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王妃产后为何不“坐月子”?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zy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英国凯特王妃在产后第二天抱着刚降生的小王子离开医院,王妃的亮相在中国民众之间引起产妇是否应该“坐月子”热议,那么西方人生完孩子是否“坐月子”?中西方“坐月子”观念差异又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碰撞?
  究竟什么叫坐月子?
  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称之“月内”,是产后必须的仪式}生,行为。以社会学的论点,坐月子是协助产妇顺利度过人生转折,因为婴儿产出让身体、生活有所改变,从人妻到人母、从外人到家人,坐月子的仪式促使产妇进入神圣地位,周边的人甘愿为她付出,产妇趁此机会发泄累积的不平情绪,消除长期积劳。
  在《礼记》里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生了孩子,所遵守的礼仪都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坐月子强调要房门紧闭,不能通风。产妇不可探视产妇、不可外出、不可进庙等等。
  按照传统习惯,产妇要避免着凉,不能见风,不能久坐,不能吃水果和蔬菜;不能穿拖鞋,脚后跟不能露在外面,坐时腰后不能空,须垫上枕头;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刷牙,不能梳头;不能看电视,不能哭;躺着时,两腿并紧,防产后出血,不能长时间仰着睡;不能喝白开水,要多喝红糖水。
  传统中医对“坐月子”禁忌很多,中医强调产妇的身体器官恢复都在坐月子时完成,能否复原,则取决于产妇坐月子时的调养保健。若养护得当,则恢复较快,若调养失宜,则恢复较慢,且多患产后疾病,甚至贻害终生。中医非常重视坐月子时不能吹风,冬天坐月子应注意室温,风不可太大、室内不可太闷,必要时可以空调来改善温度及湿度;夏季炎热的气候最难熬,但也不可直接吹冷气、洗冷水澡,电风扇、冷气、自然风都算是六邪中的“风的风邪”。
  西方妇女坐不坐月子?
  中国古代坐月子强调,女人生完孩子尽量少见人的,并且根据出身等级差异为女性设置了很多礼仪性的限制,在习俗和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过程中,使得中国当今的“坐月子”文化中夹杂了很多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观念。所以如果要讨论的“坐月子”仅指那些在中国流传的各种产后礼仪性的限制。确实只有中国女人且是在中国“坐月子”。从文化因素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确实是不坐月子。
  从医学角度来讲,西方人也要“坐月子”,但指产褥期恢复。
  怀孕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在整个孕期9个月的时间里,全身各个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使全身各个系统都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这个时间就是产褥期,一般认为是大约6周。所以,一般西方女性也需要产后随访6周,以观察产褥恢复情况,尤其对有产科合并症的产妇,更应加强随访。
  西方对产妇休息有一个专门的词“lying-in”,直译就是“躺着”或“卧床”,这与咱们的“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拉美国家也有一个人人皆知的词‘啦个人忒难(la cuar-entena)”,其本意是四十的意思,但特指产后休息四十天。
  同中国人坐月子需要一个月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医疗费用高,大多产妇一两天离开医院是无奈之举。在美国医疗费用之高举世皆知。保险公司为压缩开支,一再减低产妇的住院时间。到最后变成了‘快餐式生产”,但这遭到了医生和产妇们的强烈反对。在1996年的大选中,结束“快餐式生产”成为选举议题中的重要一项。
  英美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止痛药被大量使用,剖腹产已经成功。近年来,由于时代和并斗技的发展,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止痛药物不断改进,比如无痛分娩在美国已基本实现,这使得产妇能更快恢复。加上,相比中国人,西方人确实营养更好、身体更强壮。
  全球女性产后都需保健
  其实,对于“坐月子”的争论本身其实一个概念问题,概念没搞清楚,这样的争论最后怕是會陷于口水仗和诡辩的境地。
  在英国和爱尔兰,没有坐月子的说法,但是不能说产后关照在这里不受重视,多数妇女生产后都要进产后病房,在助产士的指导下进行产后恢复和照顾婴儿。而德国虽然也不要坐月子,但产妇休息是必要的,产后回家后,职业‘助产士”会立即到家指导,诸如母亲的伤口恢复,孩子的肚脐清洗,为婴儿做保健操等。
  在日本,生孩子一般住院5至7天,而在韩国的产后护理院要住两周以上,享受24小时全天候护理,还有产后迅速塑身的体操和按摩服务。所以尽管中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但共同点是强调产妇要多休息、补充营养、避免感染。
  为了避免“受凉”,产妇不能洗头、洗澡,不能沾水,连刷牙都不行。产妇也不能喝凉水、冷饮,不能吃“凉性’’食物,例如水果。这就形成了坐月子要忌风、忌水、忌动、忌口的习俗,而且长达一个月。忌风、忌水不讲卫生,反而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而忌动、忌口又降低了免疫力,因此坐月子的结果反而更容易“伤风”、“受惊”。越是容易“伤风”、“受凉”就越看重坐月子,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落后的传统习俗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应该被摒弃。
  现在舆论上对于“是否应该坐月子”这个问题的争论很激烈,有人举用坐月子的习俗中的一些陋习抨击“坐月子”是中国传统的陋习,同时又强调女性产后应该适当的休息辅以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这是典型地在借用一种概念去否定概念本身,是一种诡辩。如果不懂“坐月子”概念,讨论这种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问题,恐怕是鸡同鸭讲,都是口水仗罢了。如果讨论的“坐月子”定为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产褥期恢复,那答案不言而喻,全球女性产后都需要“坐月子”。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门”成了网络最红的字之一,只要套上这个字,该帖子必火。搜“门”、看“门”、说“门”,已逐渐成为最新、最IN的网络行为。  “艳照门”的横空出世,给网络引爆了一扇核弹级别的“门”。到目前为止,仍然很少有其他“门”事件能与之比肩。从那之后“门”的世界飞速发展:网上爆出“门”事件的时间缩短了,引爆“门”事件的方式改变了,“门”的范围变宽了,“门”的性质变味了。从种种方面可以看出,“门”的世界
期刊
结婚是个永恒的话题,时代不同,拿到结婚证后说的话也会不同。女网友们爱在论坛里八卦那点事,且总是很陶醉地呈甜蜜状,男网友们则爱显摆自己多么牛,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网友留意搜罗了下发现,男人们口中的话还真是越囧越有神。    类型一:听后只想踹他一脚的  ■我老公说的竟是“我是被强迫的”!  ■我冒着被扁的风险对老婆说了句:“就这样交代了,唉!”  ■我们领完结婚证时,外面下雨了,老公看着天
期刊
我们正在为暴戾之气弥散而困惑,焦虑,不安。  恶性事件频发——因为不满自己的遭遇,就在机场制造爆炸案,就在公交车里点燃汽油;因为在街头与^发生争执,就将熟睡中的婴儿活活摔死;因为怀疑自己的200元被盗,就恶意报复,去敬老院纵火……  权力失控——停车后拒绝交费的官员,对收费员拳脚相加;私家车未及时避让警车,遭到打砸;城管暴力执法,打伤甚至打死商贩……  还有那些随时被点燃的“情绪火药”——不满航班
期刊
如今的称呼可谓绚丽多彩:??局、??处、老板、头儿……几乎千篇一律,成为下属称呼上司的时髦,连小屁孩也会把老翁叫帅哥,把老太称靓女,甚或,一不小心还会弄点恐龙、青蛙之类。可我还是觉得,有些称呼不能被糟蹋。  同志这个称呼不能被糟蹋。同志,是过去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频率最高的词汇,听起来非常亲切。开会称同志,购物称同志,陌生人称同志,寻求帮助找同志,甚至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都以同志相称。在白色恐怖的年代,
期刊
毕业生“就业难”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却被“招工难”问题所困扰。一边是人才过剩,一边是招不到人,两难并存,原因何在?该如何破解这种双重的困局?  两难并存的对立与统一  所谓就业难,主要是三难,即大学毕业生,城镇40、50人员和80、90后农民工这三部分人的就业困难。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高达600多万人,今年更接近700万人,据报载今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率远低于往年;城
期刊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空间,太令人沮丧了。在各式各样的对话空间里,有人说谎,有人误导,有人偏执,还有人蛮暴。这一切,让太多人失去公共辩论的兴致与能力,选择倾听、沉默或者封闭。  这种例子实在太多。很多人都会有种直观感受,就是经过“方韩大战”,韩寒极具关注度与传播性的博文近乎绝迹,不再以评述公共事件来构筑自身形象的韩寒,尽管还不时会以广告代言与赛车手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但不容争议的
期刊
在委内瑞拉巴里纳斯州的萨瓦内塔,有个穷人家的男孩叫乌戈,他生性桀骜不驯,是玩伴中公认的“头儿”。有一次,乌戈带领他的“童子军”,对另一支没有向他归顺的“童子军”进行“征讨”,将对方七八个孩子的零花钱及学习文具全部“缴获”,并命令他们以后必须随时“听从调遣”。第二天,这些孩子的父母找到乌戈的祖父告状。  得知乌戈的所作所为,祖父很生气,觉得这个孩子无法无天,将来必闯大祸,便赶紧给远在外地的乌戈的父亲
期刊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发动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众口一词,几成铁案。前些年,张学良在接受唐德刚的口述历史访问时,特别声明,“不抵抗”是他本人下的命令,和蒋介石无关。这样,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还有若干问题并未解决。这些问题是:  蒋介石是什么时候得知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的?他的反应是什么?  南京国民政府处理事变的对策是什么
期刊
家住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的吴莉娜,高考落榜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打工,在一家四星级酒店做服务员。  2004年年末的一天,一家房地产公司在吴莉娜打工的那家酒店举办迎元旦歌舞晚会。那晚,经过大厅时,吴莉娜无意中听到几个身材比较胖的男人的一番对话。其中一个胖男人抱怨说:“咱们公司一举行舞会,我们几个就成了闲人,真想也上舞池去跳跳舞,但你看我这胸,平时走路都一颤一颤的,要是跳起舞来那还不丢死人了。”另一个
期刊
民间关于“怕痒的男人怕老婆”的说法由来已久(另一说是“怕痒的男人较温柔”),虽然并没有科学验证来证明“怕痒”和“怕老婆”的必然關联,但中国人相信“无风不起浪”,这让那些自知怕痒的男人隐隐地感到有些不安,尤其是尚未结婚的年轻男人。  所以在网上搜索这个话题时,竟能跳出三万多条相关信息,更有不少小说也借其中人物之口来说出这个观点。这说明真是不少人关心这个问题,那么,男人们的担心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