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新民乐的产生与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推动了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新民乐 基础教育 传承 创新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汇集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观念形态。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态之一,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的体系。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承载着不同时期炎黄子孙的人文背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上一种道德传承的形式,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地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攀升,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使中国音乐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纽带,并且拉近了各国人民的距离。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之中,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外国的音乐文化走进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之中,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音乐市场正面临着外来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洋音乐以独特的技巧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眼球,爵士乐、流行音乐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承就成了当务之急。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如何让民族音乐与时代接轨,并且给予观众全新的体验,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议题。
二、“新民乐”的产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念方针,这些新时代的思想对于文化艺术领域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带领每一位音乐人走向更高的舞台,实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学习新思想,作者深切地体会到民族音乐应与时代接轨的重要性,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新民乐”应运而生,成为当代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趋势,“新民乐”是New Age(新世纪音乐)的分支,特点是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风格予以融合,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电声、人声等多种时尚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更多新的可能。其核心仍然还是民乐,“新”是建立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不忘初心”的体现,通过不断的创新与交流,“新民乐”不仅表现了民族音乐中“阳春白雪”的一部分,也表现了面向广大群众的“下里巴人”的一部分。
近年来,“新民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深受当代民乐演奏家的喜爱,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将二胡与大提琴结合进行编配,二胡与大提琴版的《菊花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扬琴演奏家何康伟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新民乐”扬琴作品,随着《我们不一样》《离人愁》等作品的走红,年轻一代对传统乐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基础教育中的“新民乐”
在确定了正确的发展路线之后,如何传承便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基础教育是人们在成长中为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打下学习基础的教育形式,相对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其中民族音乐代表着国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精神。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让中国音乐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成为一种必要的形式,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
在“新民乐”的理念下,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古韵新风”民族乐团在“高雅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多次走进吉林市中小学进行“新民乐”的展演与宣传,作为吉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乐团,其从现有的乐队形式进行编配,加入了电声乐队、钢琴、人声、京剧等,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排演了许多优秀的“新民乐”作品,如《小苹果》《凉凉》《欢乐斗地主》《大鱼海棠》等,其中《大鱼海棠》的引子部分由钢琴演绎,电吉他衬托,接着由民乐队进入,推进高潮部分让人产生共鸣,完美的表现形式烘托出了唯美的画面。“新民乐”的推广,使原本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了解程度较低的中小学生喜爱上了优秀的中国民乐,众多的作品都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赢得了众多的赞誉。实践表明,将传统民乐文化与新时代的理念相结合,更有助于民族音乐在基础教学中的推广。
基础教育还包括幼儿教育,音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音乐的启蒙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民族音乐在幼儿教育中,所教授的内容应该从朗朗上口、旋律感强、容易理解的作品着手,而传统的民乐作品大多篇幅较长且不易懂,这时“新民乐”的作品就成为幼儿启蒙教学时最佳的教学选材,如《小星星》《铃儿响叮当》等作品。在幼儿基础教育中融入“新民乐”的思想,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
四、对“新民乐”在基础教育中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教育机制,创新音乐课堂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理论与教学体系,制定相关科学的教学措施,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改编优秀的“新民乐”作品,因材施教地融入教学工作之中,踊跃组织和参加“新民乐”教学研讨会、建立相关的课题研究。
(二)以學生为本发展与传承“新民乐”
坚持以学生为本,定期举办系列的主题音乐会,为学生提供更多舞台表演的实践演出机会,编排更多优秀的、适合运用于教学与演奏的“新民乐”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演奏水平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排练与演出中收获更多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与时俱进的正确理念。
(三)提升基础教育中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与领路人,也是学生成功路上的一盏明灯,“新民乐”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授课教师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教学与创作新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己任,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新民乐”人才。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
艺术是表现文化的形式之一,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艺术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有助于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吸收,同时,具备充足的文化知识储备,也有助于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
五、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张代表着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是象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坐标。民族音乐的发展象征着中国国力的持续进步,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思想进步的风向标。
“新民乐”是跟随时代步伐演变而成的演奏形式,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导思想的体现,我们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继续探究,将“新民乐”的教学有机地融入音乐课堂之中,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更加有助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民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任重道远,时代不断进步,社会日新月异,对“新民乐”的发扬也是每一位民乐工作者、学习者的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基于传统文化推广与传承的‘新民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800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珺,女,硕士研究生,北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新民乐 基础教育 传承 创新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汇集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观念形态。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态之一,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的体系。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承载着不同时期炎黄子孙的人文背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上一种道德传承的形式,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民族音乐在不断地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攀升,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使中国音乐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纽带,并且拉近了各国人民的距离。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之中,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外国的音乐文化走进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之中,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音乐市场正面临着外来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洋音乐以独特的技巧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眼球,爵士乐、流行音乐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传承就成了当务之急。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如何让民族音乐与时代接轨,并且给予观众全新的体验,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议题。
二、“新民乐”的产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念方针,这些新时代的思想对于文化艺术领域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带领每一位音乐人走向更高的舞台,实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学习新思想,作者深切地体会到民族音乐应与时代接轨的重要性,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新民乐”应运而生,成为当代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趋势,“新民乐”是New Age(新世纪音乐)的分支,特点是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风格予以融合,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电声、人声等多种时尚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更多新的可能。其核心仍然还是民乐,“新”是建立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不忘初心”的体现,通过不断的创新与交流,“新民乐”不仅表现了民族音乐中“阳春白雪”的一部分,也表现了面向广大群众的“下里巴人”的一部分。
近年来,“新民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深受当代民乐演奏家的喜爱,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将二胡与大提琴结合进行编配,二胡与大提琴版的《菊花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扬琴演奏家何康伟改编创作了大量的“新民乐”扬琴作品,随着《我们不一样》《离人愁》等作品的走红,年轻一代对传统乐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基础教育中的“新民乐”
在确定了正确的发展路线之后,如何传承便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基础教育是人们在成长中为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打下学习基础的教育形式,相对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其中民族音乐代表着国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精神。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让中国音乐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成为一种必要的形式,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
在“新民乐”的理念下,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古韵新风”民族乐团在“高雅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多次走进吉林市中小学进行“新民乐”的展演与宣传,作为吉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乐团,其从现有的乐队形式进行编配,加入了电声乐队、钢琴、人声、京剧等,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排演了许多优秀的“新民乐”作品,如《小苹果》《凉凉》《欢乐斗地主》《大鱼海棠》等,其中《大鱼海棠》的引子部分由钢琴演绎,电吉他衬托,接着由民乐队进入,推进高潮部分让人产生共鸣,完美的表现形式烘托出了唯美的画面。“新民乐”的推广,使原本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了解程度较低的中小学生喜爱上了优秀的中国民乐,众多的作品都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赢得了众多的赞誉。实践表明,将传统民乐文化与新时代的理念相结合,更有助于民族音乐在基础教学中的推广。
基础教育还包括幼儿教育,音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音乐的启蒙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民族音乐在幼儿教育中,所教授的内容应该从朗朗上口、旋律感强、容易理解的作品着手,而传统的民乐作品大多篇幅较长且不易懂,这时“新民乐”的作品就成为幼儿启蒙教学时最佳的教学选材,如《小星星》《铃儿响叮当》等作品。在幼儿基础教育中融入“新民乐”的思想,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音乐审美。
四、对“新民乐”在基础教育中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教育机制,创新音乐课堂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理论与教学体系,制定相关科学的教学措施,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改编优秀的“新民乐”作品,因材施教地融入教学工作之中,踊跃组织和参加“新民乐”教学研讨会、建立相关的课题研究。
(二)以學生为本发展与传承“新民乐”
坚持以学生为本,定期举办系列的主题音乐会,为学生提供更多舞台表演的实践演出机会,编排更多优秀的、适合运用于教学与演奏的“新民乐”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演奏水平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排练与演出中收获更多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与时俱进的正确理念。
(三)提升基础教育中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与领路人,也是学生成功路上的一盏明灯,“新民乐”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授课教师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教学与创作新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己任,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新民乐”人才。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
艺术是表现文化的形式之一,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艺术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有助于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吸收,同时,具备充足的文化知识储备,也有助于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
五、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张代表着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片,是象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坐标。民族音乐的发展象征着中国国力的持续进步,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思想进步的风向标。
“新民乐”是跟随时代步伐演变而成的演奏形式,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导思想的体现,我们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继续探究,将“新民乐”的教学有机地融入音乐课堂之中,这不仅有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更加有助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民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任重道远,时代不断进步,社会日新月异,对“新民乐”的发扬也是每一位民乐工作者、学习者的责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基于传统文化推广与传承的‘新民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18008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珺,女,硕士研究生,北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