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点为宗旨。从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出发,论述了如何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从而为怎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当今社会,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加强创新教育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者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积极的挑战。这种创新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当前的高校中,虽然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教学成果取得的同时,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新的教育和创新模式之下,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不够,对于很多学生只会机械照搬教科书的内容和教师传授的知识方面,教育方面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造成了很多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的大门之后,动手动脑能力不强,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求职的被动,根本不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进行改善。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积极加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主要关系到如下几个方面:比如说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的掌握比较熟练,对于基本技能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在各单位对于计算机教学及科学研究方面,也要有能力可以进行专门的应用研究。在业务培养的方面需要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所要求达到的要求,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熟知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及教师教授的内容达到理解及掌握的目的; (2)具备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3)对于开发研究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4)熟知计算机领域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最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相关动态,并且熟知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三、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二)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三)培养出一支过硬的创新教师队伍
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出一支过硬的队(下转第291页)(上接第259页)伍,并且倡导他们采用创新思维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教学环境中,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影响,建立严密的考核促进机制,各种考核体系的制订一定要严格进行,各种政策要配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也要符合实际的情况,对于教师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必过多强调。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其创新能力的生发源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要加强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点是基础,也是必备的要素。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和观点时,要引导他们有所突破,摆脱思维的定式,让创新的意识转化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样才能让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教师还要促进学生对于多元化知识的吸收,这一点非常重要。再好的创新观念,也是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多元性,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时候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进行,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具备创新的动力。
(四)对于教学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五)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1]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2]王水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3]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当今社会,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加强创新教育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者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积极的挑战。这种创新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当前的高校中,虽然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教学成果取得的同时,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新的教育和创新模式之下,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不够,对于很多学生只会机械照搬教科书的内容和教师传授的知识方面,教育方面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造成了很多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的大门之后,动手动脑能力不强,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求职的被动,根本不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进行改善。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积极加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主要关系到如下几个方面:比如说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的掌握比较熟练,对于基本技能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在各单位对于计算机教学及科学研究方面,也要有能力可以进行专门的应用研究。在业务培养的方面需要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所要求达到的要求,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熟知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及教师教授的内容达到理解及掌握的目的; (2)具备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3)对于开发研究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4)熟知计算机领域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最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相关动态,并且熟知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三、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二)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三)培养出一支过硬的创新教师队伍
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出一支过硬的队(下转第291页)(上接第259页)伍,并且倡导他们采用创新思维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教学环境中,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影响,建立严密的考核促进机制,各种考核体系的制订一定要严格进行,各种政策要配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也要符合实际的情况,对于教师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必过多强调。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其创新能力的生发源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要加强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点是基础,也是必备的要素。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和观点时,要引导他们有所突破,摆脱思维的定式,让创新的意识转化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样才能让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教师还要促进学生对于多元化知识的吸收,这一点非常重要。再好的创新观念,也是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多元性,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时候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进行,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具备创新的动力。
(四)对于教学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五)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1]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2]王水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3]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