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冠疫苗生产供应保障能力的逐步提升,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够实现“应接尽接”,逐步在全人群构筑起免疫屏障,来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使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得到彻底控制。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序开展新冠疫苗的接种。那么,疫苗有何作用?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如何?接种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此,本刊特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通过接种疫苗,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使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每一种新疫苗的诞生都给人类战胜一种传染病带来了希望!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体接触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人体再次接触这种病原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对此次接种的新冠疫苗,人们心中存在许多疑问,下面请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的专家为大家一一解答。
1.目前正在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属于哪一类型?灭活疫苗有何特点?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毛雷婧介绍,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有数百家单位,主要集中在5条技术路线上,包括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载体疫苗(包括腺病毒载体、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核酸疫苗。
目前接种的主要是灭活疫苗,这种疫苗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等方法杀死病毒,但仍保留了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的一种疫苗。采用这种技术路线所研制出的疫苗有着较长期的研究基础。其制备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性比较高,是应对急性疾病传播而通常采用的手段。
2.新冠病毒疫苗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这样,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如何通过接种疫苗在人群中形成群体免疫?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力不一样,阻断传染病流行的人群免疫力水平也不一样。一般而言,传染病的传染力越强,则需要越高的人群免疫力。例如,麻疹和百日咳传染力较强,如果要阻断它们的流行,人群免疫力要在90%~95%;而消灭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人群免疫力要在80%以上。人群免疫力达到上述阈值,也就建立了阻断麻疹、百日咳、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传播的免疫屏障。
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护效力和疫苗的接种率呈正相关。因此,要达到足够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够高的接种率,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需接种疫苗。反之,如果不接种的人比较多或大多数人不愿去接种,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传染源存在时,容易出现疾病的传播。
4.为什么要接种新冠疫苗?
毛雷婧介绍,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新冠肺炎传播迅速、流行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然而目前除对症支持治疗及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外,仍缺乏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因此,未病先防病,接种疫苗免疫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国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5.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毛雷婧介绍,在疫苗研发生产过程中,国家始终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开展的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以及我国依法依规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经开展的千万人次的疫苗紧急接种,都充分显示了我国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安全,有一些轻微不良反应,但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疫苗注册上市要经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临床试验一般分Ⅰ、Ⅱ、Ⅲ期,疫苗上市后还要在更大的人群里进行广泛性评价研究。
◎疫苗生产时,还有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在上市使用前要执行严格的批签发制度。
◎疫苗储存和运输有一定的温度要求。疫苗的储存和运输均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且实行温度监控。全国已经建设了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基本实现了对上市疫苗的全程追溯管理。
◎我国还实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在接种工作中,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接种点设置规范,接种人员严格规范培训,受种人员筛查、不良反应监测、应急救治、严重不良反应专家会诊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接种工作安全顺利。
6.什么叫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指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疫苗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主要指受种者发生的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如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异常反应主要指造成受种者的器官或功能損害的相关反应,罕见发生,如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等。
7.什么是心因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指在接种疫苗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反应,主要是接种疫苗时的心理压力、焦虑等所致,无器质性损害,与疫苗无关。有的是“晕针”样表现,有的是“癔症”样表现。群体性预防接种活动时,可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8.偶合反应是怎么回事?
偶合症(偶合反应)是指疫苗接种过程中,受种者正好处在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的前期,疫苗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偶合反应)不是疫苗接种引起的,与疫苗无关,也不属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对疫苗接种后的偶合症有时不能立即做出判断,需要及时报告,也需要疾控机构等进行调查,由专家组做出诊断。
通过接种疫苗,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使脊髓灰质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每一种新疫苗的诞生都给人类战胜一种传染病带来了希望!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体接触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人体再次接触这种病原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对此次接种的新冠疫苗,人们心中存在许多疑问,下面请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的专家为大家一一解答。
1.目前正在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属于哪一类型?灭活疫苗有何特点?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毛雷婧介绍,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有数百家单位,主要集中在5条技术路线上,包括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载体疫苗(包括腺病毒载体、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核酸疫苗。
目前接种的主要是灭活疫苗,这种疫苗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等方法杀死病毒,但仍保留了病毒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的一种疫苗。采用这种技术路线所研制出的疫苗有着较长期的研究基础。其制备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性比较高,是应对急性疾病传播而通常采用的手段。
2.新冠病毒疫苗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有的疫苗还会让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形成相应的免疫记忆。这样,人体就有了对抗疾病的免疫力。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疫苗产生的抗体、细胞免疫释放的细胞因子就能识别、中和或杀灭病毒,而免疫记忆也很快调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让病毒无法在体内持续增殖,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如何通过接种疫苗在人群中形成群体免疫?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力不一样,阻断传染病流行的人群免疫力水平也不一样。一般而言,传染病的传染力越强,则需要越高的人群免疫力。例如,麻疹和百日咳传染力较强,如果要阻断它们的流行,人群免疫力要在90%~95%;而消灭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人群免疫力要在80%以上。人群免疫力达到上述阈值,也就建立了阻断麻疹、百日咳、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传播的免疫屏障。
人群免疫力跟疫苗保护效力和疫苗的接种率呈正相关。因此,要达到足够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够高的接种率,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需接种疫苗。反之,如果不接种的人比较多或大多数人不愿去接种,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传染源存在时,容易出现疾病的传播。
4.为什么要接种新冠疫苗?
毛雷婧介绍,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新冠肺炎传播迅速、流行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然而目前除对症支持治疗及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外,仍缺乏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因此,未病先防病,接种疫苗免疫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国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
5.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毛雷婧介绍,在疫苗研发生产过程中,国家始终把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开展的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以及我国依法依规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已经开展的千万人次的疫苗紧急接种,都充分显示了我国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安全,有一些轻微不良反应,但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疫苗注册上市要经过一系列的临床研究,临床试验一般分Ⅰ、Ⅱ、Ⅲ期,疫苗上市后还要在更大的人群里进行广泛性评价研究。
◎疫苗生产时,还有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在上市使用前要执行严格的批签发制度。
◎疫苗储存和运输有一定的温度要求。疫苗的储存和运输均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且实行温度监控。全国已经建设了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基本实现了对上市疫苗的全程追溯管理。
◎我国还实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在接种工作中,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接种点设置规范,接种人员严格规范培训,受种人员筛查、不良反应监测、应急救治、严重不良反应专家会诊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接种工作安全顺利。
6.什么叫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指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疫苗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主要指受种者发生的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如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异常反应主要指造成受种者的器官或功能損害的相关反应,罕见发生,如急性严重过敏性反应等。
7.什么是心因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指在接种疫苗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反应,主要是接种疫苗时的心理压力、焦虑等所致,无器质性损害,与疫苗无关。有的是“晕针”样表现,有的是“癔症”样表现。群体性预防接种活动时,可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8.偶合反应是怎么回事?
偶合症(偶合反应)是指疫苗接种过程中,受种者正好处在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的前期,疫苗接种后巧合发病。因此,偶合症(偶合反应)不是疫苗接种引起的,与疫苗无关,也不属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对疫苗接种后的偶合症有时不能立即做出判断,需要及时报告,也需要疾控机构等进行调查,由专家组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