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堂”变成“学堂”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i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和“学”两个方面,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只有学生的学,才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方面。
  作为所有教育措施的执行者,教者毫无疑义的是管理的主导者,但归根到底,教者的管理受制于人的发展规律,学者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崇尚“师道尊严”的传统授课方法,在教学中遵循“以师为本”“以书为本”的授课模式,授课方式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看到的是一片赞同之声,教师在课堂上如同教堂的牧师,“欲要给学生一杯水,须先自己有一桶水”,教师滔滔不绝、口如悬河、自得其乐,讲求自己的权威地位,追求“一言堂”式的欣欣向荣。而学生呢?亦步亦趋、师唱生随,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应声虫,学生除了会鹦鹉学舌、生搬硬套地炮制教师和教材的观点以外,毫无创新可言。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预”“问”“议”这三字经着手,大胆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从“教堂”向“学堂”的转变。
  “预”就是预习,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先学后教”。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教了,学生便会了,却忽视“学了”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只有真正学了,才有可能达到“会”的目标。
  但这一先学并非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教师应编拟导读提纲,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疑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它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活动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通过课前的先学,使自学能力得以经常性训练,而通过课堂教学,又使课前自学得以升华。这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预”的过程中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则会得到不断加强。
  “问”就是质疑,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知识重难点,完善阶段学习的必由之路。学习的过程,就是由“问”而起,“解惑”而终,不断反复,螺旋上升。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思维的引导者和智慧的启迪者。这是真正实现“教堂”向“学堂”转变的关键。课前,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好的问题设计,可以达到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课中,教师应注重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积极变预设为生成,以问领学、以问促学,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侧重问题的探究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更高层。
  “问”的另一个侧面还包括了学生向老师的提问。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体验教学内容的活动中,一方面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求索,寻找问题,向老师提出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他就会自觉地去思考,主动地求知求真。
  “议”就是讨论,即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思路。情境性认识理论认为:学习应在具体情境中发生,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内心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教育家赞可夫也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认为,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按部就班,教学过程千篇一律,这是课堂教学往往陷入沉默状态,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驱牛向牧”而非“拉牛上树”的教育境界,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积极设计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有争议”的问题,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果。
  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但管理和组织者是教师,教师应具备收放自如和因势利导的能力。要注意克服讨论参与率低、讨论不充分不深入等问题。做到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堂”变为“学堂”,学生就能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认识学习,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树立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者来讲意义重大。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下旬,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宁波市举办的“三江名师”经典优质课教学艺术展活动。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陈骞老师执教的统编教材“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一课,在趣味中入课,在往事里寻味,在生活中回味,在余味中悠长。多味共存,味味独特的课堂教学,让行走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上的我,似在迷雾中看到了一束光,渐悟轻松课堂的真谛,初译名师成功的密码。  一、趣味入课,寻找破冰暖场的钥匙  陈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一道据说
作者简介:冯 迎(1985—),女,汉族,湖南益阳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罗 婧(1985—),女,汉族,湖南望城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易 欢(1986—),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摘 要: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社团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基于学生社团的高
摘 要:通过开展当下区域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发现思政课在新高考的研究、新课标的解读以及新教材的使用准备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一线政治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区域现状调查  随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使用,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
江苏高考数学《考试说明》中共有8个C级考点,直线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是其中的两个考点.直线与圆中的存在性问题是考查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具体的例题浅谈直线与圆中存在性问题的解题策略,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结合图形,充分利用几何性质及图形的特征  例1 (2014年北京卷(文科)第7题)已知圆C:(x-3)2 (y-4)2=1和两点A(-m,0),B(m,0)(m>0),若圆C上存在
一  “江苏好人”朱能养:坚守“孤岛”教学58年  1952年,朱能养考入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身为班长的他立下了“立志教育、教书育人、报效国家”的志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只有1.8平方公里的小岛——三山岛教书。今年77岁的朱能养19岁登上这座小岛,从此便在岛上教书、安家,扎下了根。朱能养坚守孤岛58年,目前岛上80%的人都是朱能养的学生。他获得了“感动东山”、“最美苏州人”、“江苏好人”等荣誉。
摘 要:目前高中生思政教材文本阅读能力普遍低下,而这一能力却是学生学好高中思想政治的极其重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明晰文本阅读要领、掌握文本阅读方法、梳理文本逻辑关系等策略来提升高中生思政教材文本阅读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文本阅读能力;策略  教材文本阅读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本文就如何培养高中生思政教材文本阅读能力的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之一,长期以来都是高中数学非常稳定的考查内容,也是各省市高考考查的必考点,而數列求和由于其本身的适度综合性深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高中师生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同学们稍有不慎就会求解失误,后果严重.
摘 要:“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活动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教学目的。主题型活动设计须“围绕主题”“切合内容”“立足三界”“问题引领”。主题型活动设计有利于构建简约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专注探究的精神,有助于师生深度的互动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主题型活动;设计;实践意义  所谓活动教学,简言之,就是以主体活动为基础而展开的教学。[1]当下,活动教学被提升到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历来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项基本要求。所谓“文中信息”,主要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分析问题。所谓“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和概括整理。  一、关于筛选和整合  1.筛选信息的注意点  (1)把握
一、單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A booksharing program is to take off, where customers can borrow up to two books for free after paying 99 yuan online as the .  A. deposit B. expense  C. allowance D.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