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积极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给了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中学化学 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但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现举一例如下: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 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课题内容量大,知识点多,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可以安排3课时教学:第一课时 溶质质量分析的概念及简单计算;第二课时 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析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三课时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时,先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然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
将2g食盐放入烧杯中,在加入18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融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仓20ml水搅拌。(水的密度1g/cm3)。
1.1 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1.2 分析1中各量的变化。
这道练习题中的1是对上节课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复习巩固,第2题通过比较得出"溶质质量没有变化"的结论,这一结论正是本节课"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的关键,学生容易理解,使接下来师生共同探讨例题2比较容易, 这样使学生很好掌握这一课时的知识点,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 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
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做到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选择)制取氢气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A、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B、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C、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D、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A时,就会看到稀硫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B时,稀硫酸和锌粒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C和装置D时,稀硫酸和锌粒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C和装置D进行比较,由于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D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硫酸不足,金属锌粒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金属锌粒)。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将试管中的锌粒充分反应,重新产生出氢气?"以及"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硫酸?"这样两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硫酸,但会使产生的氢气中混有空气而不纯。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再对上述两种装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和综合,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以及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设计动画描述辅助教学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
3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 实施实验探究 :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探究性。它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的载体.在探究式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主动设计有明确探究目的的实验活动,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 "探究"中创新,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将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J〕.2006(02)13.
〔2〕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J〕.2003.10.
〔3〕刘运才.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化学参考,2006.9.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中学化学 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但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现举一例如下: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一 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课题内容量大,知识点多,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可以安排3课时教学:第一课时 溶质质量分析的概念及简单计算;第二课时 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析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三课时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与联系。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时,先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然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
将2g食盐放入烧杯中,在加入18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融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仓20ml水搅拌。(水的密度1g/cm3)。
1.1 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1.2 分析1中各量的变化。
这道练习题中的1是对上节课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复习巩固,第2题通过比较得出"溶质质量没有变化"的结论,这一结论正是本节课"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的关键,学生容易理解,使接下来师生共同探讨例题2比较容易, 这样使学生很好掌握这一课时的知识点,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2 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
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做到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学生还未进人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如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是如何确定(选择)制取氢气的装置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了下列四组动画装置供学生选择:A、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B、仅用试管而无导管的装置。C、用试管又有导管但还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D、用试管又有导管但没有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当学生选择了装置A时,就会看到稀硫酸从试管口流出而无法发生反应。当选择装置B时,稀硫酸和锌粒相互反应,但产生的气体从试管口直接溢出而不能收集。当选择装置C和装置D时,稀硫酸和锌粒均能相互反应,产生的气体都能从导管口排出。此时学生必定会对装置C和装置D进行比较,由于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是不需要加热的,从而得出装置D是正确的答案。随着反应的进行,电脑画面上出现"稀硫酸不足,金属锌粒有剩余"的字样而使得反应停止(动画显示为无气泡产生,但试管内仍有金属锌粒)。此时画面又给出"如何将试管中的锌粒充分反应,重新产生出氢气?"以及"如何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向试管内添加稀硫酸?"这样两个问题。此时有三个答案供学生选择:A、打开橡皮塞添加稀硫酸,但会使产生的氢气中混有空气而不纯。B、重新换一个新装置。C、在装置上另配一个长颈漏斗。学生再对上述两种装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和综合,学生对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是否应该插入液面以下以及插入液面以下这一操作的原因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设计动画描述辅助教学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
3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 实施实验探究 :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探究性。它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的载体.在探究式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主动设计有明确探究目的的实验活动,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 "探究"中创新,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将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J〕.2006(02)13.
〔2〕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J〕.2003.10.
〔3〕刘运才.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化学参考,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