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重获生机 再现昔日神韵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馆藏文物的保护向来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体现,其中书画的保护尤为值得探讨。古字画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源,由于其本身的流传经历和保存条件问题,较易出现霉变、虫蛀、脆裂、皱折等状况,令人惋惜。如何恢复书画原貌,再现书画风采,成为当前博物馆文物保管的一项重要任务。书画装裱技术是文物修复技术的一种,对书画起到最为直接的保护作用,如今随着文保观念的更新、意识的加强,书画装裱技术在博物馆库房保管工作中有了更具意义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博物馆馆藏书画丰富,但有相当数量的书画藏品已破损残缺。为此,馆内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遴选,逐年分批对破损较为严重的书画进行抢救性修复,并特邀上海博物馆书画修复专家戴永吉至馆内开展修复工作。在已修复的27件书画藏品中,首推沈铨的《松竹双鹿图》修复难度最大。现将整个修复过程详细记录如下,以飨同行。
  沈铨,清代画家(1682—1762年)。字衡之,号南蘋,浙江德清新市人。工画花鸟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亦擅仕女,工秀绝伦,尝写花蕊夫人官词为图,殊见佳妙。雍正七年受聘往日本长崎,侨居三年,谓为“舶来画家第一”。传世作品有《松鹤图》、《梅花绶带图》、《鹤群图》、《松鹿图》等。
  此次需修复的《松竹双鹿图》为纸本八尺中堂,设色,纵201厘米,横113厘米。画中松竹作衬,双鹿为主。古松苍劲,枯藤盘绕,竹叶郁葱,山石上雌鹿作蜷缩状卧于地,雄鹿伫立并回望凝视伙伴。双鹿形态逼真,渲染精细入微,特别是毛茸晕染细腻,鹿目勾勒传神。松树刻画浑厚大气,松针描绘工整且辅以花青作衬,运笔之时勾勒皴擦并用。整幅画构图丰满,设色淡雅,浓而不俗,淡而不薄。用笔兼工带写,笔力张弛有度,技法纯熟,颇具功力。作品上钤朱文方印“沈铨之印”、白文长方印“家住苕南余不溪”,右侧署款“乾隆丙子□秋南蘋□沈铨”,其中有四字已漶灭,但依据残存墨迹仍能推断出此画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沈铨七十五岁高龄时所做,足显其高超画艺,甚为珍贵。
  流传至今,该画已破损严重(图一),画芯右上角之松树树冠和中间松树枝干有多处不规则破洞,部分破洞面积较大。此画已被修复过,最临近的一次装裱可能由于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环境等因素影响,装裱者是采用了裁小画芯并将裁下的画芯用来补洞的违规操作,原画芯左下角的压角章也被裁去一小部分。这样根本没有达到修复古画的目的,还缩小了珍贵的画芯尺幅。另外,原先所用修补材料为连史纸,覆背纸为两层毛边纸加一层连史纸。画面脏且疲破,全色、接笔墨色偏淡,画法粗糙(图二)。前一次修复造成的损失也已无法挽回。今次修复,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悉心修复,尽量恢复古画原貌。
  
  一、修复前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修复前的记录拍照、制浆、选补纸。《松竹双鹿图》原本画芯用纸为明末清初一种较好的八尺净皮宣纸,纸质特点是纤维长,很有柔性,经纬纹路较细,并有一定厚度。此次修复选用安徽泾县出品的净皮生宣为补纸。又由于该画历经三百多年,其间已经过数次装裱,故画芯表面纹路较为光滑。所以配补纸时为求同样效果,需在已选补纸反面刷一层自制豆浆水,因生豆浆中的植物纤维可以填平部分纸纹,使纸面平整光滑,同时也使生宣纸变为半熟,不宜渗透。待补纸晾干后,再根据画芯底色,调好稍淡一层颜料,加入骨胶水,在配纸反面均匀刷一层,晾干后成日后所用托纸。
  
  二、清洗画芯
  
  先拆除原画天杆和地杆,再裁去原装饰材料。后将画芯正面平置于裱台上,用镊子等专业工具除去画芯表面附着的污物。然后用开水数次淋洗画芯(图三),清洗过程中从画面所流出的液体颜色较黄、气味较臭。再用冷水过滤。经过多次清洗,当过滤水颜色变浅后,清洗工作完毕。清洗后,画芯中杂质被过滤了,《松竹双鹿图》中所用的黑墨、赭石等颜色更为清晰分明。随即用毛巾吸干画面上的水渍,小心卷画,并用湿巾包好。
  
  三、揭旧托纸
  
  周嘉胄在《装璜志》中有“书画性命全关于揭”之描述,可见揭画这步至关重要。《松竹双鹿图》原先装裱所用托纸为毛边纸,且又修补不当,加大了揭纸的难度。揭纸时,先在裱台上平铺一层稀绢,将画芯正面朝下置于稀绢上,再于画芯背面覆盖湿巾和塑料膜,用以保持湿度,使画芯和原托纸之间浆料膨胀分离,便于揭纸。揭取托纸很关键,要求细致谨慎,《松竹双鹿图》耗时三天,顺利揭弃画作旧裱件。(图四)
  
  四、修补破洞及托画
  
  由于《松竹双鹿图》原先装裱有少部分可用,所以在这一修复阶段,采用了两种处理方式。其一,针对不可用部分,直接处理洞口,用手部中指和小工具刀将洞口磨刮为斜坡状,然后用小羊毫笔沾上薄浆水涂于洞的四周,把先前准备好的补纸对准纸纹放于残缺处贴平,再将补纸的边口刮薄并除去多余的补纸。其二,针对可用部分,采取托纸后再印洞的方式。托纸时将已配备染好的托纸洒上清水,使之均匀受潮,再用排笔蘸上浆糊均匀刷在《松竹双鹿图》画芯背面,接着用棕刷将托纸刷在画芯背面。裱托纸时要求上平,绝不能有皱折。待托好后,衬一张宣纸再用棕刷用力刷排,使画芯和托纸紧密粘连。印洞时先将托纸和画芯潮湿,使需处理处轮廓清晰可辨,再粘上补纸,做好所有补纸的边口,即用中指磨去多余部分。这样就能达到与其他部分厚薄一致,利于下一步全色接笔。待画作干后,于画四面非边涂上浆糊,反面均匀洒上清水,上木板墙贴平。上板后还应注意洒水,让洞口和贴浆处先干,否则,如若中间先干会产生拉力,扯破洞口。(图五)
  
  五、全色和接笔
  
  从板墙上取下《松竹双鹿图》,先取一小洞作全色试验,发现有墨色泅开的现象,遂用胶矾水(骨胶加明矾)涂在需要全色部分背面,待干后,开始全色和接笔。《松竹双鹿图》中破洞多分布在松树树冠和树枝部分,颜料涉及黑墨、赭石、花青,此次修复中选用纯矿物颜料。全色时先由浅慢慢至深,反复全色,做到调配的墨色比度与原作上的墨色比度统一谐调,同时注意控制笔锋色水走势,以防修补洞口产生黑口。接笔时精耕细作,需观察理解原作的画意,例如画作中松针处看似繁密却又细致清晰,树杆处墨色浓淡不一、层次分明,这些地方的接笔都尽量按照原作的笔法进行。接笔后还进行闷色做旧,使颜色调和,新旧墨色衔接后不易看出痕迹。《松竹双鹿图》的全色接笔共费时七日。(图六)
  
  六、镶料
  
  这次选用的镶料是耿绢,《松竹双鹿图》的画芯颜色已泛黄,所以将镶料先托纸一层,再染成淡米黄色,力求与画芯相辅相成。镶边时先镶左右,再镶上下,左右两条边的宽度是对等的,天头地头的长度比例以6:4为宜。依据《松竹双鹿图》画芯纵201厘米,横113厘米的尺寸,裁定左右两边镶料宽12厘米,天头长80厘米,地头长50厘米。待四边镶好后,对已镶好的左右两边进行卷边,为防止绢边毛茬脱丝。(图七)
  
  七、覆背
  
  《松竹双鹿图》的覆背纸选用三层单宣,先刷好三层覆背纸上墙晾干备用。覆纸时将已镶好料的画芯正面置于裱台上,在覆背纸的背面均匀刷上浆糊,再覆到画作背面,吸干水分,用棕刷刷匀,使覆背纸和托纸、画芯充分粘连。覆背纸贴毕后,在反面覆背纸四面拓上浆,并洒上清水,上墙贴平。(图八)
  
  八、修复收尾
  
  待半个月后,将画作取下,先在覆背纸上打上川蜡,用砑石反复砑画,磨画时注意动作连续均匀,砑画后纸面显得平整光亮。然后,剔去非边,装上天杆、地杆。因为《松竹双鹿图》幅面较大,这里选用了直径1寸半的地杆,为使画芯卷起时不出现断痕。最后完成串丝带、扎带、粘签条等项工序。(图九)
  历时三个月,《松竹双鹿图》修复完成,大功告成,经修复的《松竹双鹿图》(图十)画面光滑洁净,新旧宣纸接口处平整一致,融为一体;原先破损缺笔处,经全色接笔后,色彩和谐无突兀感,修旧如旧;镶口处匀细,展览悬挂后平整,收卷起来后亦无参差,再现了《松竹双鹿图》的昔日神韵。
其他文献
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但凡每一张绘画的出现,都可以有某种理论来支持,或者说归入某个理论体系中。在旁人看来,它给了作品以存在的根据,使作品具有逻辑的价值。关于这一点,理论家们可能会另有说法。但是理论给我们感受艺术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也为我们分析绘画作品带来不可回避的缺憾。  当我面对金农的《月华图》时,就深深地感到理论的无奈。一轮清月,光华四射,再观画上,除了简短的题款和印文外,绝无它物。对画凝神,可以
期刊
摘要:君士坦丁的锡尔塔博物馆收集了可追溯到努米底亚、罗马共和国、汪达尔和拜占庭时期的3.5万个硬币与小雕塑,这些硬币与雕塑均是以当时城市、王朝与帝国的名义冲压的。运用表面分析方法对这些硬币进行分析,既为其化学成分组成提供了信息,又为其修复与保护给予了建议。这项工作是对硬币(公元前2至3世纪的君士坦丁,印有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的肖像)表面微量化学研究的一个贡献。实验中使用了摄影与扫描电镜结合能谱(S
期刊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自1981年起,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足迹踏遍皖南山区的古宅村落,抢救性地征集收藏了一批古徽州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代表性木雕,题材涉及文学、戏曲、人物故事等。有人说“徽州木雕雕不离儒,儒不离雕,雕儒合一,可谓入木三分”,体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思想。近三十年来的不懈寻觅,今天部分藏品正在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中展出。    一、徽州木雕的人文背景    徽州木雕与徽商兴
期刊
我们通过查阅陶瓷历史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并先后到名窑窑址、博物馆参观见学,惊奇地发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极有可能是历史性的错误定性。定窑应定性为辽金时代名窑,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历史记载考证曲阳在辽国、金国的版图中  1. 契丹迭刺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了辽国,遂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当时东北三省、内蒙大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山东北部大都是辽国疆土。现今的北
期刊
中国陕西省省会西安,过去被称为长安,历史上共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在唐朝时期曾经最兴盛。由于受唐代末期战乱的影响,长安城的一部分古建筑被破坏。这之后直到明朝,长安城进行了从城墙开始的主要建筑物的大规模修整,形成了现在的西安城。  现在,西安市保存着不少明代的建筑。这些建筑经过岁月的侵蚀而劣化、破损,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修复。在修复这些古建筑时,我们有必要本着尽可能使用与当时
期刊
西藏铜币的式样和纹饰具有浓厚的西域特色,在中国钱币史上独树一帜,为研究西藏货币史、经济史、政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主要讨论西藏铜币上的主要纹饰,研究其形制演变、宗教象征等特点,为传统纹饰、宗教与民俗艺术和藏币鉴定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西藏地区货币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它开创了中国最早使用自制银币的历史,在清代后期亦发行了具有地域特点的铜币系列 西藏铜币。西藏铜币是我国最具特色的
期刊
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的清世宗雍正帝(图1),名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于1723年登基,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故世,享年五十八岁,葬于清西陵(今河北易县),陵墓名泰陵。  雍正皇帝是一位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是关于他的评价,在正史与野史里,往往呈现出非常极端的描述。正面的评论,说他勇于革新、勤于政事、
期刊
粤贤许之衡(守白)是近代关注康熙“中和堂”款瓷器第一人,其《饮流斋说瓷》在论及“中和堂款书‘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八字带干支者亦属瓷话一种故实”时云:  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康熙则有乾惕斋、中和堂,乾隆则有静镜、养和、敬慎诸堂,皆内府堂名也。  “故实”何来?《饮流漫稿·书成自题六十韵》有介绍:  结习痂成癖,婴鸣道不孤。近邻寂园叟,时过斗杯庐。日下多廛市,昌南富埴垆
期刊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人们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纪念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本人收藏的房地契中有一些县名是以先烈的名字命名的,是当时人们对他们的纪念。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四张,以表达一个收藏人对先烈们的怀念之情。    图1这张契约是左权县的。1942年9月1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左权同志,改辽县为左权县。1945年11月辽西县并入,1958年11月并入和顺县,1959年6月复置。左权(1905-1942年)
期刊
2009年6月某一天,本人在北京市宣武区手帕口桥西北角环境改造的施工工地,从一民工手中得到一堆以前未曾见过的瓷器残片(见图一、二)。据该民工讲,当时进行的施工项目是用推土机把原有的泥土路面推挖平整后铺设成砖石路面,推挖的深度大约在半米左右。残片就是在推挖出的渣土炉灰中捡到的。  这堆残片的大致特征如下:所有残片胎、釉和纹饰完全相同,胎体细腻,釉色白中泛青,见有桔皮纹,斗彩纹饰均为单面使用,或内壁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