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警制度缘何“休眠”16年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否像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一样,在传染病突发事件刚发生但尚未造成大的危害时,由政府及时向公众发出预警,提醒人们早作准备?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被明文写进了法律;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这一制度“休眠”了16年。
  “跟迷宫似的”
  对于此次新冠疫情,有人问道:能否像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一样,在传染病突发事件刚刚发生但尚未造成大的危害时,由政府及时向公众发出预警,提醒人们早作准备,以降低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被明文写进了法律;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法律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仅停留在纸面上。
  2004年,非典疫情发生一年后,已实施15年的传染病防治法迎来第一次修订,新增了“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条款。
  原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汪建荣,随后在2004年第十二期《上海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中国以前没有传染病预警制度,预警制度是在国务院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确定的。条例于2003年5月通过。
  制度是有了,但在传染病防治法的条文中,关于预警的专门条款只有1条,就是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的第十九条。至于什么是预警及预警制度,何种情况下启动预警,预警要达到何种目的,如果不启动预警将承担何种责任,均无相关规定。
  鉴于此,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袁秀挺建议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时增加“疫情预警”一章,与“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相并列。
  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后,建立预警制度还被写入了另一部法律——2007年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突发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预警制度虽已被写进两部法律,但袁秀挺在网上搜索发现,法律实施十几年来,找不到一个公开的传染病预警案例。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晨光认为,包括预警制度在内,目前我国关于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既不够严谨,也不够统一。“跟迷宫似的,一会儿是传染病防治法、一会儿是突发事件应对法,我们学者经过比较才搞明白怎么回事,行政领导根本搞不懂。”王晨光说,“立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考虑操作,没有操作性,立法就是想当然。”
  谁来发布?不同法律“打架”关于“传染病预警”,袁秀挺认为,法律规定还有诸多不明确的地方,甚至连发布预警的主体是谁,两部法律的规定都不同。
  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疫情发生时,承担预警职责的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但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预警主体,却是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袁秀挺的看法是,两部法律关于有权预警主体的不同规定,难免造成职责不清或相互推诿,以致延误时机,失去预警的意义。
  王晨光认为,预警的特点之一是及时,疫情发生后,通常是地方政府最先掌握信息,若由国家卫健委或省级政府负责发布预警,很可能耽误时机,所以他建议将预警权下放到县级政府。有人担心这会造成滥用预警权,他认为不必过虑,因为预警期通常很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周,如果发现情况有变,可调整预警级别乃至取消预警。
  除了发布主体不明确,袁秀挺还发现,法律也未指明传染病的预警对象。
  按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有学者将条文中的“预警”理解为“内部预警”,与通常理解的“预警”有区别。针对实践中很多人把预警理解为通过特定渠道的信息上报,袁秀挺认为这是对法律的错误理解,因为从句式上看,“发出预警”和“(根据情况)予以公布”都只有一个主语,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事实上这两者通常并非最先接触疫情的主体,本身已是高级别的行政机构,他们上报给谁?
  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信息公开条例、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袁秀挺得出结论,预警的对象应当是社会公众而非上级部门。
  王晨光亦认为,预警理应是面向社会公众的。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关于预警最为细致的规定,明确预警信息的发布“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
  政府不能“定调子”
  预警机制的失灵,给应对此次新冠疫情造成了被动。据袁秀挺观察,武汉错失了多次预警机会。
  最早的一次是在2019年12月27日,这一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张继先发现3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并通过医院向江汉区疾控中心报告。3个病人是一家人,在流行病学上属于“家庭聚集型”病例。有流行病学专家认为,仅凭这一个案例,就理应高度怀疑不明肺炎存在“人传人”的可能。袁秀挺觉得此时政府就应该启动预警机制。
  疫情发生后,武汉市市长周先旺曾在央视承认“疫情披露不及时”,当地政府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为此饱受舆论诟病。复盘应对过程,袁秀挺说,假如当时先行启动预警机制,有关方面应不至于如此被动。
  “我们总担心会引起恐慌,但我始終认为,我们低估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说,“从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看出,信息的透明化程度、对称性已大大改善,社会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一直到2020年1月20日,以钟南山为组长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答记者会上,才正式确认新冠病毒“人传人”的事实,抗疫行动至此才正式启动。这被王晨光理解为疫情应对中第一次实质意义上的“预警”。他说,预警的关键在于尊重科学,政府不能给专家“定调子”,专家也不能抛开科学听领导的。
  在王岳看来,预警制度能否真正落实,除了法律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外,从根本上考验的是行政决策者的勇气和担当。
  他将预警制度与卫星预测技术出现之前的台风预报类比:为了保证出海安全,政府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看天象,如果老渔民认为可能有台风,政府就安排他在大喇叭里喊一嗓子,提醒其他渔民不要出海。问题在于,有时候老渔民会喊错;有时政府为了让渔民多捕鱼,不喜欢老渔民老说有台风;甚至有时,老渔民为了迎合政府和其他渔民,明知有台风也不敢喊。如何保证预报准确?王岳的回答是,既要有独立的、有本事的、敢说真话的“老渔民”,又要有务实开明的政府。
  (《南方周末》2020.4.2 柴会群/文)
其他文献
登临组、采样组、流调组……自1月20日起,这些处于“临战”状态的工作小组,构筑起了一道阻止疫情跨国流动的防线。“你不知道身边的旅客是否为病患,也不知道中途会出现何种突发状况,一切都要靠现场快速反应。”  任职于温州海关旅检二科的蒋琦常把登临工作比作“孤岛”作业:“你不知道身边的旅客是否为病患,也不知道中途会出现何种突发状况,来不及等待后方支援,一切都要靠现场快速反应。”  “有未知的可怕,也有已知
期刊
为什么有些人吃什么都不胖,而有些人喝水都会长肉?为什么我们大多喜欢甜、咸和鲜味,讨厌酸味和苦味?其实,人类对美食的倾向性与身体里的基因以及后天的环境因素有关。那么,如何才能改变我们对某种食物的“偏见”呢?  为什么有些人对美食特别有鉴赏力,有些人又特别挑食?为什么有些人吃什么都不胖,而有些人喝水都会长肉?“吃货”的不同命运,说到底是跟身体里的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对此不必耿耿于怀,做个聪明的“吃货”
期刊
1964年父亲逝世,次年印巴边境冲突,英迪拉只身亲赴前线斡旋,赢得了印度国内广泛尊敬。1967年,英迪拉当选总理,其后成功研发了核武器,成为“印度铁娘子”。  日前,一项关于“谁最适合担任下一任日本首相”的最新民调显示,来自执政党自民党的小泉进次郎支持率超过党总裁、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小泉进次郎出身于政治世家,期待子承父业,他的父亲小泉纯一郎曾在2001至2006年担任日本首相。  子承父业挺正常 
期刊
如果导致人类文明灭亡的原因不是核污染或是化学物品泄露等会污染食物的事件,那么超市里生鲜区以外的东西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尤其是那些干燥的或是罐装的食品。如果末日刚来临不久,那么冷冻区的食品应该也还能吃。  如果人类文明真的毁灭了,对幸存者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哪些食物还可以吃,以及这些食物还能放多久?  食物的腐败  对大多数食物来说,腐败的原因都一样——微生物滋生。现实中,你可以用干燥(比如风干
期刊
在郝柏村看来,两岸统“独”不僅是政治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亦是力量强弱问题。武力战对台湾而言就是死路一条,“‘台独’是绝路,我们绝无必要冒险,不能以台湾2300万人的生命财产,作为少数人‘台独’国父梦的豪赌资本”。  据台湾媒体消息,台湾当局前行政机构负责人郝柏村于2020年3月30日下午离世。  郝柏村一生传奇,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两岸对峙和海峡融冰,当过炮兵、军官、蒋介石侍卫长、台军参谋长
期刊
特朗普“舌战四方”、特鲁多变奶爸、默克尔“买酒消愁”  隔离期间,特鲁多家里没有助手、保姆和清洁工,他只能一边处理公务,一边照看孩子们。准备玩具、备好日常饮食、打扫卫生……这些都是特鲁多一个人需要完成的。报道称,由于要帮孩子洗澡,特鲁多甚至还曾在开会前迟到了几分钟。  特朗普:天天发推特“舌战四方”   今年1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142条原创加转发的推文数创下其上任以来推特日更数量的最高纪
期刊
没有想到,他在半个月之内会同时感染上流感、急性肺炎和新冠肺炎病毒三种病毒,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用医生的话说,这种奇迹就像是“有人从雅典卫城上掉下来5次,又再一次站起来了”。  现年55岁的阿雷克西斯·阿雷克西欧是希腊一名颇受欢迎的电台主播。飞行员出身的他,体魄健壮。没有想到,他在半个月之内会同时感染上流感、急性肺炎和新冠肺炎病毒三种病毒,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用医生的话说,这种奇迹就像是“有人从雅典
期刊
35年杀93人,他手绘出受害者模样  警员表示,利特尔显示出超凡的记忆力,他在作案后基本上是在脑海中给受害者“拍摄”了一张“照片”。利特尔在狱中画了50多幅受害者的画像,大多数是黑人女性,并且他能够回忆起作案细节。  据美联社报道,现年80岁的美国男子塞缪尔·利特尔在狱中供认,他在35年间杀害93人,震惊美国社会。目前,已有50起杀人案被证实与利特尔有关。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称,利特尔是美国历
期刊
17年前,他给全力抗击“非典”的北京送过药;17年后,56岁的他又带着同事一起,把车开进了武汉。武汉离汉通道关闭前夜,他和同事从700公里之外的江苏泰州出发,千里奔驰,将急需的药品送往荆楚大地。  2020年4月8日,武汉终于盼来了“解封”的日子。而那些为这座城市的重启而奋斗的身影,从未远去。许多之前和武汉没有什么交集的人,在全民战“疫”的历史性时刻,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  17年前“非
期刊
“我们想要证明,广泛使用的大脑成像方法能够提供证据,用以反驳大脑中严格的二元性别观点。这些发现对促进社会的公平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让介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个体也能够被大家所接纳,而不是被歧视。”  在人类社会中,在婴儿的出生证明上,性别一栏只有两个选项: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然而,现实可能并非那么黑白分明。  大脑的性别变异至少有9个维度  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