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社会生活,激活历史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才能还原社会生活,激活历史课堂,本文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了探讨: 古今融合,以今知古,实现历史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提升学生感知社会的能力; 创设情境,实现历史教学形式上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关键词: 历史课堂社会生活还原
  
  历史来源于生活,《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也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往往从应试角度出发,给学生灌输的是一些条条框框的知识点,把“活”的历史教“死”了。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历史教学还其本来的“生活态”,让社会生活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还原社会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其重新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激活历史课堂。
  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堂还原社会生活呢?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强调,“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的根基在于社会生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成为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的‘象牙塔’”。很明显,他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历史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拓展。我认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让社会生活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还原社会生活,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古今融合,以今知古,实现历史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提升学生感知社会的能力。
  
  书本历史知识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我们要特别关注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贯通,以史为鉴,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感受到历史不断向他们传送来的“生命的气息”。如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掌握:抗日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单单这些无法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因而我们从身边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我校旁边有个三江口村,每年七月十五都有一个隆重热闹的水灯节,人们在这一天点亮水灯,许下心愿,寄托对先祖的缅怀思念,以及祈求现实的安康太平。水灯节源起于1940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三江口,丧心病狂的日军在三江口扫荡三天,血腥地屠杀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江口惨案”。在当年农历七月十五那天夜里,村民放出满江水灯,以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军民,并激励人们“勿忘国耻”。这样就把书本知识真实地还原成社会生活,一下子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认真学习,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再如我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中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没有直接上新课,而是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那次金融危机切入,让学生自由谈谈金融危机的具体表现: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父母收入减少,本来想买的东西少买或不买了,购买力下降,经济萧条。由于这些是学生自己有切身体会的,因此学生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现象会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头脑中还原出当时的社会景象,也会明白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过剩”,不是指生产出来的商品真的吃不完、用不尽而是消费者没有那么高的购买能力,使得这些商品销售不出去而显得“相对过剩”。在讲到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时,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接着向学生指出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社会和发展已面临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纷纷列举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发放消费券,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家电下乡,降低银行贷款利息,放开信贷额度。然后教师总结:这就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加投资,改善民生,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复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使中国尽快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走出来。那么,作为学生,你在金融危机中又该如何做呢?从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对自身责任的思考。这样历史课堂就不再是简单讲解历史知识的地方,而是展现社会生活、还原社会生活的舞台。
  
  二、创设情境,实现历史教学形式上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课堂活动的主角应当是学生。课堂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也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如历史情景再现、歌曲、故事、广告、漫画、游戏、竞争等,促使学生这个课堂的主角真正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如在教授工业文明这一框内容时,以前我们都按大纲要求向学生讲述什么叫工业革命,并把工业革命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列出这两个阶段中的具体发明。学生感觉这种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毫无兴趣而言。在新课程中,我率先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导入,讲出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我让学生演绎古代杨贵妃的生活:穿着拖地长裙的杨贵妃在昏暗的油灯下悠闲地剥着一颗颗鲜红的荔枝,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而外面一些官差骑着马驮着荔枝飞奔在官道上,其中一些还因此中暑累死在途中。然后再让另一组学生演绎现代假日生活:十一长假从店口到广州旅行,你将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花费多少时间。你途中吃什么,怎样向在家里的父母联系,用什么方式记录旅途中的见闻。从而让学生从生活事例的比较中真实地感受到工业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然后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生活上,而且表现在精神生活上。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精神生活中的变化,如称呼的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人们衣着的变化体现思想由封建到开放的历程。学生用小品、歌曲、故事、广告、漫画、游戏等方式把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表现出来。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了解,写一篇调查报告,如“从交通工具看社会进步、从娱乐设施看社会进步”等,自然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教师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融入历史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能力。
  除以上两方面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走进社区,与老百姓交谈,了解老百姓的生活,把历史课堂放在现实生活中。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课堂定位为人的活动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的成长,使学生的生命潜能从沉睡中被唤醒,真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是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也就是要努力还原社会生活,从而激活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国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张京.初中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杨长岳.诸暨抗日战争史.新华出版社,2005.7.
其他文献
周记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交流方式,是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利用周记交流互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通过“思想动员,培养交流好习惯:规范书写,提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思考、参与合作、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一直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不停思考、探索的课题。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面对新课改,广大教师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但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讲热闹场面,没有实质的内容,是当今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新课改的实质,就是提高课堂教
摘要: 对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带有很多孩童特点,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精神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
江泽民同志指出:“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报刊、广播、电视“都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成了摆在我们历史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1.驾驶史料,叙述表达历史事实的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准确地将遥远的历史事实和场景进行“复原”。教师若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就能使学生
术后疼痛是由手术创伤、精神情绪改变等引起的一种综合反应,对患者康复有很大影响.有资料显示,超过40%的患者术后疼痛达到中度以上,接近80%的患者对术后镇痛感到不满意.本文旨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好学”历史、“乐学”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具体生动的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其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生活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那么何为教学艺术呢?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成功的一堂历史课,我认为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展示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反映,是历史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我通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