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不喜欢不学习的你们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2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位老师,你私下和他交谈,他回答得很简短,还毫无道理地停顿——你明明感觉他没说完,他却一直沉默。停顿时间也毫无道理——你等急了想说点什么了,他又开始细一些的讲解了。
  交谈的过程中,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如果也听不到声音的话,那么站在他的身边的感觉,就好像孤身一人站在深山的某个角落,眼看着身边树的枝叶越来越模糊,抬起头才发现,对面山头火红的太阳,已经一点一点沉没了。
  他有一个邮箱,叫作xuexiba1888,他会把周末的作业放在上面。我们的语文作业很少,一周基本上只有一篇作文,只有到快考试的时候才会做些练习题。
  其实,他是一位有些怪的先生,他发的火来得快,又盛大,还莫名其妙。有时同学触怒了他还不自知,就像上次他的语文课代表在课堂上的某个喧哗中开玩笑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喊她的名字提醒她,直接上脚踹了她的桌子,打碎了她新买的水杯——头天晚上她还拿着杯子得意地问我好不好看。
  他的要求太高了,因为这个,到我们普通班时总是皱着眉,好像看什么都很不爽的样子,不只是嫌弃,也许还有焦灼、仇恨?我不懂,还有同学因为这个而讨厌他。
  他总喜欢给人下定义,非常狠。有次考试我考得不是很好,他点人回答问题,那个答案明明只三个,前面的三个同学也都回答完了,他还示意我起来回答。
  我不知道他想让我说什么,其实已经无话可说。我沉默着等他揭示答案,看不清楚他晦暗不明的脸色里想听到什么。也许是过了他留给我思考的时间,他突然突兀地说:李安雀,你离一个真正的好学生还差得远,因为你在这样的班级里出不了头。
  然后,他摆摆手让我坐下,也没有继续讲那个问题,只是继续上课了。
  留下我在座位上,觉得自己坐下得有些不合理。后来翻来覆去地想,也许无论我当时回答得怎么样,他都会告诉我这句话。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告诉我什么,那才是他想教的内容。
  他的眉心中间有道深深的印,以至于你分不清是他舒展了还是皱着的,也许一直都皱着罢。他总显示出一种教书的责任感,仿佛不把学生教好,或是教到不好的学生不能把他们教好,都是耻辱,是无法完成的心愿,都很恨一样。
  我有一次在周末晚自习的时候玩手机,按理说他不该在学校的。当我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他已经站在我身边了。我赶紧收起来,缩着脖子等他训斥我,结果听到他只是在我身边很小声地说了两个字:废了。
  我还记得那个周末下午,楼上在校内竞赛选拔考试,我和他站在大楼门口,眼前是校训碑的背影。他问我为什么不参加竞赛,我却哭了。
  那是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我的学习一团糟。
  上周的基础测评,他又说很重要。我想着:那些古文古诗,背背重点句就够了。发下试卷才发现,背过的古文里,几乎每一句都被抽到了。我安慰自己:没事儿,我不会别人也不会。结果没想到,我不会的别人确实也不会,但是人家一个个的都比我不会得少。
  他考试前提到基础都是又气又恨,他常说:一个好学生的基础,是不需要老师来讲的。基础这个东西,不用脑子!完全是态度问题!
  我错得很多,和平时天天上课睡觉的同学一起排队到他面前。他对前面的人说: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被这个订书机订一下,二是放学重默。我默默地想了一下,觉得还是重默比较划算。结果到我了他说: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被我订一下。
  然后,又是习惯性地沉默,他微微抬头说:李安雀,你可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啊,不能这样啊。
  于是在学校的会客室里,那么安静,我再次默写那张满是基础的不及格的小卷子。写好了给他批改,他帮别人批改忙不开,头也不抬地说:李安雀,自己拿书批改。
  我点点头,忽然有点心酸地想,虽然我默写默得很差,但我在他心里还是个好学生,他还是相信我。后来,他看我太慢了,就拿了一张帮我批改。那张卷子我终于全对,他把卷子递给我,说了句:很好啊。
  我又点点头,看着他用粉红色的荧光笔在我的字旁画的一道道斜线,心里暗喜:还好,我最后还是记住了这些句子。
  后来我又再次看这些斜线旁的字迹,发现他帮我改的那张上有个错误,我自己批改的那张上也有个错误。他没有发现,其实我一点也不是很好,我一点也不好。他作为一个老师,凭什么相信一个连默写都默不好的学生是好学生呢?
  我想起来某个中午,大家都在午休或写晚上的家庭作业,我偷偷地找到先生,问他我是不是要多写些题目,我没说的是,我想成为学习厉害的人,成为能让先生为我骄傲的人,我要做到这些,是不是要多写些题目?
  他抬头望我一眼,告诉我:如果要写,可以,写好了还可以找他批改,讲评。
  我点点头,离开办公室。松开门把手的那一瞬间,仿佛手里从办公室里,他的身上抓走了什么稳重牢靠的东西,心里十分安稳。
  他把不同类型的文体都给我勾了几篇文章做练习。我第一次找先生讲评,他领着我坐到学校会客室的沙发上,人坐下去会沉一截。讲评完后,他说:很好啊,以后要多交流。
  我突然感觉到,原来大家都怕的先生,其实一直在办公室里期待着学生。我们聊天,谈笑,吃零食,谁都没有想起来,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先生。這么久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他一直在等我们无约而至;而这么久了,我们一直让他等着。
  高一快要分别的时候,他似乎更加暴躁,最后几次课都没有什么好脸色。要命的是,讲课的途中,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什么(比如有人发呆或者睡觉),他偶尔会叹气。甚至有一次,他讲着讲着,什么都没说,突然一下子抽离了手上的力气,教鞭闪了一下,“啪嗒”一声落在地上,他沉默着,没有解释,只是垂着头,许久,长出一口气,好像慢慢地压下去了心里的情绪,又抬起了教鞭,开始继续讲课。真是情不知所起,又无疾而终。
  他虽然看起来更气,但是却不骂我们了。原以为像他这么暴躁的人,气到极了,会歇斯底里,把我们的本子都撕掉,站在讲台上破口大骂,最后摔门而去。可没想到他却瞬间变得很安静,只偶尔会起细小的波澜,奇怪的是,我们还是会被吓得胆战心惊,叹气之余,心里涌上丝丝的愧疚。
  有时候上课,可能是刚刚批改完我们的作业,一上来火气就很大,上来就说:“你们这个班,完蛋了!都不学习!”
  然后一边打开上课的PPT,一边又说:“我不是不喜欢你们,我很喜欢你们,我只是不喜欢不学习的你们。”
其他文献
在武汉大学枫园教学楼的一个课堂上,讲台下坐满了各种肤色的外国留学生,老师是唯一的中国人。同学们正在积极地操练汉语,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一节对外汉语课,主讲老师是该院的专任教师张鸣宇。下课以后,张老师来不及跟记者过多地交谈,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武大的另外一个校区继续上课。据悉,随着武汉大学的国际声誉日益提高,每年报考该校的国际学生也越来越多,在国际教育学院像张鸣宇一
就快一年了。  很漫长,期间充满了记忆的碎片。  很短促,“5·12”好象是昨天的伤痛。  这是你的一年。受伤的人。  如果我是你,这一年,我的心会独自徘徊在寂静的夜里,试着去回想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而后,奋力去摆脱隐痛的纠缠——我是有记忆的。我知道,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琐碎,很曲折,很艰辛,我要靠我自己来支撑,  这是你的一年。志愿的人。  如果我是你,这时候我不会走开。我们都明了,这时的
日前,某公园新设立一个温泉体验区,许多市民挽起裤脚,集体在池子里泡脚。近几年,这种免费体验“温泉文化”的泡脚池,在不少公园出现,颇受欢迎。每天温泉池中的水会定时更换,附近老人经常过来泡泡脚,希望能促进血液循环。随着体验人数的增加,温泉池中的水经常很浑浊,也有市民对水质情况表示担忧:这样泡脚是否会传染病菌呢?  事实上,一般泡温泉的水如果是活水,且温度达到60℃以上,那么传染疾病的风险就比较低。巴氏
當我第一次走进东北师范大学的校门,“斯文在兹”四个字映入我的眼帘。它告诉我在这里的岁月必然是浸泡于知识的岁月。离开东北师范大学时,“为人师表”四个字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它告诉我未来的岁月里必然要以此作为目标,躬身笃行。  感受理解,学会理解  五年的工作中,三年的班主任经历。最难做到的事情莫过于“拆掉思维里的墙”,最该做到也应如此。初中,是孩子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高速提升的阶段。能参与到孩
重庆一中的申玉辉老师在班级开展的“有诗的一周”读书活动中,选定了陶渊明的诗歌作为阅读对象,并以“以诗解诗,语境阅读”为这一周教学的关键词,要求学生在本周的读书笔记中用诗歌表达自己阅读陶渊明的诗歌之后的感受。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申玉辉在就文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导读和解读后,下水作文,创作了一首诗作《归去应不识》,表达自己对陶公“归园田居”的看法:无论如何选择性的记忆和强调,物质的羁绊无所不在,过去是
为何选择当老师?于林江水,初心源于崇拜,在农村成长的他,感觉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后来则源于感恩,没有成长路上所遇到的老师的付出,也就没有他的今天,林江水想要把恩师的精神传承下去;现在,则源于执着,林江水希望教书育人不仅是职业,更是自己的一份事业。  随着对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本心和源动力的层层深化,林江水对教书育人、对学生也有了愈发深入的认识。比如,他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会犯错,没有一个孩子不想上
我是先认识鲁飞然后才知道他的画,等我看到他的画,我们才算真正的认识。  他给我作品看,也是漫不经心的,我说我不懂画,他说凡是有心的人都能看懂他的画,话语极其骨瘦。在不经然中,我滑落到他的画里(兴许就是他的智慧所在),《怒放的季节》、《蓝色之梦》《圣山》《山韵》,在这一幅幅色彩浓烈,神秘陡升的物象下,撕开了一贯沉寂的情怀,从实象转化为虚像,游走的是一条诗意的大道。此时,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汇,只好求救于
许多时候,那些深陷各种压力与问题泥沼之中的孩子们向我们伸出求助的手。但是,我们似乎没有能力将他们的压力都化解,帮他们将问题都解决。这时他们会犹豫,有时候会心生退意,无力的同时甚至还会有一些羞恼和埋怨。这种时候是否该去帮助,又该如何帮助,可能是许多教师朋友们面对的问题。我也不例外,今年就接触了一位让我感觉有些“脑壳痛”的来访学生。  措手不及的来访  时间拉回到4月的某一个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赶一篇
阿来,一名藏族作家,他骄傲地称自己是一名用汉語写作的藏族作家。  开始走上文学之路以前,他还有过一段五年的教师经历。师范学校两年的汉语正规训练之后,他便开始了汉语教师的生活,从语文到历史,从偏远的山寨到县中学,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两年完成“三级跳”的优秀教师,有关文字的事儿他做起来天然的游刃有余。  阿来善于审视空间,在作品中创造了多样的空间叙述形式,尤其是以村庄、住宅和身体等为代表的空间叙述,
“一身粉笔灰,桃李满天下”。这是即将退休的教师张红侠对父亲张柏堂的形容,张柏堂如今年过八旬,依然神采奕奕,是学生口中敬爱的“张公”。“张公”出生在战争年代,家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二,经历过洪水、饥饿、动荡,无论面对什么苦难,他都始终坚持读书,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一名教师。  自幼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张红侠姊妹四人中便有三人从教,循着父亲的足迹,她们成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奉献者。令张红侠自豪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