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教士的梦想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3世纪,英国有一位醉心自然哲学的圣方济各教士,他高傲孤耿,处处碰壁,饱受压制,连发表著作的权利也被修会剥夺,幸而时来运转,旧交平步青云,当上教皇,于是得以应邀,将平生所学熔铸为数部著作呈献。他的书开宗明义说:“凭借知识的光芒,上主教会得以统治,信众国度得以节制,尚未信教者将会归宗,而超卓的知识足以制服怙恶不悛者,基督徒再不必流血牺牲,就可以将他们驱逐至教会境外。”书中所谓“知识”,主要指当时刚刚从阿拉伯人通过西班牙、西西里、拜占庭等地传入西欧的古希腊科学知识,但也提到了火药和磁石,那大概是从中国间接传入的。当时所谓“黑暗时代”已经过去200年,但欧洲比起伊斯兰世界来,在文化、科学、经济等各方面仍然落后很多,上面这番话的真正意义在于,为求强盛必须大力发展自然科学。
  强盛邦国之根本
  那位教士就是有名的罗哲·培根(Roger Bacon),呈献的著作名为《主集》、《别集》和《三集》。不幸他的运气短促:书籍上呈之后,教皇还未及寓目就驾崩了,因此在当时它们没有发生重要影响。他虽然继续勤奋著述,但并不得志,甚至还可能一度被监禁,最后郁郁以终,直至17世纪方才广为人知。不过,上面那几句话还是很重要的:它显示了自然知识在西方文明中的根本重要性 — 即使在宗教精神高涨,甚至淹没一切的 “中古盛世”(high middle ages),即使在教士心目中,它仍然能够和语言、文法、道德训诲分庭抗礼;而且,从它在书中所占分量看来,比后者更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对中古欧洲而言,这些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源于古希腊,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它们却算不上“礼失求诸野”,只是追求风闻已久,“恨未识荆”的域外新事物罢了,因为古罗马人虽然听到过、接触过它,却从未了解或者翻译它,此时它是初次从阿拉伯文转译成拉丁文,并且还夹杂了许多伊斯兰文明的增益。
  这样将来自域外而又关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强盛邦国的根本大道,在中华文明观念中是不可思议的。作为对比,两个世纪之前的大宋皇朝,也同样是经历大乱之后积贫积弱,面临强敌,也同样亟待发愤图强。那么当时潜心思索振兴之道的有识之士,例如胡瑗、孙复、石介等,所讲求的又是何种道理呢?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得很清楚:“他们三人都笃信圣人之道,致力于重建一个合乎儒家理想的秩序。他们研究经学的主要动机是追求一种文化理想”,那也就是他引孙复所说的“所谓夫子之道,治天下、经国家大中之道也”。在他们影响、激发之下,所出现的最有远见和魄力的大政治家是范仲淹和王安石。他们同样也是以儒家的礼乐、道德理想,即所谓“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古代圣王之道的文字记录”为求治根本。统而言之,宋儒的振兴之道是以古代经典为依据,都是与政治、社会、文化理想直接相关的。
  中西方的“器”与“道”
  以上的说法很粗疏,因此需要作两点补充。首先,罗哲·培根是走在时代前面,他的话并不能够代表13世纪欧洲的政治与文化理念。当时基督教观念笼罩一切,自然哲学被视为神学的婢女,它的功能在于阐释自然万物,从而彰显上主创造天地之大能与精妙。可是,也不能忘记:他重视自然知识效能的观念却仍然顽强地存在(在另一部著作中他还生动地想象汽车、轮船乃至飞机的发明和制造,宛如预见20世纪来临一样),而且为他同时代的许多其他教士分享。他们之中有不少位至主教乃至大主教,却仍然潜心研习科学,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如牛津大学第一任校长,后来成为林肯郡主教的格罗斯泰特(Grosseteste);研究光学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配卡姆(John Peckham);德国第一所座堂学院创办人,曾经出任拉提斯邦(Ratisbon)主教的大阿尔拔图(Albertus Magnus)等等,都是杰出例子。而且,在他们之后,这风气相沿不替,兼教士与科学家于一身的人才辈出,位居主教、大臣者不可胜数。他们努力的结果是:到了17世纪之初,另外一位培根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就鲜明地提出“知识即力量”的观念;到17世纪末,西欧终于实现罗哲·培根的梦想,击溃奥斯曼帝国(其实,它的兴起犹在罗哲·培根之后),令它自此一蹶不振;到18世纪,现代科学出现,培根的理念为启蒙思想家接受,成为西方文明的主导思想。追源溯本,这理念最早就是由罗哲·培根提出,而他思想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初,也就是所谓“轴心时代”。
  其次,北宋其实也有不少重要科学家,例如发明“增乘开方法”的数学家贾宪、撰写《梦溪笔谈》的沈括、编校《本草图经》和主持制造“大水钟”的苏颂等等。当时中国的技术和工艺非常先进,对促进经济起了很大作用,结果是北宋人口增加6倍,突破了1亿的历史性关口。所以,正如李约瑟所一再强调,中华文明不但具有丰富自然知识,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它,宋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中国士大夫所搜集、发展的自然知识都是零碎分散的,不能够构成完整理论体系和长远学术传统,所以不可能有长远的,累积性的发展。在他们的观念中,这方面的知识属于形而下的“器用”范畴,和形而上的,具有经天纬地功能的“道”不可同日而语。南宋的秦九韶是大数学家,他的《数书九章》是传统数学的高峰。然而,说来奇怪,他本来热衷仕宦,潜心数学只是元人入侵,丢掉官职,颠沛流离,“心槁气落”之后的事情。同时代的李治、刘秉忠也都是在金朝丢官之后方才隐逸山林,潜心数学,刘秉忠后来更为元朝征召而放弃数学出山,官至太保。当然,这也有悠久传统。如所周知,孔子所重视的是礼乐仁义政事,至于“性与天道”、“怪力乱神”、稼穑农圃这些问题他是不喜欢讲,甚至被问到也不愿意回答的。“君子不器”可以视为他对具体自然知识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是最早接触西方科学,对它赞叹备至的杰出士大夫,他却从未动念探究西方科学的全貌与根源。雄才大略如康熙皇帝虽然对“西学”发生极大兴趣,却也从未想到派专人到海外留学和搜求典籍。在他们心目中,这些神奇知识恐怕仍然是“珍玩”、“陪衬”而已。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一书中对这种心态有很深刻的观察。他说,中国学者“始终不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总看不起像天文算数医学音乐这一类知识,只当是一技一艺,不肯潜心深究。这些,在中国学者间,只当是一种博闻之学……聪明心力偶有余裕,始一泛滥旁及。此在整个人生中,只当是一角落,一枝节,若专精于此,譬如钻牛角尖,群认为是不急之务。国家治平,经济繁荣,教化昌明,一切人文圈内事,在中国学者观念中,较之治天文算数医药音乐之类轻重缓急,不啻霄壤”。跟着,他论天文、数学如何被应用到历法乃至被“强挽到实际政治上应用”,音乐如何被用作“以人文精神为中心向往之工具”,结论是:“在中国知识界,自然科学不能成为一种独立学问。”这些话是很值得深思的。
  统而言之,中华与西方文明对自然知识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深刻的分歧。西方把它看作宇宙奥秘,值得终身探索、追寻,因而发展出高度理论性的学术观念。所以在历史上它是直通“天道”的“自然哲学”,实用价值并不彰显,也不重要,直到罗哲·培根方才出现转变的征兆,以迄十七八世纪脱胎换骨,发生革命性的巨大变化。中国人看自然知识,则脱离不了实际和浅近的“器用”观念,所谓“医卜星相、天文历数”向来是学术旁支,不入“大道”。目前一些人口呼“科教兴国”,只反映了表面态度的改变,底子里却仍然未曾跳出原来思想框架。但在今天,科学和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结构,甚至人的思想乃至身体,已经非常全面和深刻,可以说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了。而且,这种改变可以说是不断加速,没有止境的。那么,如何来梳理、认识、扭转中华文明对科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自然是我们今天所亟须面对的大问题了。
其他文献
2012年新年伊始,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地方人大应是与民众联系最紧密的机构,但由于人大职权的虚化等原因,普通民众对人大接触不多,对其内部运作了解甚少。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自2005年至2011年当了7年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是全国唯一一位出任地方“人大常委”的宪法学学者。他的体会是:在中国渐进式变革的路上,人大仍是民众表达声音、监督政府的最佳渠道。      宪法学者当上“人大常委”
还记得小布什拿“零地带”画面当竞选材料、挨遇难者家属痛批的旧闻吗?5月5日奥巴马到纽约世贸遗址悼念,没有演讲只有拥抱。因为按遇难者家属的说法,“零地带”是个墓地,不适合作为政治工具。  追思仪式不是为了宣扬击毙本·拉丹的功劳,而是用来告慰殁者的在天之灵,解开其家人的心结。这心结,如同魔障般将许多家庭困住。一些家庭抹去眼泪,重组后移情职场,或逃离这座给他们展露伤口的城市,寄情于乡野阡陌。  生命中最
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前后涌现的不同思想理论派别间的交锋,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其中,这些理论交锋在人口和生育政策方面的启示,对当下中国尤为珍贵。  根据加拿大政治学者大卫·麦克纳利的研究,保守派的理论家柏克的《法国革命论》,实际上在当时的反激进话语的立论中是比较无效的。这不仅因为推崇有限君主权的辉格党和英国“光荣革命”的血脉联系,导致了辉格党和柏克在论争初期的立场分离,而且柏克向来所带有的对下层民众的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距今已经整整10年了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吉林延边地区等12个省、自治区及地区,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从孙中山提出西部开发方
2月初,国家教育部发布消息称,将成立一个“落实4%工作办公室”。这个教育投入占GDP份额的硬性指标,自从1993年被写入《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后,至今已近20年,仍未兑现,两次信誓旦旦的公开承诺都落了空。  2010年,中央政府在制订未来10年教育发展纲要时,4%又被写入了最终文本,承诺要在2012年也即本届中央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实现目标。“这次不能再言而无信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专职副
颁奖词:他的教学理念在崇尚精英教育的香港相当“非主流”。校长是年薪百万的高薪厚职,他毫不犹豫地辞掉,跑去做倒贴钱的义务教师。大多教师都希望以教名校、好成绩来肯定自己的成就,他却坚持“有教无类”,服务那些“边缘”学生。  陈荭为人师表的教育理想早在中三已然奠定,这不仅因为他生在教育世家,父母及外祖父均从事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从小有一个关于学习的“差学生”情结。  1968年正值“文革”时期,他在中国内
描绘出的斑斓图景完美迎合了“求变”的国民心理,效果显而易见。  东京永田町(日本参众两院所在地)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段子—首相捡到了传说中的神灯。神灯精灵说:给你实现一个愿望!略作思忖后,首相提出:“我要建立长期政权!”神灯面露难色:“政治家让人失望、媒体恶评如潮。想咸鱼翻身,挺难!”首相并未气馁:“那就麻烦你让日本经济重振、消除政府负债吧。或者让日中关系好转……”精灵打断了话茬:“说吧,你要多少支持
10月23日,此前一直为美国监控欧洲行为辩护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生气了,在电话中要求奥巴马就有关窃听她手机的传闻给出全面解释,并表示盟国间此类监控行为“完全不可接受”,是对互信的严重践踏。而奥巴马向默克尔保证,美国并没有在监听她与外界的通讯,未来也不会这么做—似乎反向坐实了过去的监听行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虽然否认奥巴马事先知晓监听默克尔一事,但也没有否认监听过默克尔。  默克尔长期以来是美国的
对于解决印巴多年争议,华盛顿介入的前景是乐观的,碰壁的只是克什米尔独立运动。  奥巴马将于11月访问印度,行程包括金融之都孟买,届时将人住两年前曾发生特大恐怖袭击的泰姬玛哈酒店。虽然这并不代表美方将施压巴基斯坦向印方引渡虔诚军首领(孟买袭击案凶嫌),但对于印度人是个很好的精神宽慰。另一方面,经巴方恳求,白宫同意将克什米尔问题列入访印议题,而一年前中美联合声明提及南亚都令新德里光火,美方当时还把责任
当11月15日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之后,人们沸腾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用一年的时间,捧出了中国未来的蓝图,蓝图之壮丽,超出预期。  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全民受益和90年代的利益分化,再到本世纪的利益割据,中国的改革走过激情四射的年代之后,似乎日趋停滞了,所有的局部改革都已经无关痛痒,所有人们期待的改革好像都已无法推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