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中学思想品德课必须克服以讲为主的模式,倡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此,本文介绍了“获知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阐述该模式的操作过程和应用原则。
【关键词】获知检测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获知:即学生在课堂上获取哪些知识。检测:使教师知道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以及对知识掌握程度。“获知检测”教学模式的总体架构是: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自学自测、讨论释疑;精讲引导、拓展延伸;当堂学习、巩固提高。其中学生的“获知”贯穿导入、自学、讨论、拓展、巩固这几大环节,也就是整堂课学生都在“获知”,并且每一步的“获知”都会有相应的“检测”。下面,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阐述该模式的操作过程和应用原则。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第一步:导入新课:
目的:重在引起学生兴趣,激起求知欲望和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导入,如情景式、资料式、音像式、复习式、活动式等。
第二步:出示目标:目标分为课程目标或学习目标,同时也可包括学习重难点。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即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获取”哪些知识。
方式:目标的出示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多媒体展示,或者以时下流行的导学案的形式展示。
此环节需要注意点:
1.导学案出示的目标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目标出示后应有适当反馈,学生在已有的“获知”基础上,再把教学目标中不清楚的地方反馈给老师,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明确学情。
2.预习是导学案目标设定以及导学案练习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自学而“获知”重要步骤。当然根据思品学科特点和要求,预习可以放在课外,也可以放在课前几分钟。
二、自学自测、讨论释疑
第一步:自学自测:
目的:在自学而“获知”的基础上展开“检测”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自学内容、方法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
方式:
1.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自学教材,若有导学案提纲的可以结合导学案。
2.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导学案或者课本相关练习来检测自学效果如何。在这一环节,学生会进一步“获知”,在获知检测的同时会对课文进一步质疑。
第二步:讨论释疑:
方式:对于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发现的问题,学生合作讨论,相互间发表自己看法,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能解决或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则适当补充点拨。这一环节是课堂重要部分,也是“获知检测教学模式”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
本环节需要注意点:
1.自学不是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师应进行适当辅导。
2.在讨论释疑环节,不能因热衷学生的互动交流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训练,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也要培养自主意识。
3.教师还应该注意给予学生恰当适宜的点评,及时、正确的评价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精讲引导、拓展延伸
目的:本环节是对学生在自学阶段获取的知识再详细补充,使课堂中“获知”进一步做到位。
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释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知识线索。并且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检测学生在前几轮环节中获取的知识和记忆、理解程度,并且对遗漏的知识点加以补充、提高。
本环节需要注意点:
1.问题要精,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应当在学生“获知”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2.方式要精,教师点评要有启发提升性,一定要克服满堂灌方式,要通过教师点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当堂学习、巩固提高
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环节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使学生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方式:
1.再一次出示學习目标,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要求的内容。
2.检测的内容就是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的课堂训练,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编制训练题。
3.反馈指导,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让学生明白错的原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本环节需要注意点:
1.因为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所以选择的练习题量要适当,要有层次性。
2.学生的练习情况要及时反馈,教师不能因为时间仓促而忽略学生反馈。
在此本文教详细地阐述了“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自学自测、讨论释疑;精讲引导、拓展延伸;当堂学习、巩固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过程,总体来说第一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第二、第三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第四环节是课堂的终结环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思品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适当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钟启泉 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中学)
【关键词】获知检测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获知:即学生在课堂上获取哪些知识。检测:使教师知道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以及对知识掌握程度。“获知检测”教学模式的总体架构是: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自学自测、讨论释疑;精讲引导、拓展延伸;当堂学习、巩固提高。其中学生的“获知”贯穿导入、自学、讨论、拓展、巩固这几大环节,也就是整堂课学生都在“获知”,并且每一步的“获知”都会有相应的“检测”。下面,本文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阐述该模式的操作过程和应用原则。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第一步:导入新课:
目的:重在引起学生兴趣,激起求知欲望和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导入,如情景式、资料式、音像式、复习式、活动式等。
第二步:出示目标:目标分为课程目标或学习目标,同时也可包括学习重难点。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即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获取”哪些知识。
方式:目标的出示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多媒体展示,或者以时下流行的导学案的形式展示。
此环节需要注意点:
1.导学案出示的目标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目标出示后应有适当反馈,学生在已有的“获知”基础上,再把教学目标中不清楚的地方反馈给老师,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明确学情。
2.预习是导学案目标设定以及导学案练习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自学而“获知”重要步骤。当然根据思品学科特点和要求,预习可以放在课外,也可以放在课前几分钟。
二、自学自测、讨论释疑
第一步:自学自测:
目的:在自学而“获知”的基础上展开“检测”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自学内容、方法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
方式:
1.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自学教材,若有导学案提纲的可以结合导学案。
2.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导学案或者课本相关练习来检测自学效果如何。在这一环节,学生会进一步“获知”,在获知检测的同时会对课文进一步质疑。
第二步:讨论释疑:
方式:对于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发现的问题,学生合作讨论,相互间发表自己看法,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能解决或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则适当补充点拨。这一环节是课堂重要部分,也是“获知检测教学模式”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
本环节需要注意点:
1.自学不是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师应进行适当辅导。
2.在讨论释疑环节,不能因热衷学生的互动交流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训练,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也要培养自主意识。
3.教师还应该注意给予学生恰当适宜的点评,及时、正确的评价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精讲引导、拓展延伸
目的:本环节是对学生在自学阶段获取的知识再详细补充,使课堂中“获知”进一步做到位。
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释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知识线索。并且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检测学生在前几轮环节中获取的知识和记忆、理解程度,并且对遗漏的知识点加以补充、提高。
本环节需要注意点:
1.问题要精,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应当在学生“获知”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2.方式要精,教师点评要有启发提升性,一定要克服满堂灌方式,要通过教师点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当堂学习、巩固提高
目的: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环节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使学生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方式:
1.再一次出示學习目标,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要求的内容。
2.检测的内容就是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的课堂训练,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编制训练题。
3.反馈指导,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让学生明白错的原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本环节需要注意点:
1.因为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所以选择的练习题量要适当,要有层次性。
2.学生的练习情况要及时反馈,教师不能因为时间仓促而忽略学生反馈。
在此本文教详细地阐述了“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自学自测、讨论释疑;精讲引导、拓展延伸;当堂学习、巩固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过程,总体来说第一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第二、第三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第四环节是课堂的终结环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思品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适当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钟启泉 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