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现状及原因,提出了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 就业心理 就业指导 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03-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在校生人数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日趋严峻。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受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并容易引发各类心理问题。因此,掌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存在问题、探索相关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已成为高校关注贫困生群体、深化就业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在校学习期间贫困生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往往要通过勤工俭学、兼职打工等方式为自己筹集部分生活费和学费,容易引发焦虑心理。择业过程中,这种焦虑就转化为对能否得到一个好职位,取得高收入的期望。择业过程中,他们对投出的每一份简历都抱有希望,都在期盼与等待中用人单位的反馈,并期望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读书的成本与就业的期望具有较大的差距,致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同时,由于相当部分贫困生在校期间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的压力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焦虑程度。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在物资条件匮乏状态下最容易引发的不良心理条件之一。受到家庭条件限制,贫困大学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在计算机水平、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弱于其他大学生。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在选择职业之前,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择自己?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在求职择业中,这种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从自尊出发,惧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位或荣誉等而产生的忧虑和愤怒。由于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少数单位录用毕业生时讲人情、讲关系的现象使得有的学生把求职失败归为无权无势。有些人认为如果自己家庭富裕,同样也能找到好的工作。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个别不公平现象,进而对社会、学校、其他同学乃至就业管理政策的不满,认为世上一切都不公平。
(四)急躁心理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期处于节衣缩食状态,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才从农村走出来,必须找个比较体面的好去处,因此在没有做好自身就业定位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把眼光放在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和高收入的大企业等单位,不愿到艰苦的边远地区或从事艰苦行业,往往由于目标定位太高错过了好的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贫困生不管就业单位是什么性质,个人能力能否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就早早与用人单位签约,在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个工作,从而产生了违约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就业指导服务
第一,从更新就业观念入手,帮助贫困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对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从入学开始全程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扶助和指导。新生入学后,要在普遍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生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单独交流、组织座谈等方式,使他们明确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高校辅导员要配合就业部门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深入了解贫困生对自己的客观定位,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存在的诸多现象和择业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类问题,使他们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走出偏激、急躁的心理误区,找到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第二,从丰富实践经验入手,帮助贫困生增强求职信心。为丰富贫困生求职经验,高校应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组织模拟招聘会,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模拟演练,使他们增长实践经历,丰富求职技巧,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依托学校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岗位,提高他们的“从业”意识。同时,要加强就业相关情况的政策和法规教育,避免因不懂法而造成就业过程中的涉法问题。第三,从提供就业信息入手,帮助贫困生抓住就业机会。受到交际范围、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贫困生往往只能通过学校宣传、招聘会等方式获取就业信息,对学校的依赖性比较大。高校应主動为贫困生搭建平台,及时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针对个人特点推荐一些适于他们发挥优长的职位。此外,在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过程中,就业部门要做好贫困生的现场辅导和心理调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表达自己,解决各类心理问题。
(二)开展就业心理调试
一是高校辅导员的实时疏导。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使他们正确对待贫困,建立就业信心,及时有效地化解心理问题。要协助就业部门做好求职前的心理疏导,在参加招聘会之前,指导贫困生根据自己实际设定合理的求职目标,帮助他们做好能力定位和职业选择。要关注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思想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压力,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节方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要依托心理健康辅导,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活动,通过电话、网络以及实践训练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放下心理包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教授贫困生学习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经常用换位思考、自我放松等方式处理求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随时对自己进行激励。三是个人家庭的理解支持。帮助贫困生早日顺利就业,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期待。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的沟通,使家长了解政府在扶助贫困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家长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通过亲情关怀,化解贫困生急躁、焦虑等不良心理。
(三)实施就业能力资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在现有贫困生资金资助的基础上,加强能力资助,通过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一是引导他们树立综合能力的观念。从进入高校开始,就指导他们摒弃高中时期成绩至上的观念,引导他们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要让他们了解在择业和求职过程中,学习成绩与实践能力、爱好特长等内容同等重要。使他们尽早树立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用好四年的大学生活。二是拓展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让他们相互鼓励、互帮互助、树立自信。在社团内,他们还可以及时交流在学习、求职等方面的经验,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三是对贫困生开展补差教育。重点提高高校贫困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各类爱好。应依托选修课为贫困生提供能力发展的平台,使他们补差、强短,增强求职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志宏,蒋蔓萍,朱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3]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2).
[4]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1).
[5]花军,张晓燕,胡海青.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5).
[关键词]贫困生 就业心理 就业指导 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03-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在校生人数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日趋严峻。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受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并容易引发各类心理问题。因此,掌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存在问题、探索相关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已成为高校关注贫困生群体、深化就业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在校学习期间贫困生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往往要通过勤工俭学、兼职打工等方式为自己筹集部分生活费和学费,容易引发焦虑心理。择业过程中,这种焦虑就转化为对能否得到一个好职位,取得高收入的期望。择业过程中,他们对投出的每一份简历都抱有希望,都在期盼与等待中用人单位的反馈,并期望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读书的成本与就业的期望具有较大的差距,致使他们容易产生对个人的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持续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甚至产生对就业的恐惧感。同时,由于相当部分贫困生在校期间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的压力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焦虑程度。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在物资条件匮乏状态下最容易引发的不良心理条件之一。受到家庭条件限制,贫困大学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在计算机水平、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弱于其他大学生。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在选择职业之前,经常考虑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择自己?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在求职择业中,这种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不敢大胆自荐,从而丧失就业良机。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从自尊出发,惧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位或荣誉等而产生的忧虑和愤怒。由于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少数单位录用毕业生时讲人情、讲关系的现象使得有的学生把求职失败归为无权无势。有些人认为如果自己家庭富裕,同样也能找到好的工作。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个别不公平现象,进而对社会、学校、其他同学乃至就业管理政策的不满,认为世上一切都不公平。
(四)急躁心理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期处于节衣缩食状态,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才从农村走出来,必须找个比较体面的好去处,因此在没有做好自身就业定位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把眼光放在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的大城市和高收入的大企业等单位,不愿到艰苦的边远地区或从事艰苦行业,往往由于目标定位太高错过了好的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贫困生不管就业单位是什么性质,个人能力能否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就早早与用人单位签约,在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个工作,从而产生了违约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就业指导服务
第一,从更新就业观念入手,帮助贫困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就业部门应加强对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从入学开始全程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扶助和指导。新生入学后,要在普遍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加强对贫困生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单独交流、组织座谈等方式,使他们明确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高校辅导员要配合就业部门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深入了解贫困生对自己的客观定位,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存在的诸多现象和择业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类问题,使他们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走出偏激、急躁的心理误区,找到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第二,从丰富实践经验入手,帮助贫困生增强求职信心。为丰富贫困生求职经验,高校应结合就业指导课程,组织模拟招聘会,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模拟演练,使他们增长实践经历,丰富求职技巧,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依托学校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岗位,提高他们的“从业”意识。同时,要加强就业相关情况的政策和法规教育,避免因不懂法而造成就业过程中的涉法问题。第三,从提供就业信息入手,帮助贫困生抓住就业机会。受到交际范围、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贫困生往往只能通过学校宣传、招聘会等方式获取就业信息,对学校的依赖性比较大。高校应主動为贫困生搭建平台,及时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针对个人特点推荐一些适于他们发挥优长的职位。此外,在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过程中,就业部门要做好贫困生的现场辅导和心理调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表达自己,解决各类心理问题。
(二)开展就业心理调试
一是高校辅导员的实时疏导。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使他们正确对待贫困,建立就业信心,及时有效地化解心理问题。要协助就业部门做好求职前的心理疏导,在参加招聘会之前,指导贫困生根据自己实际设定合理的求职目标,帮助他们做好能力定位和职业选择。要关注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思想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压力,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节方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要依托心理健康辅导,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活动,通过电话、网络以及实践训练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放下心理包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教授贫困生学习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经常用换位思考、自我放松等方式处理求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随时对自己进行激励。三是个人家庭的理解支持。帮助贫困生早日顺利就业,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期待。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的沟通,使家长了解政府在扶助贫困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家长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通过亲情关怀,化解贫困生急躁、焦虑等不良心理。
(三)实施就业能力资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在现有贫困生资金资助的基础上,加强能力资助,通过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一是引导他们树立综合能力的观念。从进入高校开始,就指导他们摒弃高中时期成绩至上的观念,引导他们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要让他们了解在择业和求职过程中,学习成绩与实践能力、爱好特长等内容同等重要。使他们尽早树立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用好四年的大学生活。二是拓展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让他们相互鼓励、互帮互助、树立自信。在社团内,他们还可以及时交流在学习、求职等方面的经验,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的问题。三是对贫困生开展补差教育。重点提高高校贫困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各类爱好。应依托选修课为贫困生提供能力发展的平台,使他们补差、强短,增强求职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瞿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志宏,蒋蔓萍,朱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3]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2).
[4]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1).
[5]花军,张晓燕,胡海青.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