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进行较系统的训练,挖掘他们的竞技能力,逐步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定向地发展和得到提高,培养德智体育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但在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和学校教学内容所限定的。
【关键词】 高中体育 课余训练 提高
高中体育课余训练是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保障。其对于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保证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制约了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设。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首先,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育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例如,高中阶段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最后,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现阶段高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处理好课余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高中阶段课余训练不仅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材,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育人的过程。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而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成绩下降,那么,这样的课余训练是违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我们应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既要重视学生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练员要紧密配合,摸清每个队员的思想、学习和训练的情况,帮助他们制订个人计划,树立文化课学习的奋斗目标,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同时,对参加运动队的学生要强调提高课堂效率,上好每一堂课。学习和训练处理得当,训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功能提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练,还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人性格开朗、乐观、朝气蓬勃,情绪振奋充满生机,从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
三、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首先,高中生一般都处在生长发育的青春期中的高潮后期和定型期,此时,肌肉落后于骨骼发育,小肌肉群落后于大肌肉群的生长。由于性成熟,性腺、甲状腺的分泌增多,引起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不稳定,造成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调节能力的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系统逐步趋向完善,进入稳定协调的成熟阶段。所以,在训练时要根据高中学生个体的发育情况和学生接受训练的能力来安排训练内容,各阶段训练有所不同。如高一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有的来自体校,已经过系统训练,但多数来自乡镇初中,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很少。所以,从高一训练开始应区别对待,针对后一种生源,首先做好基础性的体育素质练习,针对第一种生源和进入高二以后主要任务是要发展绝对力量,并充分发展那些对专项成绩起决定作用的肌肉群的绝对力量,此时期可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大重量的负荷练习穿插在中等负荷的练习中进行。通过大重量的负荷练习促使肌肉横断面积加大和提高肌肉的内协调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力量打好基础。同时,为防止产生速度障碍,练习的各种组成手段及形式应经常变换。
其次,在训练中还应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学生在心理上日趋成熟,自尊心不断提高和增强;人生观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强;他们喜欢怀疑和争论,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设想和新的见解;情绪体验强烈,生活经验丰富,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能独立地做出某一决定,并坚决地执行自己的决定。由于生理机能的成熟和社会生活中男女情谊的影响,萌发出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活动中愿意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在训练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自信心,上进心。根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可安排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战术训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意识。不仅要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训练,还要在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求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勇往直前。
总之,只要正确树立“体教结合”、共同发展的观念,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失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就能全面提高课余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体育 课余训练 提高
高中体育课余训练是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保障。其对于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保证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制约了他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建设。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首先,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育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例如,高中阶段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最后,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现阶段高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处理好课余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高中阶段课余训练不仅是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材,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育人的过程。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而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成绩下降,那么,这样的课余训练是违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我们应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既要重视学生的训练,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练员要紧密配合,摸清每个队员的思想、学习和训练的情况,帮助他们制订个人计划,树立文化课学习的奋斗目标,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同时,对参加运动队的学生要强调提高课堂效率,上好每一堂课。学习和训练处理得当,训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能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功能提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练,还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人性格开朗、乐观、朝气蓬勃,情绪振奋充满生机,从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
三、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首先,高中生一般都处在生长发育的青春期中的高潮后期和定型期,此时,肌肉落后于骨骼发育,小肌肉群落后于大肌肉群的生长。由于性成熟,性腺、甲状腺的分泌增多,引起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不稳定,造成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调节能力的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系统逐步趋向完善,进入稳定协调的成熟阶段。所以,在训练时要根据高中学生个体的发育情况和学生接受训练的能力来安排训练内容,各阶段训练有所不同。如高一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有的来自体校,已经过系统训练,但多数来自乡镇初中,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很少。所以,从高一训练开始应区别对待,针对后一种生源,首先做好基础性的体育素质练习,针对第一种生源和进入高二以后主要任务是要发展绝对力量,并充分发展那些对专项成绩起决定作用的肌肉群的绝对力量,此时期可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大重量的负荷练习穿插在中等负荷的练习中进行。通过大重量的负荷练习促使肌肉横断面积加大和提高肌肉的内协调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力量打好基础。同时,为防止产生速度障碍,练习的各种组成手段及形式应经常变换。
其次,在训练中还应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学生在心理上日趋成熟,自尊心不断提高和增强;人生观初步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强;他们喜欢怀疑和争论,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设想和新的见解;情绪体验强烈,生活经验丰富,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能独立地做出某一决定,并坚决地执行自己的决定。由于生理机能的成熟和社会生活中男女情谊的影响,萌发出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活动中愿意在异性面前展示自己。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在训练中以表扬鼓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自信心,上进心。根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可安排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战术训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意识。不仅要利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训练,还要在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求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怕困难,敢于拼搏,勇往直前。
总之,只要正确树立“体教结合”、共同发展的观念,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的放失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就能全面提高课余训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