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16日,由上海信托主办的“熠熠生辉——罗中立艺术作品特展”在位于上海市九江路111号的外滩111艺术空间开幕。开幕式上,上海国际信托总经理陈兵、上海泓盛拍卖副总经理孙佩韶、上海奥赛画廊董事长蔡彭城、艺术家罗中立先后致辞,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等嘉宾好友,媒体及上海各界人士百余人参加开幕式。
本次展览共展出罗中立的油画11幅、雕塑3件,绘画作品创作于2004年—2008年,雕塑作品创作于2009年—2015年,属于罗中立创作历程中第三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
展覽现场,有一面立墙专门梳理了“罗中立艺术语言演变轨迹”,清晰地呈现了罗中立40年艺术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例如,1980年,《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奠定了罗中立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1981年开启了以《吹渣渣》为代表的写实风格。1984年公费留学比利时。2000年之后,经过多年渐进式的演变,开始形成了自我特色的表现主义风格。对比强烈的色彩、夸张诙谐的造型、独具一格的笔触……这成为继《父亲》之后,罗中立身上又一典型的标签,而这也是他自己最为看重的。
纵观罗中立40年的创作历程,不管风格如何变化,罗中立一直将大巴山民作为创作的题材来源。他认为这些老实巴交、淳朴善良的农民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正如本次展览中的《欢乐的田野》《过河》《拥抱》《喝水》《晚归》等,这些大巴山民日常的生活场景,被罗中立描绘的浪漫而具有魔幻色彩,细细品读,往往令人会心一笑,也为这些坚强、勇敢、充满生活热情的人物而感动,在将带我们走进神秘的大山深处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
罗中立的好友、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罗中立笔下的农民有着一份真生活:有沉重劳作的苦;有阖家围坐火塘的乐;有夫妻风雨同舟的爱;有母子舐犊殷深的情。当年梵高以他真切的悲悯,画出了矿工的苦难和命运,罗中立则以他的温和和俏皮,画活了大巴山的生趣,以他的真情承受着中国农民浓厚和泼辣的气息。”
与《父亲》《春蚕》等在中国画坛上脍炙人口的作品相比,罗中立第三个阶段创作的作品的风格可谓迥异。罗中立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但在追求个人风格语言贡献的道路上,他摒弃了令他立足画坛的写实风格,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探索,以进行内心精神的表达。在渐进式的探索历程中,他将人物和背景愈加简化、大胆夸张,以交织的线作为造型方法,色彩之间对比强烈,向民间甚至在原始艺术中寻找观念与符号,并通过似乎是刀劈斧砍痕迹般的笔触,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风格。
罗中立在《我的创作历程》中说:“一路走来,我的创作一直是想从中国传统、民间、原始的艺术里找到一些观念以及相关的符号,以构建一个完全区别于其他中外艺术家曾经使用过的图式,并建构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论。与此同时,我的艺术风格是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以及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之后,又回到中国背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来的,并且是区别中西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对这种风格的追求,其意旨仍在于,在文化现代性的框架下,建立一个区别于西方的,并具有本土文化价值的艺术史逻辑的语言体系。”
展览同时呈现的还有罗中立创作于2006年的3件雕塑作品,分别为《巴山农家》《过河》和《相拥》,这些雕塑与绘画作品形成了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补充,共同呈现出罗中立在新的艺术风格探索中取得的成果。静观这些雕塑,那些可爱的大巴山民似乎就出现在你眼前,他们的热情、睿智栩栩如生,他们生活于大山深处,似乎又是我们身边的一员。
本次展览虽然只有11幅油画和3件雕塑,但均是罗中立的代表性作品,而且现场呈现了简洁的“罗中立艺术语言演变轨迹”,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幅作品展签上都附有二维码,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聆听对作品的详细解读,为了解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上海观众来说,是难得的近距离观看罗中立近期作品并了解风格演变的好机会。
上投大厦原为大陆大楼,由民国时期大陆银行出资兴建,落成于1933年,为装饰艺术派(Art Deco)风格,今天是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2015年内外重新装修,目前为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上海外滩111艺术空间就位于这座充满历史感建筑的一层,自2016年6月17日以来,先后举办了“匠心之美——欧洲大师经典版画原作展”和“艺冠中西——2016吴大羽、吴冠中艺术展”,令业界眼前一亮,颇受好评。
上海信托连续六年扶持世界著名艺术团体在沪演出,同时也曾推出过书画艺术品的信托产品,现在更在摸索和实践艺术慈善信托产品。但对于以全新面貌亮相的外滩111艺术空间,上海信托市场营销部负责人浦剑悦对记者说,外滩111艺术空间是一个艺术平台,重要的是将真正具有大家品质的艺术引进来,向业界、客户和民众呈现好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逐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艺术与金融的结合之路值得期待,但不可短视和功利化,向公众推出好的艺术是外滩111艺术空间的当前目标。
本次展览共展出罗中立的油画11幅、雕塑3件,绘画作品创作于2004年—2008年,雕塑作品创作于2009年—2015年,属于罗中立创作历程中第三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
展覽现场,有一面立墙专门梳理了“罗中立艺术语言演变轨迹”,清晰地呈现了罗中立40年艺术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例如,1980年,《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奠定了罗中立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1981年开启了以《吹渣渣》为代表的写实风格。1984年公费留学比利时。2000年之后,经过多年渐进式的演变,开始形成了自我特色的表现主义风格。对比强烈的色彩、夸张诙谐的造型、独具一格的笔触……这成为继《父亲》之后,罗中立身上又一典型的标签,而这也是他自己最为看重的。
纵观罗中立40年的创作历程,不管风格如何变化,罗中立一直将大巴山民作为创作的题材来源。他认为这些老实巴交、淳朴善良的农民才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正如本次展览中的《欢乐的田野》《过河》《拥抱》《喝水》《晚归》等,这些大巴山民日常的生活场景,被罗中立描绘的浪漫而具有魔幻色彩,细细品读,往往令人会心一笑,也为这些坚强、勇敢、充满生活热情的人物而感动,在将带我们走进神秘的大山深处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
罗中立的好友、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罗中立笔下的农民有着一份真生活:有沉重劳作的苦;有阖家围坐火塘的乐;有夫妻风雨同舟的爱;有母子舐犊殷深的情。当年梵高以他真切的悲悯,画出了矿工的苦难和命运,罗中立则以他的温和和俏皮,画活了大巴山的生趣,以他的真情承受着中国农民浓厚和泼辣的气息。”
与《父亲》《春蚕》等在中国画坛上脍炙人口的作品相比,罗中立第三个阶段创作的作品的风格可谓迥异。罗中立具有高超的写实技巧,但在追求个人风格语言贡献的道路上,他摒弃了令他立足画坛的写实风格,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探索,以进行内心精神的表达。在渐进式的探索历程中,他将人物和背景愈加简化、大胆夸张,以交织的线作为造型方法,色彩之间对比强烈,向民间甚至在原始艺术中寻找观念与符号,并通过似乎是刀劈斧砍痕迹般的笔触,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风格。
罗中立在《我的创作历程》中说:“一路走来,我的创作一直是想从中国传统、民间、原始的艺术里找到一些观念以及相关的符号,以构建一个完全区别于其他中外艺术家曾经使用过的图式,并建构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论。与此同时,我的艺术风格是经历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洗礼,以及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之后,又回到中国背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来的,并且是区别中西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对这种风格的追求,其意旨仍在于,在文化现代性的框架下,建立一个区别于西方的,并具有本土文化价值的艺术史逻辑的语言体系。”
展览同时呈现的还有罗中立创作于2006年的3件雕塑作品,分别为《巴山农家》《过河》和《相拥》,这些雕塑与绘画作品形成了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补充,共同呈现出罗中立在新的艺术风格探索中取得的成果。静观这些雕塑,那些可爱的大巴山民似乎就出现在你眼前,他们的热情、睿智栩栩如生,他们生活于大山深处,似乎又是我们身边的一员。
本次展览虽然只有11幅油画和3件雕塑,但均是罗中立的代表性作品,而且现场呈现了简洁的“罗中立艺术语言演变轨迹”,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幅作品展签上都附有二维码,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聆听对作品的详细解读,为了解作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上海观众来说,是难得的近距离观看罗中立近期作品并了解风格演变的好机会。
上投大厦原为大陆大楼,由民国时期大陆银行出资兴建,落成于1933年,为装饰艺术派(Art Deco)风格,今天是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2015年内外重新装修,目前为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上海外滩111艺术空间就位于这座充满历史感建筑的一层,自2016年6月17日以来,先后举办了“匠心之美——欧洲大师经典版画原作展”和“艺冠中西——2016吴大羽、吴冠中艺术展”,令业界眼前一亮,颇受好评。
上海信托连续六年扶持世界著名艺术团体在沪演出,同时也曾推出过书画艺术品的信托产品,现在更在摸索和实践艺术慈善信托产品。但对于以全新面貌亮相的外滩111艺术空间,上海信托市场营销部负责人浦剑悦对记者说,外滩111艺术空间是一个艺术平台,重要的是将真正具有大家品质的艺术引进来,向业界、客户和民众呈现好的艺术展览和艺术活动,逐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艺术与金融的结合之路值得期待,但不可短视和功利化,向公众推出好的艺术是外滩111艺术空间的当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