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人行》以主要篇幅,比较研究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三圣”。
蔡元培是新思想、新思潮的毕生“护法者”。他视劳工为神圣,他到北大的第一天,即向身份卑微的校工行礼。此后,他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校工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北大校园内一道颇为养眼的风景线。他认定“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的办学宗旨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深知一所大学的兴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老师,因此他“三顾茅庐”诚请陈独秀。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依托,放手招募新派教授,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到五四以后学生运动发现流弊的时候,他又发表“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名言。在五四前他看重上半句,五四后他显然更强调下半句,其目的仍然是为进步的、爱国的学生运动“护法”。
5月9日,总统徐世昌颁布命令,有“将滋事学生返交法庭,依法办理”等语。蔡元培乃愤而辞职,6月15日特撰《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表示了他对当局的极大抗议。当局为之沮丧不安,被迫让步,蔡元培继续担任北大校长,他这样做,既保全了北大,保护了学生,也显示了他的人格尊严。其后,蔡元培对于“教育独立”的捍卫,“人权保障”的主持,都足以表明他是新思想、新思潮的毕生“护法者”。
由于陈独秀性格的多重组合,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因此人们以不同的称谓来定位陈独秀,如“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父”,等等。《三人行》则把五四“三圣”之二的陈独秀,切合实际地概括为“终身的反对派”。
新文化运动伊始,陈独秀致力于以民主、科学为武器,阻击现实社会中的专制与愚昧,启国民之蒙。但出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他又从“美国思想”转到“俄国思想”,接受了苏俄模式,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了美国模式的反对派。后来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又充当共产国际的反对派,反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中同革命和中同共产党指手画脚,更顶撞共产国际的“指挥棒”。中国大革命失败,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把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陈独秀身上,陈独秀被开除出党。及至晚年,他又出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觉悟到托派的失误和过错,他又成了托派的反对派,批判托派,终被托派除名,对陈独秀的千秋功过,今人和后人自可自由评说,但作为五四“三圣”之二的陈独秀,确实是“终身的反对派”。
五四“三圣”之三、当时年纪最小的胡适,《三人行》又以确切不移的事实,将胡适定位为永远的自由主义者、“再造文明”的设计师。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服膺美国的自由、民主,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他以自由主义者的身份,加盟新文化运动,成了当时青年的偶像。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杂志社分化,他与陈独秀分道扬镳,创办了《每周评论》,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与此同时,胡适认为,“再造文明”,须从人伦做起,以广交天下客作“再造文明”的身教。在胡适那里,自由主义和“再造文明”是合二而一的。由于他的想法与中国的实情不符,胡适先是在大陆后是在台湾,胡适的自由主义和“再造文明”设计,全都碰了壁。
总之,《三人行》无论是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论述,还是对五四“三圣”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定位,都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研究,提供了新贡献。
蔡元培是新思想、新思潮的毕生“护法者”。他视劳工为神圣,他到北大的第一天,即向身份卑微的校工行礼。此后,他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校工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北大校园内一道颇为养眼的风景线。他认定“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的办学宗旨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深知一所大学的兴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老师,因此他“三顾茅庐”诚请陈独秀。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依托,放手招募新派教授,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到五四以后学生运动发现流弊的时候,他又发表“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名言。在五四前他看重上半句,五四后他显然更强调下半句,其目的仍然是为进步的、爱国的学生运动“护法”。
5月9日,总统徐世昌颁布命令,有“将滋事学生返交法庭,依法办理”等语。蔡元培乃愤而辞职,6月15日特撰《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表示了他对当局的极大抗议。当局为之沮丧不安,被迫让步,蔡元培继续担任北大校长,他这样做,既保全了北大,保护了学生,也显示了他的人格尊严。其后,蔡元培对于“教育独立”的捍卫,“人权保障”的主持,都足以表明他是新思想、新思潮的毕生“护法者”。
由于陈独秀性格的多重组合,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因此人们以不同的称谓来定位陈独秀,如“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父”,等等。《三人行》则把五四“三圣”之二的陈独秀,切合实际地概括为“终身的反对派”。
新文化运动伊始,陈独秀致力于以民主、科学为武器,阻击现实社会中的专制与愚昧,启国民之蒙。但出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他又从“美国思想”转到“俄国思想”,接受了苏俄模式,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了美国模式的反对派。后来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又充当共产国际的反对派,反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对中同革命和中同共产党指手画脚,更顶撞共产国际的“指挥棒”。中国大革命失败,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把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陈独秀身上,陈独秀被开除出党。及至晚年,他又出于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觉悟到托派的失误和过错,他又成了托派的反对派,批判托派,终被托派除名,对陈独秀的千秋功过,今人和后人自可自由评说,但作为五四“三圣”之二的陈独秀,确实是“终身的反对派”。
五四“三圣”之三、当时年纪最小的胡适,《三人行》又以确切不移的事实,将胡适定位为永远的自由主义者、“再造文明”的设计师。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服膺美国的自由、民主,成了一个自由主义者。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他以自由主义者的身份,加盟新文化运动,成了当时青年的偶像。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杂志社分化,他与陈独秀分道扬镳,创办了《每周评论》,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与此同时,胡适认为,“再造文明”,须从人伦做起,以广交天下客作“再造文明”的身教。在胡适那里,自由主义和“再造文明”是合二而一的。由于他的想法与中国的实情不符,胡适先是在大陆后是在台湾,胡适的自由主义和“再造文明”设计,全都碰了壁。
总之,《三人行》无论是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论述,还是对五四“三圣”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定位,都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研究,提供了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