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布宁笔下的俄罗斯

来源 :俄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布宁在俄罗斯文坛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长达67年的创作铸就了其独特的俄罗斯之魂。在俄罗斯形象的塑造上,无论是已逝贵族的俄罗斯,还是现实“乡村”的俄罗斯,抑或是异国乡愁中的俄罗斯,都浸润着布宁对俄罗斯精神家园的特殊感情。
  关键词:布宁;贵族;乡村;俄罗斯
  每个作家心中都有自己所独一无二的祖国形象。普希金为祖国的光辉历史而自豪。莱蒙托夫喜爱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和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涅克拉索夫歌颂俄罗斯农民,认为俄罗斯未来的希望在他们身上。布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承了俄罗斯作家的伟大传统并赋予俄罗斯形象以新的特征。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一时期他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国家的出路,并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忧心不已。从1887年在彼得堡的文学刊物《祖国》上发表诗歌《乡村乞丐》一直到1953年生命的结束,在长达67年的创作生涯中,俄罗斯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这一形象也一直贯穿于其创作的始终。无论是他笔下贵族之家象征中的俄罗斯,还是“乡村”象征中的俄罗斯都是典型俄罗斯特色的景象。俄罗斯形象在他的笔下也显得多变与复杂:它既美丽、富饶又贫瘠、荒芜。正如布宁自己所言“俄罗斯是个斯芬克斯之谜”。这个谜一样的国家是不能用理智去理解,它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对它唯有爱的信仰。
  已逝贵族的俄罗斯
  被誉为“俄罗斯文化绿洲”的贵族之家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走出了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许多享誉世界的作家,但最终还是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得支离破碎。布宁就出生于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但却日渐衰落的贵族之家。往昔的生活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1891年8月14日他在给恋人帕先科的信中写道:“站在阳台上感觉秋意袭人……果园里飘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迷人香味。真让人意犹未尽!我不仅对农奴制时代没有任何的憎恨,相反我在无意识中开始美化它。……事实上我向往以前的地主那样的生活。日出而起,然后骑马去田里巡视一番,在马背上过一整天,晚上愉悦地回到庄园,津津有味地吃着晚饭。”在这一贵族式的乡居生活方式中象征着贵族的“庄园”与象征着农民的“小木屋”和谐相处,共荣共生。贵族和庄园紧密相连。失去了贵族的庄园就好比无源之水只能走向枯萎,失去了庄园的贵族就好比无根的浮萍只能随处飘荡。以庄园占主导的乡村弥漫着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庄园古朴、宁静、富裕,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处处飘散着苹果的香气、老式红木家具和干枯了的菩提树花和祖传书籍厚厚的皮革封面的气味。在布宁的艺术世界中以贵族为代表的庄园文化代表着对俄罗斯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在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中作者缅怀了昔日的贵族庄园生活,描写了金秋采摘苹果和打猎的场面。在对这一庄园生活进行赞美的时候,布宁着力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并把这种感觉印象转化为情感体验。苹果丰收时出现的富足景象,充溢着丰富的色彩、声响和气息的俄罗斯金秋大自然风光牢牢的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芳香四溢、贵族气息残存的俄罗斯竟也是如此地和平馨宁,令人心驰神往。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乡村的入侵,古老宗法制的生产关系也慢慢的退出历史发展的舞台。“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香气正在从地主庄园中消失。虽说香气四溢的日子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可我却觉得已经过去几乎整整一百年了……开始了小地主的时代,这些小地主都穷的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是即使这种破落小地主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伴随着这一生活方式一同破产的还有在资本主义一切以金钱至上和利益为先的价值观驱使下,人们人道主义精神的瓦解、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缺失。如在冈察洛夫小说《平凡的故事》中在庄园文化影响下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主人公小阿杜耶夫在彼得堡金钱、权利之上的价值观的熏陶下最终变成一个像其叔叔一样的利己主义者。布宁的短篇小说《新路》中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和铁路把森林茂密的俄罗斯大地弄的日益的贫瘠。因此,布宁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持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虽然小地主生活贫困,但残存着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息,却也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
  当下乡村式的俄罗斯
  随着贵族阶层的衰败,俄罗斯乡村中呈现出一幅凋敝的景象。往昔香气四溢的贵族庄园反衬当下一滩死水般“杜尔诺夫卡”村庄式的“乡村”。整个俄罗斯则是由大小不一的“杜尔诺夫卡村庄”组成。尽管布宁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心不已,可现实的俄罗斯却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一番局面。贫穷、落后、衰败、人民生活在永无止境的苦难中却又麻木不仁是当时社会生活图景的写照。如小说《乡村》中主人公吉洪在从市场回家的途中感叹道:“上帝啊!这是多么好的地方!黑土有一俄尺厚,多肥!但是过不了五年就要闹一次饥荒……到处是穷困!庄稼汉们一无所有,全县的地主庄园衰败到了连一个小钱也掏不出的地步……”这不仅仅是当时俄罗斯乡村真实的写照,更加是整个俄罗斯的写照,因为在布宁看来“整个俄罗斯不过是个乡村”。布宁是从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角度来剖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的根源,因为使他感兴趣的是深层意义上的俄罗斯人的灵魂以及对斯拉夫人心理特征的描述。当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国家的面貌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时,而老百姓却不为所动。这一切的根源不是恶劣的社会环境,而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固有的劣根性使然。自私、懒惰、麻木不仁、不思进取是千百年来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固有的缺陷,而正是由于俄罗斯人民性格的劣根性,正是乡村新主人道德的沦丧与信仰的缺损,才造成了当下俄罗斯的丑陋。人们安于现状、沉湎于庸常的日常事务中缺乏崇高的精神追求。人与人之间不理解、不信任,乃至相互仇恨是当时普遍社会关系的反映。“说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俄罗斯人普遍就这个德行。现在过的是畜生似的生活,将来也照畜生那样过下去……父母、亲家、父子之间不是欺诈便是残杀,不是残杀便是欺诈。全世界没有比咱们更穷的,但没有像咱那样瞧不起穷人的。”这些所谓的乡村新主人不仅物质生活贫穷,精神世界更加的贫乏。这些人沉湎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习惯于杜尔诺夫卡村庄黑暗、野蛮的生活方式,缺乏崇高的精神追求,因此他们是没有前途的,不能承担起时代和社会的重任。以乡村新主人为象征的俄罗斯只能是对庄重俄罗斯优秀文化的荼毒,而在一种原始、野蛮、冷血、黑暗的生活环境中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被污泥所吞没。尽管这群由农民和小市民组成的人被称为乡村新主人,但由于其自身根本就不具备创造文化,变革社会的能力与素质,这群所谓的“新人”终究会变成时代的“旧人”。《乡村》中主人公吉洪和库兹马兄弟俩无论多么努力地抗争,始终抵不过强大的命运,最终也无法逃脱“败草必除”命定的劫数,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杜尔诺夫卡”的血液,最后也只能走向衰亡。   记忆中的俄罗斯
  尽管布宁深爱着祖国,但他无法理解十月革命,最后只能在无奈中选择逃离,侨居海外。毋须说,作家执意逃离的是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苏联,但从心底里留恋的则是他心爱的精神家园俄罗斯。在一次参访中布宁说道:“难道我们能忘记祖国吗?人能忘记故土吗?她——永远在我心里。我是典型的俄罗斯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无法改变。”在人的一生中金钱、财富、名誉、地位乃至青春都是过往烟云,终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正所谓“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是,爱却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永存于人们心间。这种爱不仅是男女之情,也可以理解为浓浓的乡愁。对故国永恒的爱恋是布宁侨民时期创作的一大特色,小说总是在具有典型俄罗斯特色的情、景、物的背景下展开。被誉为“爱情的百科全书”的短篇小说集《幽暗的林阴道》不仅是一部挖掘爱与死等人类永恒主题的作品,还是一部充满着思乡情结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到布宁对祖国一草一木的依依眷恋之情。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地道的俄罗斯人。故事大多也是发生在昔日俄罗斯的庄园文化氛围中,而且小说主人公多在不幸的当下回忆往昔诗意般的幸福。尽管这种思念带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淡淡忧伤,但并没有任何的悲观情绪,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眷恋和思念。“一条小径掩映在椴树幽暗的林荫之中,四周盛开着红色的蔷薇……”在曲径通幽的林阴道掩映下,青年男女在生命中最美的时光享受着爱情的滋润。此时的祖国在爱的光环笼罩下,披上了一层圣洁的外衣。因此,林阴道不仅是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见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这一永恒价值信念的肯定,而这一充盈着爱的世界是典型的俄罗斯式的世界,因为只有在俄罗斯才会有如此幽暗、纵深的林阴道。这让读者深切地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作者对祖国解不尽的乡愁。布宁用“幽暗的林荫小径”来象征俄罗斯,象征俄罗斯的庄园和家乡。俄罗斯著名学者利哈乔夫在《幽暗的林阴道》一文中曾经指出:“狭窄的林阴道两边长满茂密的菩提树,它是俄罗斯花园,尤其是庄园花园的一个极为典型的特征,它构成这些花园之美。在欧洲任何地方菩提树都没有像在俄罗斯那样,长得像‘一堵墙’,对布宁来说,这些幽暗的林阴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性。”
  俄罗斯美景
  在布宁的艺术世界中总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不断地进行着斗争。如短篇小说《阿强的梦》中说道“世上存在着两种常常相互交替出现的真理。第一个真理就是,生活美好得难以言说,而在另一个真理却是,生活只有疯子才能忍受得了。”生活是矛盾、复杂,但同时也是多变的,让人难以理解。人无论怎么努力去抗争都无法战胜命运强大的牢笼。浮生若梦,年华如矢,今生一切劳碌均属空虚,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乞丐到头来都避免不了归于尘土。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易逝的,唯有大自然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它才是万物的主宰。“只有海洋,无边的海洋和天空才得以永生。只有太阳,大地和大地的美丽才得以永生。”作为一位从小在莽莽森林的深处、荒无人烟的田野和孤寂的庄园中成长起来的天才小说家和杰出诗人,布宁一生都对大自然的美景情有独钟。“我已经把一切都忘掉,只记得芳草和麦穗间的那条小道。”故乡的如诗如画之风景成为布宁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冬天是无边无际雪的海洋,夏天是漫山遍野庄稼、花草的世界,及其神秘、永恒的寂静。大自然的温柔、美丽、恬淡、羞涩尽收布宁眼里,而其优美、壮丽的景色在他生花之妙笔的雕琢下显得愈发之楚楚动人。布宁笔下的俄罗斯自然是一种永恒的存在现象,并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无限的宏大性和细节上惊人的准确性。大自然的色彩、光线、声响、气息深深吸引着布宁,而对自然的观察也成为其写作和哲学思考的源泉。此外,布宁笔下的大自然形象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俄罗斯的形象、故园的形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多么美妙的黄昏呀!花草树木是那样的欣欣向荣,那样的苍翠欲滴,年复一年地使春天得以再生!在夹杂着丁香和野蔷薇的繁茂的樱桃园里,温顺的斑鸠正在低吟浅唱,歌声是那样的甜蜜。只有斑鸠是正在覆灭的地主巢穴的忠实朋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像昔日的贵族之家一样,落日之前的美景再怎么美得让人心醉终究会被黑暗所吞没。徒留斑鸠为繁华落尽的黄昏唱着一曲哀婉的离歌,而昔日的繁华盛世也只能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作为一位在俄罗斯中部大草原成长起来的作家,布宁从小就受到浓厚的俄罗斯文化的熏陶,母亲和使女们歌唱许多民间歌谣和传说故事、以及父亲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故事滋养并激活着作家幼小的心灵。如小说《阿尔谢尼耶夫一生》中说道:“我在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一切,都纯粹是俄罗斯的。”终其一生布宁都在孜孜不倦地描述典型的俄罗斯形象,其作品总是隐含着浓浓的俄罗斯风情。那里不仅有往昔香气四溢的贵族庄园、庄园衰败后满目疮痍的乡村,还有美丽迷人的俄罗斯中部大自然风光。为此列·尼库林这样评价布宁的作品“以其真正惊人的技巧描写了俄罗斯中部的自然景色、人物、农民的生活和乡村”。
其他文献
病例1:薛某,男、22岁、农民、主诉上唇部肿物近20年,要求手术,于1985年10月收容入院。病史:姊妹排第2、2岁时即发现上唇较肥厚。未引起注意,随年龄增长,上唇逐年肿大,无任何
连政办发[2016]12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单位: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我市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
2003年,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
培训教育活动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浙江省科技馆科学院针对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不断开发新的科普课程。针对发展迅猛、应用逐渐广泛的基因科技,浙江省科技馆科学院
本文报告我科从1970—1987年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214例,其中30例用腮腺浅叶切除术,184例用腮腺全切除术。176例取得随访结果,无一例发生永久性面瘫和复
长期以来,关于下颌骨骨折线上牙齿的保留与否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主张拔牙者认为骨折线上牙齿的存在致使骨折成为开放污染型,有可能影响愈合,甚至继发骨感染主张保守治疗
本文通过对低温烧结方法和高温烧结方法的比较,使我们了解低温烧结方法生产出的烧结矿的FeO含量、还原性、强度、固体燃料消耗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低温烧结工艺特点以及针状
在初中阶段,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体现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课程《标准》,精心编制复习计
数学名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历史名题为素材所设计的中考题,可以让同学们领略到数学命题的美学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Mathematical topics contain a wealth of cu
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科学探究是主要的物理教学方式,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下面探讨《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