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102–01
一、中学生歧视心理的成因
中学生歧视心理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条件的悬殊。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悬殊,致使一部分优裕家庭的孩子喜欢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合群,对那些家庭一般或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同学不屑一顾,以钱压人、以势欺人,有的甚至出钱雇人去欺侮贫困的同学,以显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富家子弟,迫使那些家庭境况不好的同学敢怒不敢言,只能积怨在胸,难以排解。
2、文化背景的差异。城乡差距、名校与普通校的落差,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差异。某些长期处于文化繁荣背景下的中学生,对那些长期处于文化荒凉背景下的中学生心存歧视,总认为这些同学老土、不合时代,是应该遭唾弃的边缘人。文化上的优越使得部分中学生比较张狂,对那些文化上处于弱势的同学常常是出言不逊,甚至找茬、耍心眼去寻找别人的难堪,处处去凸显自己的霸气。致使那些出身于落后地区、来自落后学校的中学生心生惧畏、只有退缩到自己的那一片灰色的天空下。
3、个体素质的高低。在班级集体中,中学生的个体素质有高有低、参差不齐。有的中学生因在某些方面有超长的表现,对那些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同学往往是看不顺眼,总认为和这样的同学相处,要被拉后腿,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不把自己的特长优势资源与他人分享,时而不时地露出鄙夷的神色,甚至恶声恶气地加以奚落。那些表现一般或较差的中学生,形成素质相对滞后的中学生心理受到压抑,谁让自己技不如人呢?只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4、集体环境的优劣。良好的集体环境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但在某些班集体中,有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对优等生或关系户的特殊照顾,对这部分学生关爱有加,而对那部分后进生漠不关心,有时甚至在公开场合辱骂,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言行无形中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二、中学生歧视心理的调适对策
每一个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歧视心理的危害性,一旦这种心理恶性膨胀,在某些诱导因素作用下,极易出现伤害事件甚至酿成人间惨剧。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还处于发育阶段,并未定型,可塑性较大,因此只要采用适当的举措,完全可以调适,一般来讲,可采用以下几种调适方法:
1、加强正面引导。正面教育是消除中学生歧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对中学生歧视现象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我搜集学生中反馈出的信息,排列出学生中的歧视现象,利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2、通过活动感化。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既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教师要多开展矫正中学生歧视心理的活动,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我还在活动中可有意地让被歧视的学生去展示他们的亮点,让他们抒发渴望理解、渴望尊重的心声,并让他们与有歧视心理倾向的同学同台合作,我带头为他们呐喊助威,并妙语点评他们精彩的活动表现。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写出活动的感受,然后有选择地再在班上交流。
3、教师以身垂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中学生影响很大,教师要时刻注意到每天都有几十双眼睛在审视你,并试图去效仿你。因而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而言,在与学生零距离的相处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优等生固然要器重,但不偏爱,后进生当然不能鄙视,不能缺爱。以正当的言行在班集体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自然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间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歧视现象也就无发酵的成分了。
4、注重个别交流。个别中学生可能因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歧视心理会变得相当顽固,此时教师要做好过细的个别疏导交流工作,多找这样的学生倾心交流,摸准造成这种心理的真正动因,寻找切合的方法和学生同去翻过心理屏障。“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有了教师过细的工作,有歧视心理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受到拨动,渐渐形成一种愧疚自新的心理。
中学生中的歧视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必谈“歧”色变,把它看作洪水猛兽。中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情感丰富多变,可塑性大,只要我们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注重德育的力量,关注中学生中的异常行为,多走进中学生的心理世界,采取多种方法加以正确引导,相信“精诚所至”,就会“金石为开”,其乐融融、相敬如宾的学习集体一定会形成。
一、中学生歧视心理的成因
中学生歧视心理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条件的悬殊。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悬殊,致使一部分优裕家庭的孩子喜欢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合群,对那些家庭一般或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同学不屑一顾,以钱压人、以势欺人,有的甚至出钱雇人去欺侮贫困的同学,以显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富家子弟,迫使那些家庭境况不好的同学敢怒不敢言,只能积怨在胸,难以排解。
2、文化背景的差异。城乡差距、名校与普通校的落差,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差异。某些长期处于文化繁荣背景下的中学生,对那些长期处于文化荒凉背景下的中学生心存歧视,总认为这些同学老土、不合时代,是应该遭唾弃的边缘人。文化上的优越使得部分中学生比较张狂,对那些文化上处于弱势的同学常常是出言不逊,甚至找茬、耍心眼去寻找别人的难堪,处处去凸显自己的霸气。致使那些出身于落后地区、来自落后学校的中学生心生惧畏、只有退缩到自己的那一片灰色的天空下。
3、个体素质的高低。在班级集体中,中学生的个体素质有高有低、参差不齐。有的中学生因在某些方面有超长的表现,对那些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同学往往是看不顺眼,总认为和这样的同学相处,要被拉后腿,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不把自己的特长优势资源与他人分享,时而不时地露出鄙夷的神色,甚至恶声恶气地加以奚落。那些表现一般或较差的中学生,形成素质相对滞后的中学生心理受到压抑,谁让自己技不如人呢?只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4、集体环境的优劣。良好的集体环境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但在某些班集体中,有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对优等生或关系户的特殊照顾,对这部分学生关爱有加,而对那部分后进生漠不关心,有时甚至在公开场合辱骂,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言行无形中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二、中学生歧视心理的调适对策
每一个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歧视心理的危害性,一旦这种心理恶性膨胀,在某些诱导因素作用下,极易出现伤害事件甚至酿成人间惨剧。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还处于发育阶段,并未定型,可塑性较大,因此只要采用适当的举措,完全可以调适,一般来讲,可采用以下几种调适方法:
1、加强正面引导。正面教育是消除中学生歧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对中学生歧视现象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我搜集学生中反馈出的信息,排列出学生中的歧视现象,利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2、通过活动感化。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既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教师要多开展矫正中学生歧视心理的活动,发挥活动的育人功能。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我还在活动中可有意地让被歧视的学生去展示他们的亮点,让他们抒发渴望理解、渴望尊重的心声,并让他们与有歧视心理倾向的同学同台合作,我带头为他们呐喊助威,并妙语点评他们精彩的活动表现。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写出活动的感受,然后有选择地再在班上交流。
3、教师以身垂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中学生影响很大,教师要时刻注意到每天都有几十双眼睛在审视你,并试图去效仿你。因而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而言,在与学生零距离的相处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优等生固然要器重,但不偏爱,后进生当然不能鄙视,不能缺爱。以正当的言行在班集体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良好的人格魅力,自然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间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歧视现象也就无发酵的成分了。
4、注重个别交流。个别中学生可能因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歧视心理会变得相当顽固,此时教师要做好过细的个别疏导交流工作,多找这样的学生倾心交流,摸准造成这种心理的真正动因,寻找切合的方法和学生同去翻过心理屏障。“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有了教师过细的工作,有歧视心理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受到拨动,渐渐形成一种愧疚自新的心理。
中学生中的歧视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但也不必谈“歧”色变,把它看作洪水猛兽。中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情感丰富多变,可塑性大,只要我们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注重德育的力量,关注中学生中的异常行为,多走进中学生的心理世界,采取多种方法加以正确引导,相信“精诚所至”,就会“金石为开”,其乐融融、相敬如宾的学习集体一定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