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对初高中物理衔接的负迁移问题进行分析,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分别作阐述。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负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先前已学得的经验(如概念、原理、技能、技巧、技术、态度、方法等)改变后用于新情境。初、高中物理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知识由于初中教学不到位、知识深度要求不到位,或者学生的认识结构、认识功能、思维定式引起的不到位,会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较大的消极干扰作用。本文通过几个衔接点的分析,探讨克服负迁移问题的教法、学法。
衔接点一:路程、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位移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在质点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初中理解的位移和路程有时候是一个概念,学生的脑子里没有矢量的概念,但由于初中所做的题目大多数都是直线,并且很多都是单方向的直线,故刚开始有些同学总出错,另外高中新引入图象来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初中的轨迹图被学生牢牢记住,学生容易把位移时间图象和物体运动的轨迹弄混淆。
【例1】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做直线运动,它们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它们在t0时间内(除 t0时刻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O时刻三个物体在同一位置
B.运动过程中,A物体始终在最前方,C物体在最后方
C. 时间内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
D.时间内三个物体的路程相同
【解析】学生脑子里应该先想清楚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三个物体在O时刻的坐标都为零,都在坐标原点,A正确;在t0时间内的每一时刻,A质点的位置坐标最大,C质点的位置坐标最小,故A始终在正前方,C在最后方,B正确;t0时刻三个物体的位置坐标相同,初位置坐标也相同,则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C正确;A物体的位置坐标先增大后又减小,所以A物体又反向运动,路程大于位移,B、C物体的位置坐标一直在增大,路程等于位移,D错误。
衔接点二: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1)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速率是指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速度与速率只有一字之差,但存在本质的区别。
(2)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过程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平均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过程中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3)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例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男子100米决赛和男子200米决赛中分别以9.69 s和19.30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米决赛中的位移是100米决赛的两倍
B.2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率约为10.36 m/s
C.1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 m/s
D.200米决赛中的最大速度是平均速度的2倍即20.72 m/s
【解析】因为标准跑道的周长是400米,因此200米决赛中必包含一部分弯道,100米决赛中,跑道都是直行道,即200米决赛中的位移小于100米决赛的两倍,A错误;2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率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v=x/t=200/19.30=10.36 m/s,B正确;1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x/t=100/9.69 =10.32 m/s,C正确;因运动员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所以200米决赛中的最大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无法判断,D错误。
为了尽早克服知识的负迁移问题,教师需要做到:①构建知识结构:通过正确稳固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作比较。②加强情境再现:多提供在不同情境下某一概念或规律运用的情况及不同点,引起学生所学知识发生多向迁移,增强所学知识的易迁移性。
为了尽早克服知识的负迁移问题,学生应该做到:①课前主动预习,上课带疑听讲。②课后积极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初、高中物理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抓住知识衔接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足干劲,一定能轻松地学好物理这门课。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高中)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负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将先前已学得的经验(如概念、原理、技能、技巧、技术、态度、方法等)改变后用于新情境。初、高中物理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知识由于初中教学不到位、知识深度要求不到位,或者学生的认识结构、认识功能、思维定式引起的不到位,会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较大的消极干扰作用。本文通过几个衔接点的分析,探讨克服负迁移问题的教法、学法。
衔接点一:路程、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位移是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在质点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初中理解的位移和路程有时候是一个概念,学生的脑子里没有矢量的概念,但由于初中所做的题目大多数都是直线,并且很多都是单方向的直线,故刚开始有些同学总出错,另外高中新引入图象来描述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初中的轨迹图被学生牢牢记住,学生容易把位移时间图象和物体运动的轨迹弄混淆。
【例1】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做直线运动,它们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它们在t0时间内(除 t0时刻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O时刻三个物体在同一位置
B.运动过程中,A物体始终在最前方,C物体在最后方
C. 时间内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
D.时间内三个物体的路程相同
【解析】学生脑子里应该先想清楚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三个物体在O时刻的坐标都为零,都在坐标原点,A正确;在t0时间内的每一时刻,A质点的位置坐标最大,C质点的位置坐标最小,故A始终在正前方,C在最后方,B正确;t0时刻三个物体的位置坐标相同,初位置坐标也相同,则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C正确;A物体的位置坐标先增大后又减小,所以A物体又反向运动,路程大于位移,B、C物体的位置坐标一直在增大,路程等于位移,D错误。
衔接点二: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1)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指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速率是指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速度与速率只有一字之差,但存在本质的区别。
(2)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过程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平均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过程中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3)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例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男子100米决赛和男子200米决赛中分别以9.69 s和19.30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米决赛中的位移是100米决赛的两倍
B.2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率约为10.36 m/s
C.1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 m/s
D.200米决赛中的最大速度是平均速度的2倍即20.72 m/s
【解析】因为标准跑道的周长是400米,因此200米决赛中必包含一部分弯道,100米决赛中,跑道都是直行道,即200米决赛中的位移小于100米决赛的两倍,A错误;2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率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v=x/t=200/19.30=10.36 m/s,B正确;100米决赛中的平均速度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x/t=100/9.69 =10.32 m/s,C正确;因运动员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所以200米决赛中的最大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无法判断,D错误。
为了尽早克服知识的负迁移问题,教师需要做到:①构建知识结构:通过正确稳固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作比较。②加强情境再现:多提供在不同情境下某一概念或规律运用的情况及不同点,引起学生所学知识发生多向迁移,增强所学知识的易迁移性。
为了尽早克服知识的负迁移问题,学生应该做到:①课前主动预习,上课带疑听讲。②课后积极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初、高中物理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抓住知识衔接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足干劲,一定能轻松地学好物理这门课。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