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
我常常站在田里
看母亲喜欢的谷子和玉米
就像她喜欢自己的孩子
一水水的五个
从不偏向
母亲对土地和煤油灯
忠于职守。地里多余的水稗草
常常在身后的背篓里
一背多少年
煤油灯点亮之后,母亲开始
缝补稀淌滑漏的日子。有时候
一根针把月亮扎得生疼
父亲像她的儿子一样
吹一下、吮一下
滴血的中指
母亲的袼褙
墙上的袼褙
一张张大小不一
多像我们的脸
被母亲水洗得捋捋呱呱
做成棉花篓
做成千层底儿
做成她女儿出嫁的
“包包鞋”
父亲打场的时候
我们上学的时候
母亲总给我们
垫一层袼褙布鞋垫
那一年脑血栓
母亲半瘫,她还
硬靠着火墙
打了十五张袼褙
五个孩子
每家三张
母亲的锄头
母亲一生
有两张把锄头
小小的叫扒锄
大的叫悍马
开高粱苗
离间谷子、糜子苗
母亲和那些孩子的母亲
一样在垄沟里
像一条蚯蚓
铲大田的时候
母亲和父亲比翼齐飞
像极了贴着庄稼苗
掠虫的一对燕子
七月,挂锄的时候
三把锄头依偎在阳光饱满的地方
只是旁边的小扒锄
像极了与他们
牵手的孩子
松籽儿是一道好菜
有喜鹊、白桦树的地方
穆棱河左岸,大青山脚下
母亲的坟在儿子的田头
坟前、坟后
一些蘆苇郁郁葱葱
一些山百合郁郁葱葱
一些红毛柳郁郁葱葱
一些玉米地郁郁葱葱
她儿子的一些散文诗也郁郁葱葱
母亲,这一辈子
不多言多语,喜欢清汤寡水
不识字的母亲,嘱咐
碑上的名字一定用简笔
碑的背面,靠着
一棵老松树。秋天
松塔丰收的时候多收几簸箕
母亲唠叨着松籽是一道好菜啊
母亲抬一下头,喊着
河边晚霞里的父亲
作者简介:布日古德,原名张黎明,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在《诗刊》《北方文学》《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著有诗集《苦楚》《鹰》等。
我常常站在田里
看母亲喜欢的谷子和玉米
就像她喜欢自己的孩子
一水水的五个
从不偏向
母亲对土地和煤油灯
忠于职守。地里多余的水稗草
常常在身后的背篓里
一背多少年
煤油灯点亮之后,母亲开始
缝补稀淌滑漏的日子。有时候
一根针把月亮扎得生疼
父亲像她的儿子一样
吹一下、吮一下
滴血的中指
母亲的袼褙
墙上的袼褙
一张张大小不一
多像我们的脸
被母亲水洗得捋捋呱呱
做成棉花篓
做成千层底儿
做成她女儿出嫁的
“包包鞋”
父亲打场的时候
我们上学的时候
母亲总给我们
垫一层袼褙布鞋垫
那一年脑血栓
母亲半瘫,她还
硬靠着火墙
打了十五张袼褙
五个孩子
每家三张
母亲的锄头
母亲一生
有两张把锄头
小小的叫扒锄
大的叫悍马
开高粱苗
离间谷子、糜子苗
母亲和那些孩子的母亲
一样在垄沟里
像一条蚯蚓
铲大田的时候
母亲和父亲比翼齐飞
像极了贴着庄稼苗
掠虫的一对燕子
七月,挂锄的时候
三把锄头依偎在阳光饱满的地方
只是旁边的小扒锄
像极了与他们
牵手的孩子
松籽儿是一道好菜
有喜鹊、白桦树的地方
穆棱河左岸,大青山脚下
母亲的坟在儿子的田头
坟前、坟后
一些蘆苇郁郁葱葱
一些山百合郁郁葱葱
一些红毛柳郁郁葱葱
一些玉米地郁郁葱葱
她儿子的一些散文诗也郁郁葱葱
母亲,这一辈子
不多言多语,喜欢清汤寡水
不识字的母亲,嘱咐
碑上的名字一定用简笔
碑的背面,靠着
一棵老松树。秋天
松塔丰收的时候多收几簸箕
母亲唠叨着松籽是一道好菜啊
母亲抬一下头,喊着
河边晚霞里的父亲
作者简介:布日古德,原名张黎明,蒙古族,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在《诗刊》《北方文学》《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著有诗集《苦楚》《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