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英雄逐梦:再听《上海滩》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qi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视艺术是音乐与画面、运动与静止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们互为补充,相互影响。音乐是对影视的提炼,影视是对音乐的扩展。主题歌曲是影视剧的核心音乐,是其灵魂和精华,它紧紧围绕主题思想、剧情内容、时空背景和中心人物,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对1980年版电视剧《上海滩》的同名主题曲进行品析,旨在体味剧中主人公许文强充满英雄主义气质的冒险传奇和特有的人生百味,重塑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家国情怀,参悟人生励志与自我超越。
  关键词:英雄主义 家国情怀 励志 《上海滩》
  一、电视剧《上海滩》主题曲歌词的文化艺术价值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富有生命力的影视剧主题音乐是影视剧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电视连续剧《上海滩》通过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人性冲突的演绎,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那个处于内忧外患、商会纷争、帮会交错、租界林立的城市与爱国民族主义启幕的大时代。该剧反映了在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半资本交融特征的“上海滩”,各式人杰、枭雄生存博弈的诸多事件。许文强在北平上的大学,从他学生时代的遭遇来看,他是一个关心国家、关心民族的热血青年,他和丁力之辈绝不一样。学生时代,他热血爱国却被压迫;来到上海之后,他成长了,知道仅仅凭借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但他绝不随波逐流,而是乘势而为,用一己之力与邪恶势力做斗争,努力去改变一些残酷的社会现状。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贯穿于他的人生,形成了他的价值观。
  《上海滩》的词作者黄霑先生试图通过歌词来达到人生意义的概括和升华,表达出剧中人物复杂性格的多重性,以及在混沌世界里的人性挣扎。歌词以海浪、潮水来隐喻人生际遇的成功与挫折、波峰与波谷、进退与得失,开首用“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将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的风云变幻凸显出来,恰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潮涨潮落卷千浪,世事沧桑谁争锋。歌词气势恢宏,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紧接着,“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用排比的手法来表达一个热血青年怀揣英雄梦,从底层奋斗到所谓成功而遇到的迷茫困惑。“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表面上是指许文强与冯程程的爱情,实则喑指剧中人物身在大上海想热血报国的刻骨柔情和无奈,道是无情却有情。“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歡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表现以“许文强”为代表的一些想通过自身的奋斗而实现梦想的“底层人物”永不放弃的精神,将难舍的家国、故园情怀和特有的人生百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词与剧中的故事情节、历史氛围、剧情风格、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等要素达到了完美的契合,画龙点睛,随故事主题、情感呈现,表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电视剧《上海滩》主题歌曲的审美艺术价值
  作为表现英雄主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同名主题曲,它是当代影视剧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作品之一。曲作者顾嘉辉被称为香港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启者,1980年,顾嘉辉和黄霑合作,创造了粤语流行影视歌曲的新高度。他们的这首《上海滩》,比此前的作品有了更为民族化的流行趋向,成为此后香港影视歌曲的标杆。这是顾嘉辉用中国民族调式进行的首次创作尝试,曲调采用六声音阶的宫调式,并主要以五声音阶完成歌曲的主体内容,只在主歌和副歌的终止式中才加入了变宫音,因此曲调的五声性调式特征突出,这为剧中民族英雄式主人公的性格描写和创立民族觉醒的基调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并因为民族调式的采用,使得国人在用自己的母语式音乐语言来传唱这首歌曲时,能够达到与心灵的沟通,唤起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怀。顾嘉辉创作的独特曲风,与黄霑填写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歌词,成就了两位艺术家的“辉黄”组合,并风靡香港影视艺术界十数年。
  歌曲《上海滩》的成功,除了词曲作者创造性地在粤语歌曲中融入民族化的旋律调式和歌词外,其简约的结构、质朴的旋法、明快的节奏都是歌曲能够广为关注和经久传唱的内在因素。在结构方面,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主歌和副歌两个段落在乐句结构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变换,演唱者能够清晰明了地演绎歌曲的中心内容。在旋法的运用方面,大小三度、大二度和纯四度的较多使用,使旋律的中国风格明确,而开始句上扬的旋律,中途的抑扬顿挫,都奠定了歌曲积极向上但历经挫折的情节基调。在节奏方面,弱起节奏伴随全曲,句尾长时值的音符也保持全曲不变,这样就增加了旋律的歌唱性效果;而普遍使用的八分音符,偶尔采用的切分节奏,虽然让专业人士感觉有些单调,但是结合弱起的乐句,从低点向高点再回到低点的旋律走向,便使人不再觉得旋律节奏的单一,反而形成婉转起伏的旋律效果,暗示出一种复杂背景中的直率性格,这就是以主人公许文强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在乱世的上海保持自身民族风骨,率真、勇敢的人物特征。对比之下,当下的很多影视歌曲,大都很难给观众留下印象,而往往有着复杂的结构、晦涩的曲调和变化多端的节奏,加上离调、转调等专业作曲技法的运用,给演唱造成很多障碍,使得普通群众难以接受和传唱。
  歌曲《上海滩》运用简单的作曲技巧,达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其旋律婉转动听,有强烈的高低起伏,节奏充满内在张力,歌词具有文化内涵和生命活力,加上叶丽仪浑厚奔放的嗓音和演唱技巧,恰如其分地把人的思绪拉回东方明珠——风云变幻、谁与争锋的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拨动了剧情发展的脉动感,刻画了剧情人物的雕塑感,咏叹了世事无常的宿命感,增强了历史时空的厚重感。许多观众认为:“如果没有歌曲《上海滩》的作词、作曲,甚至演唱者的成功,就没有电视剧《上海滩》的成功。”曲调的大气洗练和歌词的爱恨缠绵令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深植人心,让观者每当听到音乐,就像回到了剧中,不停回味。歌曲构建了电视剧的意境维度,增强了画面感、灵动性,升华了主题思想,丰富了内涵,推动了剧情发展,使得整部作品更加深刻、统一,富于生命力,成为华语歌坛的经典作品。当剧情和画面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模糊粗糙时,音乐作品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已然成为一份慰藉、一种体味、一帧记忆和永恒的画卷。   三、《上海滩》主题曲对现实的启示
  优秀的影视作品为音乐加入情感内核,更加动人;优秀的音乐令影視作品飘逸灵动、回味无穷、锦上添花。《上海滩》主题曲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并表现在多个维度上。《上海滩》一剧的精神内核是角逐与冒险、传奇与梦幻、激荡与无序、自由与超越。整个情节和主题弥漫着个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气质,蕴含着人生励志和情感排遣的内驱力。《上海滩》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成为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该剧体现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像许文强一样的人物复杂而多重的性格特征、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价值评判。“时代精神的代言人”罗曼·罗兰主张用“爱”和“英雄主义”来拯救这个世界的沦陷和堕落,并提出艺术同样可以为普通人服务的观点。罗曼·罗兰认为真正的英雄主义集中体现在他所创作的《名人传》中的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即认识这个世界(的现实),并且依然喜爱它。”英雄不在于他做了多少,不在于他的功绩,而在于他的勇气,在于他舍我其谁的精神,在于他作为力量有限的人,尽管恐惧,却依然不断挑战自我,百折不挠。此曲一响,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梦,这也是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喜欢这首歌的原因。
  优秀的影视作品为音乐注入情感,灵动的音乐令影视作品更具张力。影视剧的音乐已经不仅仅是为剧情服务的工具,而是传播经典旋律、弘扬时代强音、进一步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当今中国,蓝图绘就,浓墨重彩。在法治、有序、文明、公正的基础上,每一个个体都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奏响着精彩的生命乐章,印证着新世纪的传奇与梦想。诚然,社会现实境况中的人们难免有诸多困惑、迷惘、挫折、失意,但只要勇敢地直面人生,充满理想,坚定信仰,坚守梦想,就能在执着中现不凡,在平凡中现伟大。看云卷云舒,莽莽苍山;观世事纷扰,时代变迁。蓦然回首,《上海滩》歌曲乍起,久久萦绕在我们耳边,陪伴着我们风雨兼程,毅然前行。
  参考文献:
  [1] 蒋珂.港剧“上海滩”与大陆剧“新上海滩”比较研究 [J].戏剧之家,2010(6).
  [2] 罗曼·罗兰.傅雷文集[M].傅雷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
  作 者: 刘玉蓉,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编 辑: 赵斌?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苍凉感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倾城之恋》虽然拥有圆满的结局,但依旧渗透着苍凉和虚无。无论是转瞬即逝的繁华安定,还是荒诞冷漠的人间情义,都蕴含着挥散不去的苍凉。小说中如胡琴、镜子等意象的运用,是造就苍凉感的重要艺术手法。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苍凉 意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20世纪40年代,年轻的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曾掀起过一股热潮。一九五二年,
期刊
摘 要:《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已一年有余,此片留下的丰富的意义空间仍带给许多人以长久的回味,特别是影片点题之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中的“我”,仍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而要弄清楚此片中“我”的深层表达,则需要对“我”进行一番历史文化方面的考察,溯源影响“我”产生的元素,挖掘这个“我”在不同历史语境、不同媒介下的演变。到最后,则会发现哪吒作为一个主体的艺术生命,从其最初的主体形象和能指意义,到《哪吒之魔童
期刊
摘 要:美国20世纪小说家薇拉·凯瑟以其质朴的笔触,饱含深情地描绘了美国边疆拓荒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画卷,其小说作品具有深厚的生态审美意蕴。挖掘薇拉·凯瑟小说中丰富的生态审美内涵将对构建成熟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大有裨益。本文以生态审美的视角,重新审视薇拉·凯瑟的小说作品,探寻其中隐含的人与自然相栖共生的生态美学意蕴。  关键词:美国小说 薇拉·凯瑟 生态审美  “生态美学”(ecoaesth
期刊
摘 要:《倾城之恋》和《琉璃瓦》都是张爱玲创作于鼎盛时期的小说,都是篇幅都不算长的短篇小说,对于婚姻来说不同的女性自然会有不同选择,白流苏和姚先生家的三个女儿在面对感情和婚姻的选择上都是或被动或主动地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是时光和岁月才能告知这个选择之后的答案,至于是非对错无人能够解答。张爱玲的文笔在刻画人物的犀利睿智上,同时期女作家无人能及。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 赏析 感情  一、《倾
期刊
摘 要:奥威尔的政治散文《马拉喀什》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冷静客观的笔触,再现了殖民统治下的马拉喀什贫民极度穷困和无奈的生活画卷。文中的六个场景在结构上相对独立,平行发展,但仔细梳理,可以看出其背后由纵横两轴线交错构成的宏大格局。纵向轴构建殖民地人民从出生——儿童——青年——成年——老年——死亡的时间格局;横向轴展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差异的空间格局。两条轴线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殖民地人民在殖
期刊
摘 要:中德两国人文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当前,全球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德人文交流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中德两国的人文交流仍然存在着不对称的结构性问题,大体表现在认知、内容、主体参与和运作模式四个方面。因此,推动中德人文交流不仅可以增进两国政治、文化互信、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中德关系的稳步健康发展也为中德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开启了奇妙的融合。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不仅仅是在音乐方面的创新,实际上也为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旨在阐述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融合的现状,分析融合古典诗词歌曲的类型及其特点,以及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相融合的意义。  关键词:流行音乐 古典诗词 创新 融合  一、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歌曲类型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创新和融合似乎都是合
期刊
摘 要:20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出一本独具女性主义文学色彩的长篇小说——《飘》,一百多年以来该作品依然被人们广为传阅。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斯嘉丽一生的爱情故事。虽说故事的主线是斯嘉丽与艾希礼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其中所反映的作者对于南北战争的看法及对女性主义的肯定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关键词:《飘》 高雅文学 个性  自《飘》发表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对该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期刊
摘 要: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是影视改编创作的重要资源。短篇小说《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关于文学名著的改编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是改编成功?本文以《倾城之恋》的影视剧版本为例,分析《倾城之恋》改编影视剧的得失,以寻求文学作品改编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倾城之恋》 影视改编 得失  《倾城之恋》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
期刊
摘 要:沈括的《梦溪笔谈》涉及内容广泛,其中的艺文卷部分更是记载了不少的诗文作法以及音韵准则,为后世保留了不少的文献史料。在《梦溪笔谈》中不论是沈括对唐人诗述评、集句诗简论以及鹳雀楼诗歌文学现象的评价,还是取材构思需保持严谨的态度、匠心独运成就好的文学创作以及重视语言锤炼是诗文创作的关键等文学主张,沈括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推重,而这也成为我们研究沈括文学创作观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根据《梦溪笔谈》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