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t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米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一直居粮食作物之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米干净卫生无杂质,而且要求大米要口感好,风味好,吃着安心,吃着健康。因此探索有机的栽培方式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首要任务。我市依托有機肥提质增效项目,与东宁市地施恩农民合作社合作实施“稻鸭共作种植技术”,提高了水稻有机化程度,减少了化肥、农药的公害,实现了水稻纯绿色生产。
  关键词:水稻;鸭稻共作
  1  前言
  我市稻米属自流灌溉,更是有着界河瑚布图河畔清澈无污染灌溉水,活动积温高,无霜期长,95.1%的水稻面积均分布在一积温带内,生产优质稻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是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生态工程系统,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稻米作为人们的主食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喜欢既好看又优质的稻米。而且,市场上优质米的价格明显高于一般稻米,市场导向,农户也更愿意选择种植优质米。鸭稻共作,一米当鲜,推广“稻鸭共作种植技术”可实现水稻生产“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肥料
  天施恩有机肥、酵素营养液、金事达缓控释掺混肥料水稻专用、金事达功能性生态肥料。
  2.2  试验作物品种
  水稻,五优稻4号
  2.3  项目实施区
  该试验设置两个处理,为对照示范试验,三岔口镇光星二村、辐射东宁镇,总面积213.33hm2。
  处理1:当地农民习惯用法,底肥施用金事达缓控释掺混肥料水稻专用(总养分66%)40kg/667㎡,追肥于缓苗期追施6kg/667㎡金事达功能性生态肥料(总养分40%)。
  处理2:底肥施用天施恩有机肥4000kg/hm2,6月15日、7月15日左右2次叶面喷施酵素营养液;6月1日(返青扎根后)投放孵化后2周的鸭苗,投放量15只/667㎡;7月末(抽穗前)撤出稻田。
  2.4  主要技术措施
  ①选用当地优质高产主栽品种五优稻4号。②秧龄控制在3.1~3.5叶龄。③大棚钵体旱育秧,适时早育秧;应用摆栽机稀植摆插,适时插秧(5月16~23日)。④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不施用任何化学药剂。
  3  试验分析
  3.1  经济效益较高
  经测产处理2平均产487kg/667㎡,比常规栽培处理1增产22kg/667㎡,增产率4.7%,效益3019元/667㎡,高于普通稻谷974元;同时成鸭出售、稻草制品也可增加一部分收入。
  3.2  社会效益明显
  鸭稻共生,在生产中推广有机肥积造、施用有机肥、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实行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一方面能给人们提供品质优良的有机大米和无公害鸭肉,更好地向社会大众传递生活质量、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和环保意识等概念;另一方面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加强了农民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接触和交流,并对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3.3  生态效益良好
  鸭粪是丰富的有机肥,能够有效培肥土壤,在施足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水稻移栽后基本不追施化肥和农药;鸭子游动能增加水中溶解氧,疏松表层土壤,改善水稻生育环境的作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4  存在问题
  “鸭稻共作种植技术”是近些年来我市在水稻生产上试验示范推广的一项技术,目前,大多数是以农户为单位的种养结合模式,平均增产4.7%,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省工节本高效,既提高了稻米品质又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种植规模偏小。种植大户即规模化种植面积还不多,使管理水平很难一致,移栽密度、放养密度、稻田病虫害防止还有待研究。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增产增收效果;二是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增加了投入,管理又麻烦、辛苦,鸭子还会踩到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严重影响了鸭稻共作技术的推广;三是缺少政策支持。鸭稻共作与传统农业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有机肥及围网的投入,多数农民只关注投入的增加,不了解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大米品质提高带来的效益,如无政策支持,多数农户还是会选择传统技术,保证安全无风险。
  5  建议
  一是开展技术攻关,强化系统研究。通过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稻鸭共作稻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机肥投入技术、役用鸭饲养防疫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提高农户经济效益;二是创新栽培模式,延伸产业链。充分挖掘稻鸭共作新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产业链的接长加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植壮大龙型经济。三是实行“企业+基地+农户”,培育组织,加速推广步伐。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机制,通过有机稻谷生产及优质鸭肉制品加工,实现效益全面提升,加速鸭稻共作技术推广步伐。总之,鸭稻共作技术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扶持,达到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建设,杨巧云,谢凯权,等."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及其在生态农场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147(11):155-162.
其他文献
摘要:勉县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全县总人口43万人,区域面积2406km2。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主产区,也是传统的生猪养殖大县。特别是2019年以来,实施恢复生猪生产战略,畜牧业产值增加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通过脱贫攻坚整合资金支持、招商引资等,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畜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20年,全县生猪、家禽、牛、羊饲养量分别稳定在54万头
摘要:明确不同种衣剂和壮秧剂配方组合对水稻生长情况影响、防病效果及产量的影响。采取随机区组和二因素裂区试验,通过比较水稻出苗率、水稻病害及秧苗素质、不同时期叶绿素值与水稻产量,分析种衣剂和壮秧剂配方组合的应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水稻出苗率最高的处理是护苗壮秧剂与禾姆种衣剂组合,出苗率为94.75%,益农壮秧剂的4个组合出苗率最均匀都达到90%以上;立枯病的发病率最高的是益农壮秧剂与亮盾种衣剂组合发
摘要: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的研究方法,设置砧木大小、接穗类别、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等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2个水平。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砧木大小和接穗类别对嫁接成活有显著差异,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对嫁接苗成活后无显著影响:即3~5㎝的砧木,一年生枝接穗嫁接成活率在70.5%~84.5%左右,而8~10㎝的砧木,二年生枝接穗嫁接成活率在36.5%~58.5%左右。因此生产上应该尽早进行高接换冠嫁接,以免砧木过
摘要:农作物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类,高质量的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对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农作物种植产量和质量,需要加强对农作物育种与栽培种植过程中技术要点进行论述和分析,以达到增加农作物生产产量、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关键词:农作物;育种;栽培  0 引言  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确保农业生产获得应有的
摘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优化,解决了人们温饱问题方面的后顾之忧,随着人们自我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身体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整体实物需求量以及消耗量的不断增加,部分厂商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获得经济收益,会在实际食品生产过程中通过食品安全质量标准降低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收益,甚至在实际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生产过程中忽略了对于
摘要:本试验选用品种龙粳67、龙粳66、龙粳65、龙粳64、龙粳63及龙粳31,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验证这6个品种在本地区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插秧规格中,均随着插秧株数的增加,产量也有所提高,每穴插8株的处理产量均最高。各品种的最适插秧规格均为9×3每穴插8株。  关键词:水稻;密度;產量  本试验选用品种龙粳67、龙粳66、龙粳65、龙粳64、龙粳63及龙粳31,通过不
摘要:保护地养分变化较大,盲目施肥现象严重,给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为简化蔬菜测土施肥技术,建立黄瓜保护地营养丰缺指标体系和推荐施肥模型,为农民提供简单快捷的测土施肥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黄瓜;简化;施肥技术;体系构建;施肥试验;总结  1 试验目的  (1)探索中高土壤肥力水平下,大棚黄瓜施肥校正系数的大致取值范围。  (2)建立简化推荐施肥的计算模式。  (3)建立保护地黄瓜的肥力指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水稻纹枯病,进一步借助卷积神经网络,对病害问题进行图像识别,介绍应用的分析方式后,阐述大致的试验过程及结果,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更为高效地识别病害,以免此项病害影响水稻的生产效果。  关键词:卷积;纹枯病;图像识别  0 引言  在我国北方,纹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状态。而此类病症是由立枯丝核菌引发的,一旦出现会持续吸收农作物的养分,逐渐蔓延,导致谷粒质量下降,大幅提高空壳
小麦是白水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稳定粮食安全n生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发生小麦品种老化、抗逆性差、产量n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因此,科学n优化小麦
摘要: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不仅能够提升农民对于各类农产业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措施,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素质农民技能的培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定位,通过实际文化水平的增强,促进新型产业模式的培育,为乡村的长效稳定发展以及各类乡村管理政策的推进提供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