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向型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但从近年来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形势却不容乐观。这种背离现象的出现有比较复杂的深层原因,如不及时解决,将可能对我国外贸企业把握这次历史机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研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6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外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近十几年来,我国外贸行业快速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但从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特别是高职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本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思路不清、教育培养能力与现实脱节等,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均不高或者说不具备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外贸行业对“零距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改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是从过去的中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部分升级后的高职院校没能准确把握中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这三者的定位差异,在规划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时往往定位过于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造成毕业生知识面广而不博、专而不精的局面,从而导致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外贸企业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商贸人才综合职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外经贸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较强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诚信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报关和船务等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把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区分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定位的关键。根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适应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构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教育要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其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体现外贸行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综合化,突出针对性。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另外,要求课程体系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结构,及时追踪了解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及其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要求体现于课程设置中。
(3)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外贸行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的、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与岗位资格标准,把岗位资格考试纳入到毕业考核的范围内,积极推行毕业证书与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2.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立专业方向。首先,通过对目前外贸行业职位的调查,可以将行业中的职位分成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及船务员等六大工作岗位,从而确定六个专门化方向。其次,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课程设计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及企业用人需求的进一步调查,对六大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进行分解。
(2)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在调查分解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可将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类。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岗位共同的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根据本人的调查分析,学好以下课程便能夯实其职业能力的基础:《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实务》、《国际商务法律知识》、《实用会计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汇兑》、《国际商务单证》、《商务英语交际》和《外贸英语函电》。通过职业能力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商务知识,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和船务员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因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参照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本人建议设置下列课程:《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跟单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通过实施这些课程的教育,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3)根据工作岗位技能需要,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包括:认知见习——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加大课程课内实践操作的比例,增加实践性课时;增设集中实训和综合实训,充分利用学院的校内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
建设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一个关键点在于构建一支稳定的、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学生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获得与教师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按照“内培外引、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切实建设好这支师资队伍:一是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加快更新速度。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的,缺乏教学经验与实践工作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或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学习锻炼,直接参与外贸企业的商务活动,熟悉实际操作流程,体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依托相应外贸行业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业务骨干及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承担专业教学工作,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四是构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培养实践型教师,实现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四、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就国际商务类的专业而言,由于企业保密的需要,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大规模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见习、实习有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专业实践经历,无法真正参与到外贸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此,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效果亦不能保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重视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学院投入适量的资金建设实训室的软硬件环境,使实训情景接近经营的环境,投资购进能满足学生进出口业务模拟仿真实训训练的软件。通过模拟平台让学生对岗位有所熟悉,使学生把所学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能力。加强对实训学生进行专项实务操作的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执行力与适宜性和实战的能力。二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选择规模大、技术力量强、实训条件好的企业单位作为合作伙伴,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还应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与外贸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我国的外贸行业事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 群.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中国成人教育,2008.8
2 柴 利.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9
3 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辽宁高职学报,2008(9)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6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外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近十几年来,我国外贸行业快速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但从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特别是高职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本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思路不清、教育培养能力与现实脱节等,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均不高或者说不具备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外贸行业对“零距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改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是从过去的中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部分升级后的高职院校没能准确把握中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这三者的定位差异,在规划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时往往定位过于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造成毕业生知识面广而不博、专而不精的局面,从而导致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外贸企业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商贸人才综合职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外经贸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较强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诚信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报关和船务等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把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区分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定位的关键。根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适应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构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教育要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其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体现外贸行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综合化,突出针对性。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另外,要求课程体系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结构,及时追踪了解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及其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要求体现于课程设置中。
(3)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外贸行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的、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与岗位资格标准,把岗位资格考试纳入到毕业考核的范围内,积极推行毕业证书与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2.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立专业方向。首先,通过对目前外贸行业职位的调查,可以将行业中的职位分成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及船务员等六大工作岗位,从而确定六个专门化方向。其次,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课程设计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及企业用人需求的进一步调查,对六大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进行分解。
(2)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在调查分解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可将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类。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岗位共同的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根据本人的调查分析,学好以下课程便能夯实其职业能力的基础:《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实务》、《国际商务法律知识》、《实用会计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汇兑》、《国际商务单证》、《商务英语交际》和《外贸英语函电》。通过职业能力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商务知识,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和船务员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因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参照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本人建议设置下列课程:《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跟单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通过实施这些课程的教育,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3)根据工作岗位技能需要,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包括:认知见习——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加大课程课内实践操作的比例,增加实践性课时;增设集中实训和综合实训,充分利用学院的校内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
建设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一个关键点在于构建一支稳定的、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学生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获得与教师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按照“内培外引、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切实建设好这支师资队伍:一是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加快更新速度。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的,缺乏教学经验与实践工作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或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学习锻炼,直接参与外贸企业的商务活动,熟悉实际操作流程,体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依托相应外贸行业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业务骨干及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承担专业教学工作,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四是构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培养实践型教师,实现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四、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就国际商务类的专业而言,由于企业保密的需要,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大规模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见习、实习有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专业实践经历,无法真正参与到外贸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此,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效果亦不能保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重视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学院投入适量的资金建设实训室的软硬件环境,使实训情景接近经营的环境,投资购进能满足学生进出口业务模拟仿真实训训练的软件。通过模拟平台让学生对岗位有所熟悉,使学生把所学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能力。加强对实训学生进行专项实务操作的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执行力与适宜性和实战的能力。二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选择规模大、技术力量强、实训条件好的企业单位作为合作伙伴,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还应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与外贸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我国的外贸行业事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 群.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中国成人教育,2008.8
2 柴 利.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9
3 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辽宁高职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