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退市新规 A股开启洗牌潮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周退市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四大类退市标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并针对退市流程和退市整理期实施更严格的规定,和注册制改革适应的市场化退市机制初见雏形。消息一出,ST板块风声鹤唳,一度有超过40只股票跌停,受到退市新规冲击的一些非ST股也“对号入座”,出现大幅调整。在新规的冲击下,过去年末常见的“保壳大战”大幅降温,垃圾股在A股的生存空间再度被压缩。不过,在这个退市新规帶来的“洗牌潮”过程中,以往定义的“垃圾股”意涵将有所变化,投资者应顺应规则变化,避免踩雷。
  

退市指标面面观:更难还是更容易?


   从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退市新规的标准总体上比现行规定要严格,因此也被认为是“史上最严退市规定”。但新规也有可能让一些原本面临退市或暂停上市风险的公司获得“免死金牌”,特别是财务类指标方面,从原来连续亏损三年暂停上市改变为连续亏损两年且营收低于1亿,这意味着一些规模较大的绩差股,可以凭借主营收入“瘦死骆驼比马大”来规避原本可能的退市风险。此外,在违法类指标方面,需要符合连续三年造假且总额超过10亿元等条件才会触发强制退市,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这个规定也比较宽松,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可以轻松规避。因此,这个“史上最严的退市规定”,客观上让部分公司的退市风险有所降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退市新规中看似比较宽松的部分条款,是适应进一步市场化改革,以及采用“新老划断”减缓对市场的直接冲击之举。无论是国际成熟市场还是A股自身实际运作来看,采用净利润作为财务类退市的单一指标,无法反应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退市新规在缩短净利润亏损触发退市条款的同时,加入营收指标,既是“有保有压”,也让一些产品有实际需求,只是因为产业周期波动或经济大环境而连续亏损的公司“把根留住”,这样在减少投资者因为退市带来的投资风险的同时,也增强了股市支持实体经济的实际效用。同时,也可让上市公司聚焦在主营业务的经营,减少为了“保壳”而采用出售资产、争取政府补贴等粉饰报表的行为。虽然营收指标的加入让部分公司看似可以松一口气,但最终是否继续留在股市还需要经过市场更严格的检验,“价格退市”和“市值退市”就是市场各方博弈的最终投票结果,特别是在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亏损公司想要继续留在市场上,还需要更多努力才行。
  

影响存量公司更影响增量公司


   从表面上来看,退市新规影响的是目前已经上市的存量公司,但实际上也会对计划上市的公司产生一定程度的过滤。以新规中的“净利润+营收”的财务类指标来说,一些营收规模不大、尚未盈利的科技型公司想要通过直接上市的步伐将会受到影响。对这些公司来说,虽然注册制条件下IPO更容易,也可能因为独特的主营业务或较高的“含科量”获得追捧,但如果上市之后连续两年无法盈利,或者无法将营收做到1亿元以上,将会触发退市条款,对这类公司来说过度超前部署上市进度将不是最好的安排。即使公司无视新规一味“鞭打快驴”,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投资者以及需要在上市前跟投的保荐机构,也会因此而压低公司估值,让价格更好地体现公司目前的价值。
   对二级市场来说,退市新规的长远影响是新股发行价有望更合理,也可能因此减少IPO募资金额,让宝贵的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滴灌到实体经济中。这些影响虽然未必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出来,但站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这些正面影响终将逐步利好股市,在上市公司更精准定价的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注缓冲期:重塑风险与机会


   退市新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设定了“新老划断”的缓冲期,不仅现有的ST股实质上获得了一年的过渡,而且许多ST股还有望在明年摘帽。站在监管层的角度来说,这个过渡阶段是为了让市场各方适应退市新规,采用市场化手段更好地为上市公司定价,但客观上也给了一些ST股展开“最后救赎”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大股东实力雄厚、已经或即将展开实质性重组、营收规模较大或年报扭亏概率较大的ST股,如果在长期底部区域充分整理且股东人数持续减少,则展开退市新规实施前破釜沉舟式自救的可能较大,如*ST东科、*ST大港、ST安凯、*ST敦种、*ST飞乐、ST地矿、*ST华映等。
   而对一些目前没有被ST的绩差股来说,退市新规可能会导致其退市日程提前到来,投资者在接下来的缓冲期应密切关注其基本面的变化。笔者认为,相对高风险的个股存在两部分品种当中,一是主营业务持续萎缩的小市值“壳资源”公司,如果在缓冲期没有快速实现脱胎换骨,做大营收或改善盈利能力,一年过后将面临较大的退市风险;另一部分则是科创板中带“U”标记的公司,这一标记代表公司上市的时候尚未盈利,如果再加上年营收小于1亿元,在过渡期结束后同样存在较大的退市风险,投资者在参与此类品种之前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其他文献
盛京银行(2066.HK),是东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于2014年12月成功IPO登陆香港联交所,募集资金98.22亿元,也是东北地区第二家IPO的商业银行。   上市以后的盛京银行,很快就因为不良资产上升、资本消耗过快,不得不引入新的资本,并于2019年6月获得三位股东联合“输血”180亿元。不过,盛京银行的业绩并未因资本补充到位有多大的改善,依然疲软。截至2019年末,盛京
期刊
11月中旬,昆山东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威科技”)的首发申请成功获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从招股书披露的内容来看,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仅存在库存大幅增长情况,且应收账款金额也很大,如此情况就导致公司有一定的资产损失风险。此外,报告期内(2017年至2020年1~6月),因有言而不清的票据背书的影响,公司的财务数据间的勾稽关系变得有些异常。库存激增易生风险  东威科技主要从事高端精密电镀设
期刊
发行概览: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不超过3120万股,本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按照轻重缓急投资于以下项目:年产8万吨生鲜豆制品生产线技改项目、豆制品研发与检测中心提升项目。  基本面介绍: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豆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生鲜豆制品、植物蛋白饮品、休闲豆制品等,其中生鲜豆制品主要包括:豆腐、千张、素鸡、豆腐干等;植物蛋白饮品主要包括:自立袋豆奶、利乐包豆奶等;
期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大环境下,全民健身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这相应地带动健身器材需求的增长。舒华体育作为我国专业、科学的运动健康解决方案供应商,凭借多年制造经验打造的产品供应体系、贴合市场的产品设计、优异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能力,目前公司已在健身器材行业取得了领先的行业地位。   此次IPO,公司拟将募集资金投向二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剩余部分用于补
期刊
数年难遇的拉尼娜现象让我国遭遇“冷冬”,南方地区更显潮湿阴冷,内贸批发平台1688数据显示,11月以来,平台上取暖小家电品类整体营业额同比增幅达到200%,发热垫同比增速甚至高达600%。寒冬正浓,四川电热毯龙头厂家彩虹集团(003023.SZ)于12月11日正式登陆创业板,当日涨停,报34.40元。彩虹集团以柔性取暖器具与杀虫产品为“双轮驱动”,此次IPO,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3.2亿元用于柔性电
期刊
本周,沪深交易所同时发布“退市规则征求意见稿”,虽然市场除了ST股票有所反应之外,总体波澜不惊,但这个制度一旦正式推出,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更是中国股市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起点。投资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个制度对资本市场的重大影响,而要认真从制度设计中去优化自己的投资思路。   聚焦主业主营是投资选股的基础。这次退市新规征求意见稿,最大的改变就是立足于全面注册制的推行,不再把亏
期刊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正持续在A股上演。仅就本周而言,公募基金年内新发行规模逼近三万亿和11家基金公司颗粒无收形成鲜明对比,第二只“千元股”诞生、百元股阵容持续扩容和低价“一元股”大面积下跌反差巨大,可转债市场也同时刷新了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历史纪录。即使是在以低估值著称的银行股,也出现了不断创新高和持续走低的天壤之别。在股指最近半年来相对稳定的背后,持续分化的马太效应让许多投资者,特别是习
期刊
9月28日,以电力工程建设、电力咨询设计为主业的苏文电能成功过会。招股说明书披露,苏文电能本次拟计划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35079567股,拟募集资金7.38亿元。从公司近年经营业绩表现看,2018年至2020年1-6月,苏文电能营业收入分别为6.67亿元、9.90亿元、5.26亿元,2018和2019年同期增长41.6%和48.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68.20万元、1.27亿元、7975.76
期刊
医药股逻辑得到验证  主持人:本周医药板块继续强势,总龙头连续大涨后创出新高!  袁月:是的,医药板块了连续说了几周了,尤其是前阵子下跌时,一直强调只是短期的轮动,并不影响中期逻辑,目前看多数都有20%以上的反弹,甚至还有不少品种创出新高,其中又以不受医保控费的品种居多,这也验证了之前分析的逻辑。毕竟逻辑通顺,确定性较高,一旦有调整,虽然估值不会绝对意义上的便宜,但仍会有资金关注,这就是这类品种的
期刊
多年来,信托业一直以高业绩高薪酬的正面形象示人,可在近两年却是形象大变,不断传出有产品逾期兑付消息,特别是在今年,四川信托、华信信托、新时代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的扎堆爆雷情形让投资人着实震惊,对信托业的不信任感明显提升。  对于信托公司近两年的频频爆雷现象,有投资人对《红周刊》记者表示,除了监管升级因素外,不排除有部分信托公司为维持管理费收入,故意主动爆雷延长信托计划的存续期。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