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是谁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应该怎样读?烂熟于“口”的诗歌你是不是烂熟于“心”?今年的“诗心一瓣”,福建南平特级教师蔡伟潭先生带我们一起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小诗,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启发。
  (编 者)
  此诗妇孺皆知,流传极广。人们甚至有理由推测,此后以“杏花村”命名的酒家餐馆,其源盖出于此。至于骚人墨客,吟诗弄词,在杜牧之后,牵扯到杏花,诸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之类,并不乏见。民间公认的才子唐伯虎之诗“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几乎就是杜牧诗意的翻版了。再看《红楼梦》,在第十七回里,大观园落成之后,贾政带着贾珍、宝玉及众清客,到处巡视题名时,有一处村舍因种有几株杏花,清客们便提议用“杏花村”,岂知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因而采用了“稻香村”之名。可见杜牧此诗影响之大,真可说是“杜公留句后,遂成千古名”了。
  而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没用,通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跨越时空的魅力?
  读诗,是要利用想象和联想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诗歌的跳跃性,使得文本留下了很多空白,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是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填补的,而正是这种“填补”,才有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共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的一点小雨,为什么就“断魂”?我们姑且推想,清明时节,春雨绵绵,尽管它不像淅淅沥沥的秋雨那样使人伤感,又不如瓢泼如注的夏雨那样叫人狼狈,但对于外出孤身赶路的“行人”来说,弄得衣衫尽湿,前途凄迷,也难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在古代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的、可是又并非明白地表现在外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亲友团聚,或游山玩水,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遇上细雨纷纷,衣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我们再揣摩一下“纷纷”,从字面上看,这“纷纷”无疑是形容那春雨的,可认真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它并不止于此,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它还在隐约透露着这位雨中行路人的心情。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有不少心事,更兼身在雨丝风片之中,冒雨撵行,那心境更是加倍凄迷纷乱了。因而,“纷纷”是形容春雨,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就是为了形容情绪——景即是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为何要寻酒家?我们揣摩一下“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想法:寻一家小酒店,一来歇歇脚,二来小饮三两杯,解解料峭的春寒,烘烘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从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又是上一句“借问”的宾语——它补足了上一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遥指”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活有力。
  “遥”,字面的意思是远。它远还是不远?这就是诗歌跳跃的空间,若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就在眼前,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其妙就在不远不近之间。诗只写到“牧童遥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都赋予读者去想象,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此诗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谁都看得懂,问题是诗中的“行人”是谁?诗人为何不明白交代人称和人数?“杏花村”是确指还是虚拟?这就涉及到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问题,试想,如果诗人明白交代是他自己在赶路,那很容易把读者推开,让人认为这不过是专属于他一人的感受;如果诗人指出“行人”是其他人,进一步就要交代那人是张三李四,则显得过于呆板,大煞风景,远不如写成宽泛的“行人”、任凭读者进行自由的联想为好。同样,“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是指往这个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待雨中行路的客人。——这就是古典诗歌中人物和地域的模糊性。古代诗歌不特地点明人称、人数和地域,这样的淡化和虚化,则使得诗歌的情景韵味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和适应性,容易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所描绘的境界。
  《清明》看似随手拈来,通俗易懂,却在平淡中见清新,清新中见自然,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劲。
  
  [相关链接]
  
  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意很简单:无边的江面上有两只偶然相逢的小船,开船的女子想知道对方是不是自己的同乡,便把船停下来,问对方家在哪里,并说自己住在横塘。可是清代王夫之评这首诗时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意思是说,短短的文字(20个字)所辐射出的意蕴,拓展得没有边际,文字没有说出的都是它的旨意。在艺术的“有余不尽”上,你能试着简单阐述一下它与杜牧的《清明》的相近之处吗?另外从“无字处”你读出了什么“意”了呢?
  (参考思路在本期找)
其他文献
【题型概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近年来,中考命题中出现了拟写标语(宣传语)、广告语、对联、新闻标题之类的试题,这种试题来源于生活,贴近大众,不仅是语文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语文走进生活的需要,是在有意识地引导广大考生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即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语言,以便准确地进行交际。这些试题的出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
期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但是,仍有一些不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究。“科学圣经”将分两期为大家刊出《21世纪10大科技难题》相信富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奇 奇)    粒子物理学的两个谜    在当代的粒子物理学中有两个谜:一是对称破缺,二是看不见的夸克。   目前我们了解的理论,如量子动力学、爱因斯坦的普遍相对论,都是来源于对称的。可是在我们的宇宙里,还有不
期刊
同出自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的两则文言文:《核舟记》《口技》,虽一则是说明文,一则是笔记小说;一则描绘形,一则摹声,但二者在结构组织和内容表达的艺术技巧上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无不体现作者独特的匠心和编选者独具的慧眼。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赏析,谈谈自己教学的感受。  一、一线串珠,前呼后应;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口技》开篇即云:“京中有善口技者”,以“善”字概述
期刊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七绝是王昌龄在仕途失意,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可是,他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却没有提及自己的忧愁。不过,细细品味,却通篇透露出诗人的愁怅。不言之愁,愁之至也。   “醉别江楼”表面上是记地,实际上是诗人设置的引发愁思的语境。“醉”字,暗含“酒深情亦深”之意。为什么要醉?一来,
期刊
在学习中该如何开动脑筋?正确的思维有哪些诀窍?怎样才能有效地表达思想?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童趣逻辑》通过老教授曲爷爷教同学们学习思维知识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引导大家循着正确的途径,走进知识的百花园,是同学们掌握思维奥秘的良师益友。    (编 者)    【内容选读】    如果我祈祷下雨,邻居祈祷天晴,上帝该怎么办呢?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反驳的方法灵活多样。  曲爷爷说:“辩论必
期刊
汉语宝库中的成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历来都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语文试卷中积累运用方面的必考内容。近年来,成语试题由填字、注音、解释、纠正错别字几种题型发展到理解、感悟、运用等多种题型。其形式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众多考生的兴趣。现将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搜集到的相关试题,分类整理于下,供2005年的考生参
期刊
潮湿、星辰,还有虫子的气味,每次翻开《昆虫记》,我都会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达尔文语)法布尔洋溢着生命激情的文字,一起走进“虫子的世界”,相信这些渺小的昆虫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编 者)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
期刊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漂泊,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词中“秋娘渡”“泰娘桥” 均为吴江地名。词人在东漂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
期刊
主编:梅子涵  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编辑推荐】  创刊于上世纪50年代、由宋庆龄题写刊名的《少年文艺》,可以说是过去50年中国少儿文学创作成就的缩影。由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梅子涵主编的《少年文艺50年精华本》,包括《彩色路途》《绿色麦地》《红色秋千》《金色水桶》《蓝色海洋》5卷,精选了《少年文艺》50年中刊载的风格各异的小说、散文、诗歌、童话。影响新中国几代青少年成长的
期刊
最危急的时刻到了,三个小家伙的努力起效了吗?有人在总统身边保护他吗?林肯总统最终逃过杀手的刺杀了吗?  (编 者)    迈特在赫顿酒店三楼,被锁在一个满是灰尘的衣橱里,现在,他有的是时间考虑他什么地方做错了。当初他一听到布斯和他的同伙们密谋时,就应该跑出去找个警察。他没有权利不珍惜这样的机会——他不是告诉过艾密丽这是很危险的吗?   迈特收紧他蜷着的肢体,稍屈身子,用肩膀猛撞柜门。没用,柜门是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