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细胞与城市规划有什么联系?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里,我们大多数人会不时迷路。尽管如此,我们的大脑在“导航”(寻找正确方向)方面确实非常了不起。即使我们在日常上下班途中走神了,大脑仍然能够把我们安全地送达目的地——科学家认为,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海马体”(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一部分)中的“位置细胞”。
  “位置细胞”是2018年公布的一个生物物理学新名词。它是大脑定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对环境中的特定位置有反应,并在你处于该位置时变得相对活跃。它最早在老鼠的“海马体”中被发现,后来在啮齿动物、蝙蝠、猴子和人类的大脑中都发现了它。

什么是位置野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将老鼠放在一个空旷的方形房间里,并观察它的跑动(老鼠只能沿着地板面活动,因为没有任何可供攀爬的东西)。他们对老鼠的位置细胞进行实时监视,并记录下它变活跃时老鼠所处的位置。这样,他们最终得出了每个位置细胞对应的响应位置,这些位置后来被称为位置细胞的“位置野”。在该实验中,老鼠的位置野通常是圆形的,直径大约是38~64厘米。
  位置野是动物所处环境中的一小块区域,当动物位于该区域时,就激活了动物“海马体”中的某个位置细胞。不同的位置细胞可能有不同的位置野,当动物到一个新环境时,位置细胞的位置野也立即更新。想一想,同样是黑灯瞎火的情况,在熟悉的家中是不是也比在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识别方向?这是因为我们的位置细胞已经形成了家里各种路线和对象的“位置野”,而在陌生环境中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崭新的。

  不过,在上述实验中,老鼠所处的环境是完全空旷的、平面的(2D),这种环境它在实验室之外几乎不会遇到。真实的环境比实验环境要复杂得多——最大的不同是真实环境很多时候是立体的(3D)。
  那么,如果在更加复杂(3D)的环境中,位置细胞如何反映这个环境中的位置呢?

水平移动更易感知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格里夫斯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老鼠导航实验”。他建造了一个3D格子架,并将老鼠置于其中:老鼠可以任意爬来爬去,可以沿着地板面平行移动,也可以攀爬架子上下垂直移动。
  格里夫斯想知道,在这种环境下,老鼠位置细胞的位置野是什么样的。他首先提出了两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是,位置野可能是圆形的,因此一个位置细胞将只对平行于地面的位置做出响应,而不管老鼠向上爬了多少格。第二种猜测是,位置野是球形的,因此位置细胞会把高度考虑进去,并且仅在老鼠位于地面上特定位置且处于特定高度时位置细胞才响应(这个假设源自对埃及果蝠的研究,该果蝠的位置细胞具有这种形状的位置野)。
  实验过程中,格里夫斯发现,老鼠的位置细胞大致符合第二种猜测:它的位置野呈细长球体的形状,例如橄榄球。
  一般而言,位置野在垂直方向上比在水平方向上更宽长。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位置细胞在垂直方向上的准确性较低。换句话说,位置细胞能更精确地知道老鼠在地面上(水平方向)的位置,而不是在空中(垂直方向)的高度。
  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老鼠更倾向于水平移动而不是垂直移动。它当然可以上下爬,但它往往会花费大部分时间沿着地板行走。它的位置细胞可能只是没有针对垂直移动进行适时优化。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老鼠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更加困难(相比横向移动,纵向移动需要克服重力),这使它们更难以衡量自己“走”了多远。

为了更好地活动


  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脑如何进行导航,因为人的“海马体”是导航的关键,而它与老鼠的类似。就像老鼠一样,哺乳动物通常主要在2D环境中行走。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人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3D——典型的代表有高楼大厦、桥梁和一些地下的结构等。
  这些在老鼠身上的发现表明,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调整到了我们习惯的导航方向:平行于地面。由于我们的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像建筑中的地板一样,平坦地摆在我们面前。即使我们驾驶飞机或者潜艇,我们的移动仍然经常平行于地面。
  然而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在未来的外太空,人类将面临真正的3D导航。由于没有重力,就不会有一个更难移动的方向,例如,对实验室中的老鼠来说,这个方向就是往3D格子架的垂直轴上爬。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我们的位置细胞会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像在2D世界中一样高效地导航?

  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外太空,环境的整个架构最终都会对我们的导航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周圍有很多地标,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自己身处哪里,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导航;在一个不对称的空间里,我们也能够更容易定位自己;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了某个环境(环境的熟悉度得到提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也能很好地辨别方向。
  知道我们是如何导航的——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对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导航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还在于利用这些信息将我们周围的世界规划得更适合在其中活动。
  神经科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这种协作,诞生了一个新兴的产物——“有意识的城市”,一个为考虑人类的需求和行为而构建的环境。
  总之,我们未来的城市越复杂,神经科学研究的指导越重要。
其他文献
關键时刻自毁  我们在许多电影中都看过这样一个场景:绝密影片播放完后立即自我销毁,再也播放不了。这还是温和的场景,《碟中谍4:不可能的任务》中,完成了发布任务使命的芯片在五秒钟内就起火自燃了。还有2018年大火的电影《红海行动》,里面出现了一架侦查无人机,它在完成了侦查任务后,还发挥了余热,利用自己的自爆给了恐怖分子重重一击。  再看现实生活中,二战期间,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的赤城号和飞龙号战舰遭到
期刊
红矩形星云  该图描绘了这个非凡的星云中可以被观测到的大范围的奇异结构。一层厚厚的尘埃盘虽然阻挡了来自双星系统中心的星光,但被束缚的星光也顽强穿过了双极性星云的两片“叶”,这两片“叶”像是“面對面”的。不同阶段的质量损失使得星云呈现出逐个抛物面(像酒杯)嵌套的形状。在那里,气体的表面看起来像侧立的梯子横档,侧面边缘有明亮的漩涡状特征。在红外波段,这个星云不通过反射星光而发光,但是可以发射出宽广的或
期刊
我们生活在一个嘈杂的世界里,时刻都能听到声音,自己说话的声音、别人的声音、鸟儿的声音、树叶被吹得沙沙作响的声音等,这些声音我们一听就知道声音的“主人”是谁,但是有一些神秘的声音却让我们很疑惑:它们是从哪儿传来的?它们是什么声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几种来源不明的声音。轰隆隆的声音在回荡  2017年10月的一天,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一阵巨响响彻天际,该州大部分地区的人都听到了那个声音,它被称为“巴马爆
期刊
弱智“天才”  美国的金·皮克,具有超常的记忆力。他能准确地回忆至少1.2万本书的内容,而且这些书涵盖了各种内容,包括历史、文学、地理、甚至是体育,等等。然而,尽管他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但他的智力测试平均得分只有87,分数低于当时大多数人的。他还曾被诊断有自闭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无法参与社交活动。而且直到现在,他时常无法系好衬衫上的纽扣,执行一些普通的运动技能。  有的人是不是觉得这很熟悉?皮克
期刊
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东边气温又创了新高,连续数月干旱,西边又遇上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北部冷得需要提前一个月开暖气,南部大半年都在过夏天……而这么多的气候异常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的“锅”,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这让人不禁想问,如果地球上再也没有人类,气候又会怎么变化呢?  实际上,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外部条件不稳定  太阳是地球的母星,它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它每打一个“喷嚏”(太
期刊
核桃与大脑的褶皱相似又不同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它们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都有着层层叠叠的褶皱和深深浅浅的沟回,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  如果你拿幾个核桃来比较一下,会发现核桃的沟回是有差异的,它们长得并不一样,可是大脑却不是。科学家发现,人们的大脑长得都很相似,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看来,大脑也有
期刊
你相信动物有语言吗?猫咪向人撒娇时求抱抱的呼噜声,争宠时示威般的咆哮声,发情时孩子哭声般的声音,每一种都展示着猫咪的不同情绪,这是猫的语言吗?狗狗们相遇时发出的嚎声是在互相打招呼吗?你想不想加入它们的“微信群聊”呢?  值得欣喜的是,人與动物实现语言“互通”,让人类听懂动物语或者让动物听懂人语,很快就能实现了。动物如何交流  动物们有自己的语言,它们可以通过模仿和学习来互相沟通,这个观点被许多研究
期刊
对很多人来说,海藻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不是放在餐桌上的食物。但实际上,人类食用海藻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1.3万多年前,当人类从亚洲首次进入北美时,就是依靠沿海海藻及其带来的鱼类,作为食物生存下来。  今天,我们仍然在利用海藻。比如用它制作寿司等美味佳肴,或通过提取它的某些成分,来制造可回收塑料等。  除此之外,海藻还有更大的价值正在被开发。譬如,清理海洋,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力,从空
期刊
人类的身体构造十分复杂,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人体这台精密的“机器”。而除了一些大型器官外,要完成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也离不开一些小“零件”。眼睛里多了一层膜  从前,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角膜可分为5层,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它们分别起着滋养、保护和补充细胞等作用。不过,2013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实验发现,原来角膜还有第六层。  研究人
期刊
变温动物能发烧吗?  没有人喜欢发烧,发烧往往使人浑身无力、头晕脑胀。但发烧虽然使人痛苦,却是对身体内部有害细菌和病毒的一种大规模的清除。从这个角度上看,发烧是一件好事。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正常频率的发烧能够定期清除包括细菌和病毒在内的病原体,降低患癌的几率。  发烧一般是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身体的细菌或者病毒的数量过多了以后,身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会升高体温,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相关的酶的活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