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寨村在困境中前进

来源 :三农中国·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修路,他带头集资:为了修路,他曾磨破了几双皮鞋;为了修路,他带着床风餐露宿!他,就是张寨村人人称赞的好书记——丁晓中。11月28日,记者一行人来到苟堂镇张寨村,怀着无限钦佩的心情,参观了该村的“村村通”工程,采访了村党支部书记丁晓中。
  张寨村位于新密市东南25公里处,东临新郑,现有人口2280人,耕地面积2500亩。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又加上常年干旱缺水,经济发展滞后,曾在90年代被上报为扶贫村。近些年来,在村支书丁晓中的带领下,全村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使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风村貌也有了明显改观,全村上下稳定和谐,该村两家民营企业也在党的好政策下应运而生,进一步解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特别在“村村通”工程圆满结束后,全村路通人和,正以矫健的步伐向着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这条路是俺书记拼命拼出来的”
  
  2005年底,中央推出“村村通”工程后,新密市苟堂镇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动员大会上,政府公布,“村村通”工程省、市、县、镇四级政府每公里补助14万元,各村先垫付修路,修好待检验之后再下拨资金。2006年,张寨村打响了苟堂镇“村村通、民心通”的第一炮,工程进展顺利,并于2007年安装了路灯。张寨村也因此被评为苟堂镇“村村通”工程的先进单位。这个荣誉的获得真是来之不易,人人都清楚,修路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张寨村这样一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从何而来呢?工程规划完成后,丁书记就开始艰难地跑贷款了,在张寨村到新密市区这条来回50多公里的路程上,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磨破了几双皮鞋,甚至经常红肿着腿也没有放弃,最终争取到了69万元的贷款。
  全村12个组需要修的路段长达8公里,约需100多万元资金,贷款虽然解决了一大部分,但剩下的怎么筹集到呢?丁书记和村“两委”其他干部几经讨论,最后决定,由村干部带头集资。丁书记从自己家里拿出了全部积蓄——6万元,第一个投了进去,随后,段海旺、苏新安、苏新存和张富来等干部也分别拿出了集资款。但是,仅凭他们筹措的资金还远远不够,此时,丁书记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暂时先从村民那里借一部分钱,等工程验收完毕、政府的下拨资金到位后,再一分不少地还给大家,于是他立即召开了全村动员会。会后,村民们纷纷解囊,共凑齐了29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资金问题解决以后,却出现了另一个难题。村民都愿意修路,但是,个别农户对修路的意义有偏见,以种地为生的他们不愿让修路占用自己的点滴土地,修路的意志开始动摇了,特别是一些农户,要占他一撅头两锄头的一点地边,他都不愿意,有的甚至围堵施工现场,使施工无法正常进行。面对这样的情况,村里个别干部也产生了退却之意,但丁书记坚持了下来。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把床安置在路边,带着爱人风餐露宿。修到哪一家的地边,就做哪一家的思想工作;思想做通一家,路就向前修通一段,他们的帐篷也就向前挪移一段。原本那些反对修路占地的家庭也慢慢被感动了,支持修路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开始非常坚决反对修路的人也加入到劝解下一户修路的队伍里,终于,张寨村修通了所有的路。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仅丁书记记忆犹新,村民也感慨万千。站在通畅的大路上,一位村民动情地告诉记者:“这条路是俺书记拼命拼出来的!”另一位老大娘也接着说“现在路修到了各家各户和田间地头,村民出行种地都很方便,可就剩下俺书记家门口那一截没有修……”话未说完,她的眼角已经沾满了泪花。
  
  压在丁书记心头的沉重包袱
  
  经过两年的努力,张寨村路通人和,百业待兴,经济发展迅速,逐渐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丁书记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张寨村“村村通”修路工程总投资100多万元,共修通了8.1公里的道路,按照规定,政府应扶助下拨资金103.4万元。今年5月份,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得到了约3.3公里的补助款共21万元,每公里只补助了6万元,剩下的82,4万元像个沉重的包袱压在了丁书记的心头,其中暂借群众的那29万元成了丁书记的一块心病。今年11月丁书记又举债为村民增修了800多米路段,解决了两个村民组的通路问题,但在丁书记的肩头又增加了更重的负担。
  现在,张寨村的路通了,人心齐了,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但记者看到丁书记的脸上依然布满了愁云,他告诉记者,吃水问题一直是困绕张寨村的又一大难题。张寨村常年干旱缺水,庄稼靠天而收,村民吃水问题一直难以解决。1996年,苟堂镇政府投资修建了“万人吃水”工程,由当时的关口镇(现为关口村)向周围包括张寨村在内的五个村庄供水,但工程只维持了一年多时间,就中断了。目前,张寨村主要从关口村买水吃,一车水40元,大家把买来的水储藏在水窖中,每一车水大概能用20多天。提起吃水,村民感慨地说:“现在粮食跟得上,吃水跟不上,吃水比吃油还贵啊!”大家平时洗衣、洗菜,都舍不得用买来的水,而是把雨水储藏起来备用。丁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张寨村12个组当中,其中一个组有两口浅井,村民每天6点左右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挑水,因为属地表水流入,水位较浅,如果哪家来得晚了,就不能挑到水。这两口井都是十几年前打的老井,在村里最低处,要把水挑到家里,需要向上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老人、妇女只好扛起扁担,担起了挑水的重担。60多岁的苏新发老人,1996年不幸患了严重的青光眼被迫做了切除手术,而右眼’还患有1800度的近视,在天气晴朗时只能看见前方两米左右的距离,因其儿女不在身边,挑水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记者在井边还看到了村中78岁白发苍苍的丁宝宜老人,他把自己带的一只水桶慢慢放入井中,吃力地提上来,然后倒进另一只水桶中。望着老人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上担水行走的瘦弱背影,记者和丁书记一样,同情、难过之感顿时涌上心头。
  丁书记告诉记者,多少年了,他一直想在村里打一口机井,把甘甜的清水送到每家每户,让家家户户都能方便地用水,这是不仅他的愿望,也是全体村民的愿望。
  
  丁书记心目中的新农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掀起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滚滚浪潮。在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讨论中,丁书记心中正在酝酿着一套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首先,是扎实推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已实现村村通,下一步亟待解决的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问题。其次,是为村民们建一座拥有40套住房的单元楼,每套110-120平方,每平方550元左右,一套房6万元,村民可先拿出3万元集资。以这个工程做个试点,成功后,再扩建100套、甚至200套,让全村人都能改善居住条件,住上单元楼。这个目标如果能够实现,可节约土地60余亩,增产粮食300万斤,意义重大。
  丁书记的设想远远不止这些,他告诉记者,张寨村的新农村建设要从村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逐步走上产业特色化、农民知识化、经营合作化、管理社区化和城乡一体化之路,让张寨村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农村局面早日到来。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十六大用六个“更加”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实体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促进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体育事
期刊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闭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将贯穿于明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毫无疑问,2009年,政府会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内需,加强加大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会议决定,明年重点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要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任务,加快推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水源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自前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中
期刊
今年三秋期间,记者采访了舞阳县农机局郑宏耀局长,在交谈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郑局长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他和他的团队,真抓实干,以服务求发展,在宣传推广农机具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今年三秋大忙期间,现代化农机具发挥了巨大威力,农机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为农服务中,谱写了农机事业新篇章。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大型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舞阳县新型农业机械迅速递增,广大农民群众应
期刊
北舞渡,一片古老文明的地方,一座环境优美的城镇,一个通衢四方的枢纽,一片肥沃开放的热土。  北舞渡镇位于漯河市区西33公里,距舞阳县城北24公里,属省级重点镇、省级扶贫开发重点镇、省文明镇、漯河市重点镇,是舞阳县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43.2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83万人。  北舞渡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舞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
期刊
沁阳市辖13个乡镇(办事处),人口48.3万,其中农业人口39万,耕地42万亩,人均耕地1.077亩。近年来,该市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鼓励引导、搭建平台、培育市场、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一、开拓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
期刊
开封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开封市东面,是全省40个农业口畜牧业重点县(市)之一。近几年来,该县畜牧局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畜牧业发展新突破”的总体要求,强化责任意识,抢抓历史机遇,创新方法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县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据统计,2007年,该县家禽存栏量达到1800万只,同比增长230%:家禽出栏量1500万只,同比增长400%。生猪存栏量70万头,同比增长30%,
期刊
盘西村位于灵宝市故县镇,总人口1704人,坡地面积250亩,耕地面积1860亩,其中水浇地1350宙,年人均纯收入3935元。2006年以来,盘西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巴明山、村委会主任尹喜来的带领下,抓住灵宝市建设新型果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机遇,加强土地流转,实施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进栽植名优小杂水果新品种,共栽植红星梨8.4万株,面积达1000余亩,成为河南省集中连
期刊
产业兴,则城镇兴。近年来,西峡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打造特色城镇的关键,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推动城镇化,为加快推进山区县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集镇为骨干,产业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绿色城镇体系。目前,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23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2.6万人提高到18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8%。成为豫、鄂
期刊
近年来,平舆县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实际,从群众最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建立六项机制,实施七大行动,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
期刊
田庄乡位于平顶山市叶县城南6公里处,辖28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71个村民组,有4万人口,耕地面积63000亩。今年以来,田庄乡党委、政府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利用当地紧邻县城,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优势,坚持以蔬菜生产为主,切实发挥在外务工返乡致富人员、在家致富人员的带头引领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当地农民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