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形象及其在中国大陆的建构——以中国大陆公共收藏体系中的“婆罗洲”主题中文文献为依据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cnbb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罗洲地理范围主要是指属于马来西亚联合邦的砂拉越和沙巴二洲,即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中国大陆公共收藏体系中的“婆罗洲”主题图书大致反映出中国大陆的“婆罗洲”知识谱系.这个知识谱系以婆罗洲在地生产为主,其本土历史书写建构出“历史与乡土”情感框架下的婆罗洲华人形象,本土文学书写则建构出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婆罗洲热带雨林形象.本土知识建构的“婆罗洲”形象在中国大陆的接受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自我认知的需求,中国大陆公众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所接受的“婆罗洲”形象无可避免地带有异国情调或西方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规训的痕迹.
其他文献
作为新世纪第三部长篇小说,余华的《文城》显示了一种不同以往的书写倾向,是其创作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先锋主义成长者自我主体性的回归和重建历程,并以文化寻根和革命想象这一叙事对倒行为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完成了历史反思的深刻揭示.然而,这种文化主义的先锋叙事隐退在怀古想象和原乡情结的幻觉中不是没有问题的,在进入复杂的社会现实的公共性言说之际便显示出从民族历史拯救现实批判的价值游移.
对于因受贿而渎职进而同时构成受贿罪与渎职犯罪的情形,刑法与司法解释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渎职犯罪规定了从一重处断与数罪并罚两种处理方案.对于《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第四款,如果持拟制性规定的观点,两种方案能够相互协调;如果持注意性规定的观点,那么司法解释就与刑法相抵触,应弃而不用.从刑法理论上看,对这两种观点的审视与选择必须建立在厘清相关罪数问题的基础之上.由于受贿罪与保护公正性法益的渎职犯罪都保护职务行为的公正性,因此二者存在法益同一性,构成交叉关系的法条竞合.与之相对,受贿罪与其他渎职犯罪不存在法益同一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改革创新,由思政课教师、思政实践课教学工作者以及非思政专业课教师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格局逐步形成.科学构建由思政课教师、思政实践课教学工作者以及非思政专业教师在内的多元施教主体,成为推动思政课守正出新的重要抓手.思政课教师、思政实践课教学工作者以及非思政专业课教师等多元施教主体的构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科学机制,并使三者形成良性互动.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奖励属于以“分配正义”为内涵的主权性权力,精神性政府奖励关涉主权权威,物质性政府奖励关涉主权信用,因此政府直接介入的褒奖事项受“辅助性原则”的规约.政府奖励规范基本逻辑构造是政府奖励权力(义务)对应于政府奖励相对人的权利(特权).其中,政府奖励权力分为政府奖励立法权、政府奖励执行权,政府奖励相对人的权利(特权)分为奖励给付请求权、奖励利益自由支配权.把政府奖励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亟待制定系统化的政府奖励法律规范体系,把政府奖励设定权与执行权分立并交由不同机构实施,健全政府奖励执行权
鲁迅虽是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捍卫者,但其一生的志业与学术实践,却始终与传统文化分割不开.究其缘由,故乡文化、师承关系以及个人兴趣都使鲁迅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古典文学的研究中.而鲁迅的学术尝试亦展现出借鉴朴学、中西对照、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因素与文学关系等研究特点.纵观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能发现其目的 实际是在追本溯源,试图为现代文学寻找正宗来源.同时他的文学史研究成果,亦为现代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范式.
基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型政策视角,可以看到杭州市域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行动-网络”复合的政策过程,包含了体系统筹域、协商行动域和网络化协同联盟域的多域复合联动;体系统筹域的协商行动、基层行动者责任体系的协商行动和网络化协同联盟,推动市域多域多层共同体融合,建构市域学习型网络联盟.杭州市域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协商融合策略共生,建构了市域社会发展多维复合可持续动力系统,以政策协商的公共话语,建构多维融合支持的治理融合,进而推进市域社会发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型政策视角,超越西方经典政策理论视角下国家福利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指在课程育人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阅读语篇解读为本,通过逐层递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语篇的育人内涵与价值,在语篇解读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实践活动过程.其实施路径包括:以“语言能力”为抓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式发展;以“语篇分析”为本,挖掘隐性的思政元素;以“语言活动”为基,促进意义理解与价值生成;以“语言任务”为载体,落实表现性评价.
利益固化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利益固化的藩篱制约着合理的社会流动与利益调整,影响着健康的社会结构形成,对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造成了挑战.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仅仅取决于理论建构,更需要壮大培育冲破利益固化的社会力量与物质基础.文章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壮大中产阶层、帮助改善社会底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利益均衡机制,创新转化中华传统智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践借鉴.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在论述卡夫卡时,曾提出“少数文学”的概念,它有三种特质,其一是语言的解辖域化,其二是少数文学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政治性的,其三是少数文学带有集体价值.学界在讨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时,常将其置于少数文学视域下讨论.然而目前在华语学界,少数文学概念的界定还不清晰,这体现在译名的不统一上,对当前马华文学研究造成一定影响.文章试图排除“少数文学”其它译名的干扰,证明“少数文学”在华语学界的这一译名的合理陛,并从历史和语言书写两个面向勾勒未来马华文学的可能性.
文学索引性指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固有,读者对意义的诠释受文本呈现形式和阅读语境的影响.卡夫卡的寓言《在法的门前》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文学索引性,当同样的文字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读者受结尾、叙述层次等叙事元素的影响,对文本的意义诠释会产生区别.当读者阅读独立出版的寓言时,倾向于将文本解读成对消极等待的批判,或是对法律或其象征物性质的揭示,这一揭示是批判或者中立的.而当读者在长篇小说《审判》中读到这篇寓言时,会更加重视嵌入叙事和主叙事层之间的主题关系,将文本解读成对法或对官僚体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