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和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目标在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学会学习更偏重于学习的“术”的培养;合作、生存偏重于适应社会“术”的效果追求,最终目标是对做人这一“道”的价值追求。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即“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着眼于学生自我人格——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
培养目标的优化过程,意味着培养实施者的适应过程。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从“道”着眼,从“术”着力。努力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理解新课标育人的终极目标。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课改优秀的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具体教育程中,要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给予、授以方法的思想禁锢,要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明白“涸泽而渔”的危害。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如何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三、重新认识教师角色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四、强“术”,努力促进课堂合作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的学习。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五、重“道”,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在新课程指导下,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丰富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学会生活,学做真人。
培养目标的优化过程,意味着培养实施者的适应过程。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从“道”着眼,从“术”着力。努力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理解新课标育人的终极目标。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课改优秀的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具体教育程中,要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给予、授以方法的思想禁锢,要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明白“涸泽而渔”的危害。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如何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三、重新认识教师角色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四、强“术”,努力促进课堂合作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的学习。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五、重“道”,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在新课程指导下,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丰富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学会生活,学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