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r——以威廉·斯坦利·默温的《十二月之夜》为例

来源 :名家名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诗歌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生态导向,表达对自然的直接或间接看法.在诗歌当中,诗人通常通过对单词、韵律、格式等的巧妙安排,将所有对自然的情谊凝缩在几行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或不和谐的关系,传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或惋惜之情.从以往对默温诗歌的研究来看,多从美学和新批评方面入手,少有从语言学方面对自然诗歌进行生态分析的例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着重使用三大元功能理论对默温的《十二月之夜》进行分析,探讨诗人与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所持有的态度.使用语言学对其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尽可能保证诗歌分析的客观性,揭示诗歌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哲理.
其他文献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作中使用了很多颜色词.针对李词中的颜色词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李清照40首词作中的颜色词进行了统计,发现颜色词共计11个,总计51见(包括重复出现累计).指称的颜色涉及红、青、黄、黑、紫5个色调.在此基础上,从语法特点分析出发,对李词中的五种颜色词进行描写与分析,从而反映汉语颜色词的演变规律.
传统油画的色彩表现主要体现出事物的自然色彩,而现代油画艺术作品往往注重运用色彩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和个性.画家把自己的个性展现在油画的色彩表现上,使油画细腻的色彩具有它独特的生命力.从色彩的表达形式入手,分析了色彩在油画中的作用和色彩在油画中的表现等[1].
随着现代美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对素描造型基础和形体结构的研究也在逐渐提升,形体结构作为素描造型基础中的重要元素,是素描造型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技能.素描造型基础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形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这是素描迈出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若对形体结构的认知存在缺失,一方面会使学习素描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会失去最初素描的意义.因此,素描造型基础需要加强对形体结构的研究.从素描造型基础与形体结构的联系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
自 2004 年宫廷剧《金枝欲孽》热播以来,《美人心计》《宫锁珠帘》等连续剧陆续播出,抢占市场,宫廷题材影视剧逐渐成为拥有大量受众的荧屏宠儿.近年来播出的宫廷剧《甄嬛传》《延禧攻略》等更是以超高的收视率和惊人的网播量引起业内外的广泛讨论,成为国产电视剧史上不可忽略的部分.宫廷剧为广大观众呈现了后宫女性暗流涌动的日常生活、荆刺丛生的生存环境与悲欢离合的无常命运,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封建时期的女子群像图.宫廷是众多女性集结的特殊场所,所以女性之间的争斗便是宫廷剧的主要故事情节.由于后宫不得干政的训诫,后宫妃嫔被隔
期刊
张爱玲所创作的小说集《传奇》,与绘画有着较为深远的关联.在小说集《传奇》当中,主要描绘了20世纪上海处于民国风雨飘摇的时期,社会中上层阶级以及普通香港市民的生活图景,也表达出了张爱玲对于现实社会的一些悲凉之情,在全篇小说当中充分地表达出了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于情爱世界当中的辗转与不安,生动形象地丰富了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文字表述当中,大量利用了绘画这一人物塑造的方式,以此突出人物形象,促进剧情的发展.因此,基于张爱玲《传奇》当中所使用的各种绘画表现技巧进行详细的分析.
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对于当今我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康养问题有着有益启示.从儒家文化中关于饮食、起居和尚德三个方面的价值倡导出发,总结出注重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提倡饮酒有度来引导老年人饮食有节;通过简朴舒适的居住环境、冷暖相宜的穿衣文化、戒得戒欲的平和心态引导老年人起居有度;用儒家传统的“仁者寿”“和者寿”的长寿观念引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康养心态.儒家文化中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度、品德高尚等价值观念对于当今老年人的居家康养、社群康
全民阅读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它被赋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使命.当全民把追求知识作为内在信仰的一部分时,全民阅读就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如果阅读获得的知识能给个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实在的效用,他们就会有旺盛的阅读需求.让知识以可理解、受喜爱的形式被需求者高效便捷地获取,是成功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保障.
1954—1962年间,张恨水创作了一批以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为原型改写而成的“故事新编”系列小说①.张恨水的小说一向注重紧随潮流,表现所处时代风貌,多数小说都以清末或民国作为时代背景,很少选取历史题材.针对这场“衰年变法”,选取了张恨水人生中的四个时刻,从作家主体方面(身体的孱弱和精神的动摇)和创作实践方面(试水散文的失败、既有的深厚的故事新编技术基础)讨论了张恨水改作的原因.
在后人类思潮之下,当代美国科幻电影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等类人体的关系从主奴对立走向伙伴共生,从他异性转变为共同的义务和责任,类人体在心灵上与人类逐渐相通,在身份上完成作为生命体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了新型的共同体.
在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趋势下,文化外译是中外语言文化研究者尤其是翻译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神话故事是文明发展早期的文化结晶,蕴含先人的思想,富有研究意义.选取《女娲补天》的《中国神话及志怪小说一百篇》丁往道译本和《大中华文库》收录的翟江月、牟爱朋译本,从译介学方面对两译本文化术语英译体现出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数字哲学观以及自然世界哲学观下的文化术语英译中中华哲学观的传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