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的开头是一片青青田地,小女孩跟着父亲一脚深一脚浅,走向田地深处已破败的家。小女孩名叫妞妞,她的父亲叫陈军,是纪录片《吾土》的主人公,在镜头下,他们一起度过了非同寻常的五年。
画面里的田地位于河北张北县,那是陈军的故乡。初中毕业后,陈军随着农民工进城大潮,背上行囊离开了村庄,去到大城市北京打工。说是北京,其实是京郊一处名为肖家河的村子。陈军在肖家河落脚,以种菜为生,维持着朴实而平静的生活。如果不是遭遇了那场拆迁,他大概会在肖家河一直住下去。
拆迁事件肇始于2010年。陈军一家不愿拿着不合理的赔偿款搬走,变成了钉子户;此时陈军老家的农地已被村里承包出去,他没有回头路可走。回不去的故乡,和留不下的城市,是《吾土》的叙事背景。如果说时代是一条大河,陈军一家就是随着波浪起伏的树叶,让人担心,他们是否随时会被吞没。
2010年秋天,陈军居住的打工者小区里突然贴出一则告示,要求租地的人马上搬走。到这一年为止,陈军已在他农地旁的小屋里住了十五年。邻居们的境遇也大致相仿,几百户人家多半是从河北老家到北京种菜的农民,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以上,老家早已凋敝,或是和陈军一样,土地已被承包出去,有家归不得。
居住多年的家自然很难割舍,屡次协商无果之后,陈军和村委会之间的冲突开始爆发,凌晨时分被拍窗威胁,住所被断水断电,附近也被人挖了沟渠,行走出入变得艰难。一次菜地被毁的冲突中,陈军拿着DV和站在一旁的挖土工搭话,那是一位从山东农村到北京打工的建筑工人,陈军说“大家都是兄弟”。午餐时分,工人蹲在荒地上吃冷馒头,陈军请他到家里喝口热水,对方只是沉默地摇了摇头。“这些人帮别人建好了房子,自己却不知该往哪里去。”同样不知該往哪里去的陈军,如此评价那个萍水相逢的人。
尽管境况艰难,陈军和妻子小凤面对镜头,总是表现出不服输的劲头。他们的手边常摆着关于农业问题的书籍,也走访附近情况相似的家庭,但想来想去,唯一的办法似乎就是“熬”,再难也要熬下去。在小区的其他菜地全部被填平后,陈军的小屋成为最后的孤岛。
《吾土》中有一幕黑色幽默的镜头,被断电后的第一个年三十的夜晚,陈军一家人坐在烛光里自娱自乐,陈军突然自告奋勇担任主持人报幕:“下一个节目请欣赏小品《强拆》。”他让妻子扮演自己,自己则演流氓,还没说上两句,一家老小就笑成了一团。
2010年最紧张的几次冲突过后,事情意外地进入平静期,村里不再找陈军麻烦,发展商也迟迟不动工。事已至此,陈军开始重建菜地,想办法重新引水,还带着女儿妞妞,重新撒下一颗一颗西红柿、黄瓜、茄子的种子。导演范俭对这家人赞叹不已,“他们身上有强大的生命韧性,他们对人的尊严的坚守,没有任何困难能让他们放弃作为人的尊严和对家庭的珍视”。
陈军这片树叶,没有被河水吞没,反而随着河流顺利地漂了下来。在这漂浮的生活中,陈军的女儿妞妞是全家人的定心丸。妞妞在片中只哭过一次,那是她很小的时候。更多时间,她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天真的话语常让片里的家人和片外的观众齐声欢笑,在这样一段沉重的故事里,妞妞是其中最明亮的色彩。
陈军和小凤的第二个孩子降生在2015年,为了节省生产费用,一家人回到河北乡下等待孩子出生。简陋的产房里,手术台只是一块木板,陈军怀里抱着妞妞,陪在阵痛中的小凤身边。夜已深,熟睡的妞妞搂住爸爸的手渐渐滑落,新生儿还未到来,陈军用谈不上舒服的半蹲姿势,静静地在台边抱住妻子,一动不动。
这种家人的温暖令人动容,有时也观之心酸。带着初生的妹妹回到北京后,导演按惯例给一家六口人拍了一张全家福,妞妞又在拍照时耍宝,引得全家人都笑起来。笑声落幕后,影片的下一个镜头骤然转入字幕,大意是因为妞妞上学问题,陈军一家决定搬离肖家河,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吾土》是一个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故事,导演的眼光却并未局限在关注压迫和反抗上,而是观察一个家庭在这个时代,会怎样面对如此无解的困境。愤怒和悲悯,大概也不是导演想要的唯一观后感,“我觉得苦难都是人生的一瞬,再怎么样,这也只是人生一个阶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对陈军一家人来说,最激烈的那部分其实只是在2010年。我认为他们从家庭中获得的欢乐是很多很多的,那些冲突放到更长的人生中,其实也只是‘那一年’。我想描述的不只是拆迁这件事,更是他们在各种环境下表现出的家庭的温暖、坚持和希望,这也是我一开始想表达的主题,家庭的安身立命”。
导演的上一部纪录片《活着》拍摄了一个在四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愿意用家庭作为坐标,来观察普通的中国人在社会巨变之下所经历的一切,我比较看重家庭的价值,包括家庭的情感、家人之间的态度对于中国人的影响。”
《吾土》的最后,镜头又对准了陈军家乡的农田,乡村的电视和广播,“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口号被反复播放。家乡和城市之间,究竟何处是归途,在这个双重失落的语境中,树叶的形象变得格外真实而立体,河流的声音因为太过庞大,反而令人听而不闻。
画面里的田地位于河北张北县,那是陈军的故乡。初中毕业后,陈军随着农民工进城大潮,背上行囊离开了村庄,去到大城市北京打工。说是北京,其实是京郊一处名为肖家河的村子。陈军在肖家河落脚,以种菜为生,维持着朴实而平静的生活。如果不是遭遇了那场拆迁,他大概会在肖家河一直住下去。
拆迁事件肇始于2010年。陈军一家不愿拿着不合理的赔偿款搬走,变成了钉子户;此时陈军老家的农地已被村里承包出去,他没有回头路可走。回不去的故乡,和留不下的城市,是《吾土》的叙事背景。如果说时代是一条大河,陈军一家就是随着波浪起伏的树叶,让人担心,他们是否随时会被吞没。
2010年秋天,陈军居住的打工者小区里突然贴出一则告示,要求租地的人马上搬走。到这一年为止,陈军已在他农地旁的小屋里住了十五年。邻居们的境遇也大致相仿,几百户人家多半是从河北老家到北京种菜的农民,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以上,老家早已凋敝,或是和陈军一样,土地已被承包出去,有家归不得。
居住多年的家自然很难割舍,屡次协商无果之后,陈军和村委会之间的冲突开始爆发,凌晨时分被拍窗威胁,住所被断水断电,附近也被人挖了沟渠,行走出入变得艰难。一次菜地被毁的冲突中,陈军拿着DV和站在一旁的挖土工搭话,那是一位从山东农村到北京打工的建筑工人,陈军说“大家都是兄弟”。午餐时分,工人蹲在荒地上吃冷馒头,陈军请他到家里喝口热水,对方只是沉默地摇了摇头。“这些人帮别人建好了房子,自己却不知该往哪里去。”同样不知該往哪里去的陈军,如此评价那个萍水相逢的人。
尽管境况艰难,陈军和妻子小凤面对镜头,总是表现出不服输的劲头。他们的手边常摆着关于农业问题的书籍,也走访附近情况相似的家庭,但想来想去,唯一的办法似乎就是“熬”,再难也要熬下去。在小区的其他菜地全部被填平后,陈军的小屋成为最后的孤岛。
《吾土》中有一幕黑色幽默的镜头,被断电后的第一个年三十的夜晚,陈军一家人坐在烛光里自娱自乐,陈军突然自告奋勇担任主持人报幕:“下一个节目请欣赏小品《强拆》。”他让妻子扮演自己,自己则演流氓,还没说上两句,一家老小就笑成了一团。
2010年最紧张的几次冲突过后,事情意外地进入平静期,村里不再找陈军麻烦,发展商也迟迟不动工。事已至此,陈军开始重建菜地,想办法重新引水,还带着女儿妞妞,重新撒下一颗一颗西红柿、黄瓜、茄子的种子。导演范俭对这家人赞叹不已,“他们身上有强大的生命韧性,他们对人的尊严的坚守,没有任何困难能让他们放弃作为人的尊严和对家庭的珍视”。
陈军这片树叶,没有被河水吞没,反而随着河流顺利地漂了下来。在这漂浮的生活中,陈军的女儿妞妞是全家人的定心丸。妞妞在片中只哭过一次,那是她很小的时候。更多时间,她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天真的话语常让片里的家人和片外的观众齐声欢笑,在这样一段沉重的故事里,妞妞是其中最明亮的色彩。
陈军和小凤的第二个孩子降生在2015年,为了节省生产费用,一家人回到河北乡下等待孩子出生。简陋的产房里,手术台只是一块木板,陈军怀里抱着妞妞,陪在阵痛中的小凤身边。夜已深,熟睡的妞妞搂住爸爸的手渐渐滑落,新生儿还未到来,陈军用谈不上舒服的半蹲姿势,静静地在台边抱住妻子,一动不动。
这种家人的温暖令人动容,有时也观之心酸。带着初生的妹妹回到北京后,导演按惯例给一家六口人拍了一张全家福,妞妞又在拍照时耍宝,引得全家人都笑起来。笑声落幕后,影片的下一个镜头骤然转入字幕,大意是因为妞妞上学问题,陈军一家决定搬离肖家河,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吾土》是一个有强烈时代特色的故事,导演的眼光却并未局限在关注压迫和反抗上,而是观察一个家庭在这个时代,会怎样面对如此无解的困境。愤怒和悲悯,大概也不是导演想要的唯一观后感,“我觉得苦难都是人生的一瞬,再怎么样,这也只是人生一个阶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对陈军一家人来说,最激烈的那部分其实只是在2010年。我认为他们从家庭中获得的欢乐是很多很多的,那些冲突放到更长的人生中,其实也只是‘那一年’。我想描述的不只是拆迁这件事,更是他们在各种环境下表现出的家庭的温暖、坚持和希望,这也是我一开始想表达的主题,家庭的安身立命”。
导演的上一部纪录片《活着》拍摄了一个在四川大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愿意用家庭作为坐标,来观察普通的中国人在社会巨变之下所经历的一切,我比较看重家庭的价值,包括家庭的情感、家人之间的态度对于中国人的影响。”
《吾土》的最后,镜头又对准了陈军家乡的农田,乡村的电视和广播,“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口号被反复播放。家乡和城市之间,究竟何处是归途,在这个双重失落的语境中,树叶的形象变得格外真实而立体,河流的声音因为太过庞大,反而令人听而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