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和“学”两个方面,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只有学生的学,才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方面。
作为所有教育措施的执行者,教者毫无疑义的是管理的主导者,但归根到底,教者的管理受制于人的发展规律,学者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崇尚“师道尊严”的传统授课方法,在教学中遵循“以师为本”“以书为本”的授课模式,授课方式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看到的是一片赞同之声,教师在课堂上如同教堂的牧师,“欲要给学生一杯水,须先自己有一桶水”,教师滔滔不绝、口如悬河、自得其乐,讲求自己的权威地位,追求“一言堂”式的欣欣向荣。而学生呢?亦步亦趋、师唱生随,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应声虫,学生除了会鹦鹉学舌、生搬硬套地炮制教师和教材的观点以外,毫无创新可言。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预”“问”“议”这三字经着手,大胆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从“教堂”向“学堂”的转变。
“预”就是预习,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先学后教”。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教了,学生便会了,却忽视“学了”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只有真正学了,才有可能达到“会”的目标。
但这一先学并非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教师应编拟导读提纲,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疑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它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活动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通过课前的先学,使自学能力得以经常性训练,而通过课堂教学,又使课前自学得以升华。这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预”的过程中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则会得到不断加强。
“问”就是质疑,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知识重难点,完善阶段学习的必由之路。学习的过程,就是由“问”而起,“解惑”而终,不断反复,螺旋上升。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思维的引导者和智慧的启迪者。这是真正实现“教堂”向“学堂”转变的关键。课前,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好的问题设计,可以达到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课中,教师应注重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积极变预设为生成,以问领学、以问促学,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侧重问题的探究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更高层。
“问”的另一个侧面还包括了学生向老师的提问。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体验教学内容的活动中,一方面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求索,寻找问题,向老师提出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他就会自觉地去思考,主动地求知求真。
“议”就是讨论,即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思路。情境性认识理论认为:学习应在具体情境中发生,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内心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教育家赞可夫也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认为,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按部就班,教学过程千篇一律,这是课堂教学往往陷入沉默状态,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驱牛向牧”而非“拉牛上树”的教育境界,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积极设计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有争议”的问题,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果。
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但管理和组织者是教师,教师应具备收放自如和因势利导的能力。要注意克服讨论参与率低、讨论不充分不深入等问题。做到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堂”变为“学堂”,学生就能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认识学习,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树立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者来讲意义重大。
作为所有教育措施的执行者,教者毫无疑义的是管理的主导者,但归根到底,教者的管理受制于人的发展规律,学者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教育中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崇尚“师道尊严”的传统授课方法,在教学中遵循“以师为本”“以书为本”的授课模式,授课方式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看到的是一片赞同之声,教师在课堂上如同教堂的牧师,“欲要给学生一杯水,须先自己有一桶水”,教师滔滔不绝、口如悬河、自得其乐,讲求自己的权威地位,追求“一言堂”式的欣欣向荣。而学生呢?亦步亦趋、师唱生随,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应声虫,学生除了会鹦鹉学舌、生搬硬套地炮制教师和教材的观点以外,毫无创新可言。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预”“问”“议”这三字经着手,大胆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从“教堂”向“学堂”的转变。
“预”就是预习,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先学后教”。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教了,学生便会了,却忽视“学了”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只有真正学了,才有可能达到“会”的目标。
但这一先学并非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教师应编拟导读提纲,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疑点、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它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活动为载体,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通过课前的先学,使自学能力得以经常性训练,而通过课堂教学,又使课前自学得以升华。这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预”的过程中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则会得到不断加强。
“问”就是质疑,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知识重难点,完善阶段学习的必由之路。学习的过程,就是由“问”而起,“解惑”而终,不断反复,螺旋上升。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思维的引导者和智慧的启迪者。这是真正实现“教堂”向“学堂”转变的关键。课前,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好的问题设计,可以达到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课中,教师应注重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积极变预设为生成,以问领学、以问促学,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侧重问题的探究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更高层。
“问”的另一个侧面还包括了学生向老师的提问。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体验教学内容的活动中,一方面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求索,寻找问题,向老师提出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他就会自觉地去思考,主动地求知求真。
“议”就是讨论,即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思路。情境性认识理论认为:学习应在具体情境中发生,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内心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教育家赞可夫也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认为,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按部就班,教学过程千篇一律,这是课堂教学往往陷入沉默状态,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驱牛向牧”而非“拉牛上树”的教育境界,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积极设计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有争议”的问题,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果。
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但管理和组织者是教师,教师应具备收放自如和因势利导的能力。要注意克服讨论参与率低、讨论不充分不深入等问题。做到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堂”变为“学堂”,学生就能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认识学习,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树立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者来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