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老年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干预是目前延缓该病进展的唯一可靠手段。该文汇总并分析近年来各类AD生物标志物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分类评述了各类脑脊液(GSF)标志物对A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能。其中CSF Aβ42、Aβ42/Aβ40、tau蛋白、Aβ42/p-tau、生长相关蛋白43、突触相关蛋白25、神经颗粒素、人视锥样蛋白1等对AD诊断、鉴别诊断均具有较大价值。CSF标志物可用于AD诊断及鉴别诊断。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条件,针对AD选择适宜的CSF标志物。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核酸滚环扩增(RCA)的简便快速、超灵敏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结核杆菌耐药相关基因的多重检测。本研究在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针对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耐药的高频基因突变位点katG315(AGC➝ACC)、rpoB531(CAC➝TAC)和rpsL43(AAG➝AGG),分别设计锁式探针(padlockprobe,PLP)、引物和捕获探针,构建了基于磁珠的固相RCA恒温扩增反应体系,并进行了实验参数的优化。通过多色荧光探针(Cy3
肥胖悖论和代谢正常型肥胖正在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就代谢正常型肥胖的潜在机制及其预后价值产生争议。研究代谢正常型肥胖有利于阐明肥胖悖论及不同程度肥胖对人群危害的潜在机制。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代谢正常型肥胖的新认识、生活方式因素以及脂肪因子对代谢正常型肥胖的影响、代谢正常型肥胖研究的新机遇进行综述,以期探究代谢健康型肥胖可否长期保持并逐步降低体重,用以改善人群心血管病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从而达到相关疾病一级预防的目的。
超重肥胖已成为世界各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行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不统一,逐条评价或自行编写程序容易出错且效率较低。本研究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为例,详细介绍了国际和中国共四种评价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方法和步骤,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其应用方法,同时编制SPSS和SAS程序包和解释具体应用步骤,以便使用者能够正确、快捷地进行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进行不同地区同类研究的横向比较。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使其成为抗肿瘤生物制剂治疗的重要靶点。针对该靶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包括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接受EGFRIs治疗的部分患者可出现特征性的剂量依赖性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常见类型包括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皮肤干燥和瘙痒等。这些副作用会导致患者身体、心理的不适,致使抗肿瘤靶向药物剂量调整、方案更换甚至治疗中断。正确识别和处置EGFRIs相关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对于肿瘤的三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EGFRI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以来,席卷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安全且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是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有效手段之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关键性临床研究通常采用安慰剂对照的保护效力试验,以观察疫苗是否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本文即将对新冠疫苗保护效力临床试验中研究设计和研究终点的考量、统计学评价方法、主要估计目标的选择以及针对不同伴发事件的解决策略等进行介绍和探讨。
探讨建立涵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药物选择及毒副作用预测、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全过程的疾病临床检验诊断路径的教学模式。根据CHB临床诊疗指南,制订与疾病不同阶段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检测策略,建立CHB临床检验诊断路径,以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6级和2017级八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堂问卷比较其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建立了获得临床医生认可的CHB临床检验诊断路径,其涵盖CHB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药物选择及毒副作用预测、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全过程。该路径应用于201
期刊
期刊
检验医学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支撑学科,在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判断与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是数字信息时代,高新检测技术、计算机科学及互联网大数据等,为检验医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下如何借助信息科技革命实现检验医学新发展是检验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回顾检验医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检验医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求开创检验医学发展新局面。
脑脊液(CSF)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能直接反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疾病状态。随着新技术用于CSF检验,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当前主要的挑战是克服生物标志物变异、选择适宜的技术以及检测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