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与江苏持续发展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fou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事关江苏未来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根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深入江苏发展的实践层面,探讨江苏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更好更快地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从而促进江苏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制约江苏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因素分析
  1.“结构优化”中有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78.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整体规划滞后”,成为反映最多的一个因素,且无论是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还是苏北地区,对“整体规划滞后”的选择人数都要高于其他选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对该项因素选择人数的权重分别为90.91%、87.50%、75%)。这表明,目前江苏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尤其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需要重点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性论证工作,促进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
  约73.08%的被调查者认为,服务行业中的“低水平恶性竞争”也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且恶性竞争现象在苏南地区(63.64%)、苏中地区(75%)和苏北地区(75%)都较普遍地存在。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结果不仅会导致严重的“价格战”,从而降低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也会严重影响服务的质量,致使相当多的企业为降低成本“以次充好”,从而影响行业形象,削弱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第三个重要的因素是“民间资本进入壁垒”。有59.62%的被调查者选择此项,表明了部分服务行业所存在的进入壁垒已经成为限制行业竞争、制约行业长远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必要指出的是,相当多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低水平恶性竞争”、“民间资本进入壁垒”作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反映了目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部分可以获得高利润的行业存在着进入壁垒,使得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受到限制,大量民间资本不得不“挤入”政府放开的有限的竞争性行业,使得这些行业难免出现恶性竞争现象。因此,取消“民间资本进入壁垒”对于改善部分服务行业中的“低水平恶性竞争”必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对“民间资本进入壁垒”因素的选择上存在着地区差异,苏南地区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人数权重高达82.82%,而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的选择人数权重分别为12.50%和58.33%,这或许是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反映。在苏南地区,民间资本相对充裕,因而“民间资本进入壁垒”对于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十分突出,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其他因素还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缺乏”(55.77%)、“行业缺乏管理导致秩序混乱”(53.85%)、“政府支持力度不足”(42.31%)、“融资困难”(32.69%)等。其中,苏南地区的被调查者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以及“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两个因素的反映较为突出(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权重均为54.55%);苏中地区被调查者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以及“融资困难”的反映突出(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权重均为50%);苏北地区被调查者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因素的反映非常突出(选择该项的人数权重达到66.67%),表明苏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背景下难以吸引到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2.“技术先进”中有关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分析
  (1)企业内部因素
  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组织形式,与传统产业体系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行业的性质、产品的生产形式和功能,而在于创新能力。
  有86.54%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缺少创新技术人才”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内部因素,这表明加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对于当前阶段推进江苏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相当的紧迫性。考虑地区特征变量后可以发现,缺少创新技术人才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在苏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选择该项因素的人数权重高达100%)。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物质资本要素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方式得以加强,而人力资本要素的流动性却主要受地区历史因素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这决定了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在人力资本引进方面存在着先天劣势。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人才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如何避免先天的不利条件,构筑苏北地区吸引人才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第二大重要内部因素是“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选择该项因素的人数权重达到67.31%(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对该因素的选择人数权重分别为81.82%、75%、50%)。
  此外,有一定数量的被调查者(12人)通过填写开放式选项反映,中国的企业之所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主要原因可能并不在于企业本身,而在于政府拥有过多的生产要素配置权,由此导致企业无需通过创新便可以增强竞争力(对企业而言,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本身就是最大的竞争力),这种观点值得我们关注。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生产要素投入,因此,对单个企业而言,只有加强创新,才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唯一途径。而在我国,由于要素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的良好关系获得廉价土地、资本、能源等要素,由此而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培育。
  “企业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也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因,对该因素的选择人数权重为51.92%。我们认为,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本身不重视创新,即前文所分析的“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二是企业治理结构欠合理,有关激励机制设计不能充分体现创新者的贡献,苏北地区对于“企业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因素的突出反映(选择该项的人数权重高达66.67%)也许就体现了这方面的问题。   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其他内部因素还包括:“自主创新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速度较慢”(42.31%)、“企业缺乏合适的创新组织结构”(42.31%)等。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调研问卷中,最初设计了制约企业自主创新因素的一个选择项——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但大多数被调查者却没有选择此项(选择人数权重仅为25%),仅有苏北地区被调查者对此选项的选择人数权重稍稍偏高(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人数权重分别为18.18%、12.5%、33.3%)。这可能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①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关系基本理顺,产权结构已不再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②创新与产权的关系本身就不大,国有企业也可以有效开展自主创新。
  (2)企业外部因素
  在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诸多外部因素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创新成果容易被模仿”是最受到被调查者重视的一项因素(有72.7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且苏南地区被调查者对此项的反映尤为突出(苏南地区选择此项的被调查者人数权重为75%),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足已开始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知识财富受到保护,是江苏(尤其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今后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需要首先加以关注并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
  除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外,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主要包括:①建立健全风险投融资体系,构建企业创新融资平台。61.54%的被调查者认为,“从市场上获得风险融资难”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因素,这一点在苏北地区被调查者中的反映尤为明显(苏北地区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人数权重为66.7%)。②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有59.62%的被调查者选择“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足”作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江苏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扶持力度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③构建企业自主创新中介服务平台,如信息服务平台、政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等。
  3.“清洁安全”中有关制约节能减排的因素分析
  绝大多数(78.85%)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的一项重要因素(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选择此项的人数权重分别为72.73%、75.00%、83.33%)。这表明在当前阶段,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对于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但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主体,其本身并没有动力将控制污染之类具有负外部性的物品纳入目标函数,因此,当出现能耗高、污染多的现象时,我们更应该对相关的制度及执行情况加以审视。一项好的制度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及约束,引导微观行为主体进行决策时充分考虑对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产生的影响。
  有71.16%的被调查者认为,“节能减排成本过高”,导致企业不敢“减”或无力“减”,这也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的重要因素(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选择此项的人数权重分别为63.64%、75.00%、83.33%)。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一种“低成本”的宏观环境特征,如:污染无需计入企业成本;企业可以获得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要素(政府以低价格的资源要素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等。长期的“低成本”宏观环境导致企业过度依赖于“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推进节能减排无疑类似于切断了企业成长所一直依赖的“低成本”乳汁,会使企业形成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当经济中一系列隐性成本开始“显性化”时,为使企业做好过渡期的适应工作,政府有必要在严厉执行节能减排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走好过渡期。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政府对节能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选择此项的人数权重为59.62%)。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应着重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节能减排力度、创新财政支持节能减排方式等问题。
  此外,为降低企业节能减排成本、缓解企业节能减排压力,还应大力发展及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有61.54%的被调查者反映,“节能减排技术落后”是制约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
  有部分被调查者(8人)通过填写开放式选项,认为“政策法规的执行不力是制约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因素”,这给我们一个提醒,节能减排工作之所以受到制约,问题的实质可能并不完全在于法律法规本身不够完善。事实上,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目前有关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一系列制度机制保障。因此,当前阶段更应重视的是如何加强对已制定政策及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它们真正发挥功效。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促进江苏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总体来看,当前阶段江苏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有利机遇期。在政府的重视下,制约江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外部环境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1.着力加强政府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规约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产业规划整体性、长期性、科学性的论证,提升产业规划的战略高度。在加快构建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过程中,首要的环节是要加强和完善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做好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论证工作,制定出符合地区比较优势、具有一定战略高度和超前意识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另一方面也要完善有关产业规划和政策执行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地区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及稳定性。
  其次,必须加强政府治理,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营造一个公平、法制的市场环境。在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诸多工作环节中,有部分环节本身需要依靠政府力量的介入,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可能效果有限。如前面分析的“减排”工作,由于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负外部性的特征,政府干预是将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再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方面,“知识”和“品牌”也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若缺少了政府对“知识”和“品牌”的保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免导致产品供给超过社会最优水平,并降低所有者的福利,因此在这两个方面也需要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通过保护“知识”、保护“品牌”,为自主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提供有效的激励。   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调查表明,为促进“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产业体系,需要有一个高效服务型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产品认证、宣传推广、风险融资、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目前江苏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所需的要求,政府治理水平还需大大提高。
  2.充分发挥市场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作用
  政府产业政策对于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能够发挥较好的引导作用,然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市场竞争是企业推进自主创新、获取竞争力的动力源。政府虽然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适度引导企业行为,但促使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根本因素仍然是市场竞争。总体而言,只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才能够实现要素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配置,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微观行为主体的动力与活力。也只有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才能够有效实现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结构优化等一系列目标,加快推进江苏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励企业创新,强化环保的主体意识
  企业是独立自主的市场行为主体,因而克服企业内部的制约因素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主要依靠企业的自觉,政府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经营难免失败。但是如前所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并不会产生克服内部因素的巨大压力和强劲动力,因此就需要从外部改善社会大环境,激励企业克服内部制约因素的积极性。就上述两方面主要的制约因素而言,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和环保氛围,激励企业创新和环保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行动。
  首先需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营造社会创新氛围,培育创新人才,引导企业不断追求创新。企业创新需要社会氛围,建设创新型社会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说江苏建设创新型经济主要强调科技与经济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建设创新型社会则主要侧重于发展创新文化,有赖于“三创三先”精神的大力弘扬,强调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精神,强调每个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大量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凝聚创新能量,迸发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只有在创新型社会的环境下,企业才会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才会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即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社会的耦合,才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这也是现代发展模式的核心所在。
  其次需要放眼长远利益,营造社会环保氛围,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为节能减排作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企业仅仅考虑自身利益,而不会考虑社会利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除了上述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促使企业节能减排以外,还要营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政府在发展经济中首先应改变“GDP至上”的观念,克服短期行为,以长远利益为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也只有政府真正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以考虑,才能在全社会营造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江苏持续发展》课题研究成果〕
  (田伟: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讲师,博士;蒋海益:江苏省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浩 宇
其他文献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江苏省如何更好推进城乡保障制度接轨,仍然是问题之一。结合现状,我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城乡保险接轨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统一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在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统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实行基金省级预算管理,逐步扩大省级统筹基金调剂规模。
期刊
传媒产业,既包括传统的报刊和广播电视产业,也包括网络等新兴媒体产业。传媒产业竞争力高低,是检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文化强省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江苏是全国传媒产业大省,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1008万数字电视用户总量居全国第一;《扬子晚报》发行量全国排名第四,列中国晚报都市报第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收视率曾跃居娱乐类节目全国第一,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凤凰传媒成功上市,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发行集
期刊
100多年前马克思曾论断的“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正在被中国城乡己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历史演变印证着。中国的城镇化,要让深受乡村恩泽的城市切实反哺农村,让世代躬耕垄亩的亿万农民真正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其本质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笔者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鉴于此,对城镇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  一、为什么要推进“新型城镇化”  李克强总理在
期刊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它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并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前,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日益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对党的群众工作产生着全方位、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等新媒体既是先进的技术载体,也是活跃的思想阵地,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反映的则是现实社会,给党联系服务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新
期刊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业内称之为科技金融。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安排,是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信贷、保险、信托、租赁、担保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工具促进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科技金融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与金融的整合能力,以资本杠杆撬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扩大创新型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对于加快江苏创新型
期刊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据统计,“十一五”末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达2.42亿。加强和改进这一领域党的建设,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基础,是加强社会管理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目前,南通的农民工中有流出党员16283名,流入党员20666名。通过对南通农民工党建工作的经验总结、理性思考,积极探
期刊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提高新型城镇综合承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需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  建立城镇发展科学规划体系。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的高起点、前瞻性。一要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党在基层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对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党组织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职责各异,客观上要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始终与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发展特质相适应,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特
期刊
统筹城乡发展,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性要求。江苏应利用自身优势,将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重点放在以下八方面。  一、重视科学规划,实现城乡空间有序融合  确立全新的规划理念。重视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确立开放式、全覆盖、片区发展和多规叠合的规划理念。摈弃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分法,实现城乡一体的规划全覆盖。打破诸多规划自成一体、相互分割的格局,整体协调规划关系,实现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