之余,蒋应成悄悄地回了一趟云南老家,去看望大伯和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在母校施甸县何元中学,我见到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坐在课堂里坚持学习的样子,想到少年时的自己,心里突然酸酸的。”他捐款5万元给何元中学,专门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继续学习。
  在回来的路上,蒋应成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走出困境?他觉得自己要帮助更多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从2018年开始,蒋应成陆续在云南保山市、贵州台江县和天柱县等地的职业技术学校成立“蒋应成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当地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我把一些前沿的专业技术、行业信息与当地的老师学生进行交流,这些地方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工作室平台到杭州交流学习。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一扇广阔的大门,让他们可以有更出彩人生和未来。”蒋应成说,他要鼓励有技能梦的青少年学子,不要因为家境贫寒而停下追梦的脚步。
  如今,蒋应成每月至少要用一周时间到云南、贵州等地的“蒋应成工作室、工作站”进行现场教学和技术指导,把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带给山区的孩子。在蒋应成的鼓励和指教下,大山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勇敢追梦,秉承工匠精神学习技能,用技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贡献着青春与才华……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元梓 1159492305@qq.com
其他文献
新升社区“三全”家庭教育“爱育未来”公益讲座  落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全国首批“爱育未来”项目、苏州市首个平安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打造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幸福港湾”……苏州高新区妇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真正将工作做到实处,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家家有爱,共育未来  游走抑郁边缘的奶奶懂得了放手,把孩子还给了父母;因夫妻关系失衡而焦虑的母亲,懂得了倾听和沟通,
期刊
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启动现场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10月11日,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首届稻米文化节在联庆村拉开帷幕。水果、蔬菜、粮食组成的春夏秋冬图,艺术地展现了丰收的喜庆;专业人员为各种农产品销售做着现场直播……在前黄镇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中,女性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发展贡献着巾帼力量,如武进区第一位开插秧机的女农机手黄亚惠、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洁芬、常州市祝庄园艺有限公司总
期刊
原创红色题材舞蹈作品《激战塘马——血乳情》暑期“小红燕”志愿营之旅  溧阳市古县街道美景天城社区“红燕子”宣讲团是溧阳市妇联打造的“巾帼好声音”宣讲团的重要分支力量,自2018年成立以来,“红燕子”品牌不断升级,成为社区居民了解党的最新政策的重要窗口。2019年11月,社区成立“红燕子”工作站,进一步突破宣讲力量的局限性,实现了“红燕子”飞到哪里,宣讲就覆盖哪里,将党的最新的创新理论带入寻常百姓家
期刊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批批奋勇向前的青年响应号召,投身建设美丽乡村。他们在涉农创业、乡村治理、科技兴农、乡村社会实践等领域求新求变,大展才华,激发出乡村发展的潜力。他们的足迹遍及千里麦浪、万顷稻花,让无边无际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以领跑者的姿态,引领更
期刊
隋泽华  大学毕业后,隋泽华选择回乡创业,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回乡创业  2011年,隋泽华从上海大学毕业后接管了母亲在江苏省句容市创办的农产品店“茅山人家”。最初,“茅山人家”只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店。为了拓宽业务,隋泽华在句容周边搜集老鹅、茶园鸡、手剥笋、地衣等优质的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他意识到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外来品不一定能得到本地市场的认可,要想保证品质,就必须从源头入手,建立
期刊
吴柏霖(右一)在工厂车间  吴柏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以下简称“苏北计划”)。在志愿服务期间,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找到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他先后创办高仿真花和工艺品公司,产品销往美国、巴西等地,如今年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吴柏霖的创业犹如播下星星之火,累计服务1万人、带动两千余人创业就业,他也被评为“江苏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寻找“致富花”  2011年7月,吴柏霖报名“
期刊
郑冰清  每年6月19日,在江苏省江阴市都有一项简朴而庄重的守护仪式。随着一声汽笛的响起,来到长江港口边的志愿者们打开一个个塑料袋,轻轻向下倾倒,一条条鱼儿跃入滚滚长江。这些生命力旺盛的鱼苗回到长江,将有助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修复,为长江注入新的生命和希望。  郑金良就是“长江放流日”的倡导者。孙女郑冰清从5岁起跟着爷爷到长江边放流,目睹爷爷为了保护长江中濒临灭绝的鱼类数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她决定传
期刊
贾强  房亭河水,东向流过土山,河水潺潺,绵绵长长。土山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在房亭河的滋润下,延续了两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1976年开始,因为缺水,十六年间,这里的人们又开掘出了另一条河道——徐洪河。自此,土山被新、旧两条河脉围绕。这片古老土地汲取了新水,也养育出了新农民。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贾强正是其中的先行者。成长在世代耕居之地  对于贾强而言,土山的感情就像水脉一样无法切断。祖
期刊
刘永坦  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他是“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他叫刘永坦,是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从小立下报国志向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父亲给他起名“永坦”,既是对他一生平安顺意的美好祝愿,又是对国家
期刊
周建平  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领域捷报频传。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7月4日、8月20日,航天员两次完成出舱任务……宣告了中国空间站新时代的到来。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无论从规模上看,还是从功能上看,空间站是中国史上最大航天器,很多颗卫星也比不上它一个。”从大学教授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