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米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一直居粮食作物之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米干净卫生无杂质,而且要求大米要口感好,风味好,吃着安心,吃着健康。因此探索有机的栽培方式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首要任务。我市依托有機肥提质增效项目,与东宁市地施恩农民合作社合作实施“稻鸭共作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有机化程度,减少了化肥、农药的公害,实现了水稻纯绿色生产。
关键词:水稻;鸭稻共作
1 前言
我市稻米属自流灌溉,更是有着界河瑚布图河畔清澈无污染灌溉水,活动积温高,无霜期长,95.1%的水稻面积均分布在一积温带内,生产优质稻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是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生态工程系统,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稻米作为人们的主食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喜欢既好看又优质的稻米。而且,市场上优质米的价格明显高于一般稻米,市场导向,农户也更愿意选择种植优质米。鸭稻共作,一米当鲜,推广“稻鸭共作种植技术”可实现水稻生产“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肥料
天施恩有机肥、酵素营养液、金事达缓控释掺混肥料水稻专用、金事达功能性生态肥料。
2.2 试验作物品种
水稻,五优稻4号
2.3 项目实施区
该试验设置两个处理,为对照示范试验,三岔口镇光星二村、辐射东宁镇,总面积213.33hm2。
处理1:当地农民习惯用法,底肥施用金事达缓控释掺混肥料水稻专用(总养分66%)40kg/667㎡,追肥于缓苗期追施6kg/667㎡金事达功能性生态肥料(总养分40%)。
处理2:底肥施用天施恩有机肥4000kg/hm2,6月15日、7月15日左右2次叶面喷施酵素营养液;6月1日(返青扎根后)投放孵化后2周的鸭苗,投放量15只/667㎡;7月末(抽穗前)撤出稻田。
2.4 主要技术措施
①选用当地优质高产主栽品种五优稻4号。②秧龄控制在3.1~3.5叶龄。③大棚钵体旱育秧,适时早育秧;应用摆栽机稀植摆插,适时插秧(5月16~23日)。④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不施用任何化学药剂。
3 试验分析
3.1 经济效益较高
经测产处理2平均产487kg/667㎡,比常规栽培处理1增产22kg/667㎡,增产率4.7%,效益3019元/667㎡,高于普通稻谷974元;同时成鸭出售、稻草制品也可增加一部分收入。
3.2 社会效益明显
鸭稻共生,在生产中推广有机肥积造、施用有机肥、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一方面能给人们提供品质优良的有机大米和无公害鸭肉,更好地向社会大众传递生活质量、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和环保意识等概念;另一方面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强了农民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接触和交流,并对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3.3 生态效益良好
鸭粪是丰富的有机肥,能够有效培肥土壤,在施足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水稻移栽后基本不追施化肥和农药;鸭子游动能增加水中溶解氧,疏松表层土壤,改善水稻生育环境的作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4 存在问题
“鸭稻共作种植技术”是近些年来我市在水稻生产上试验示范推广的一项技术,目前,大多数是以农户为单位的种养结合模式,平均增产4.7%,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省工节本高效,既提高了稻米品质又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植规模偏小。种植大户即规模化种植面积还不多,使管理水平很难一致,移栽密度、放养密度、稻田病虫害防止还有待研究。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增产增收效果;二是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增加了投入,管理又麻烦、辛苦,鸭子还会踩到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严重影响了鸭稻共作技术的推广;三是缺少政策支持。鸭稻共作与传统农业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有机肥及围网的投入,多数农民只关注投入的增加,不了解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大米品质提高带来的效益,如无政策支持,多数农户还是会选择传统技术,保证安全无风险。
5 建议
一是开展技术攻关,强化系统研究。通过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稻鸭共作稻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机肥投入技术、役用鸭饲养防疫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提高农户经济效益;二是创新栽培模式,延伸产业链。充分挖掘稻鸭共作新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产业链的接长加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植壮大龙型经济。三是实行“企业+基地+农户”,培育组织,加速推广步伐。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机制,通过有机稻谷生产及优质鸭肉制品加工,实现效益全面提升,加速鸭稻共作技术推广步伐。总之,鸭稻共作技术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扶持,达到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建设,杨巧云,谢凯权,等."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及其在生态农场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147(11):155-162.
关键词:水稻;鸭稻共作
1 前言
我市稻米属自流灌溉,更是有着界河瑚布图河畔清澈无污染灌溉水,活动积温高,无霜期长,95.1%的水稻面积均分布在一积温带内,生产优质稻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是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生态工程系统,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稻米作为人们的主食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喜欢既好看又优质的稻米。而且,市场上优质米的价格明显高于一般稻米,市场导向,农户也更愿意选择种植优质米。鸭稻共作,一米当鲜,推广“稻鸭共作种植技术”可实现水稻生产“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肥料
天施恩有机肥、酵素营养液、金事达缓控释掺混肥料水稻专用、金事达功能性生态肥料。
2.2 试验作物品种
水稻,五优稻4号
2.3 项目实施区
该试验设置两个处理,为对照示范试验,三岔口镇光星二村、辐射东宁镇,总面积213.33hm2。
处理1:当地农民习惯用法,底肥施用金事达缓控释掺混肥料水稻专用(总养分66%)40kg/667㎡,追肥于缓苗期追施6kg/667㎡金事达功能性生态肥料(总养分40%)。
处理2:底肥施用天施恩有机肥4000kg/hm2,6月15日、7月15日左右2次叶面喷施酵素营养液;6月1日(返青扎根后)投放孵化后2周的鸭苗,投放量15只/667㎡;7月末(抽穗前)撤出稻田。
2.4 主要技术措施
①选用当地优质高产主栽品种五优稻4号。②秧龄控制在3.1~3.5叶龄。③大棚钵体旱育秧,适时早育秧;应用摆栽机稀植摆插,适时插秧(5月16~23日)。④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不施用任何化学药剂。
3 试验分析
3.1 经济效益较高
经测产处理2平均产487kg/667㎡,比常规栽培处理1增产22kg/667㎡,增产率4.7%,效益3019元/667㎡,高于普通稻谷974元;同时成鸭出售、稻草制品也可增加一部分收入。
3.2 社会效益明显
鸭稻共生,在生产中推广有机肥积造、施用有机肥、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一方面能给人们提供品质优良的有机大米和无公害鸭肉,更好地向社会大众传递生活质量、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和环保意识等概念;另一方面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强了农民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接触和交流,并对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3.3 生态效益良好
鸭粪是丰富的有机肥,能够有效培肥土壤,在施足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水稻移栽后基本不追施化肥和农药;鸭子游动能增加水中溶解氧,疏松表层土壤,改善水稻生育环境的作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4 存在问题
“鸭稻共作种植技术”是近些年来我市在水稻生产上试验示范推广的一项技术,目前,大多数是以农户为单位的种养结合模式,平均增产4.7%,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省工节本高效,既提高了稻米品质又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植规模偏小。种植大户即规模化种植面积还不多,使管理水平很难一致,移栽密度、放养密度、稻田病虫害防止还有待研究。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增产增收效果;二是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增加了投入,管理又麻烦、辛苦,鸭子还会踩到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严重影响了鸭稻共作技术的推广;三是缺少政策支持。鸭稻共作与传统农业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有机肥及围网的投入,多数农民只关注投入的增加,不了解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大米品质提高带来的效益,如无政策支持,多数农户还是会选择传统技术,保证安全无风险。
5 建议
一是开展技术攻关,强化系统研究。通过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稻鸭共作稻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机肥投入技术、役用鸭饲养防疫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提高农户经济效益;二是创新栽培模式,延伸产业链。充分挖掘稻鸭共作新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产业链的接长加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植壮大龙型经济。三是实行“企业+基地+农户”,培育组织,加速推广步伐。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机制,通过有机稻谷生产及优质鸭肉制品加工,实现效益全面提升,加速鸭稻共作技术推广步伐。总之,鸭稻共作技术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扶持,达到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建设,杨巧云,谢凯权,等."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及其在生态农场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147(11):15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