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理问题解决中错误类型及成因的实证研究

来源 :物理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all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类型及成因有助于改进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提高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主要的错误类型可分为理解性错误、思维性错误和数学性错误3类,运用自制《学生物理错题错因反思单》展开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的主要错因依次为“不理解概念、规律”“运算错误”“不理解题意”“缺乏解题方法”等,且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错因分布特点不同.因此,教学中要及时了解学情,科学进行学法指导;重视过程,扎实搞好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深度研讨,切实进行审题方法训练;数理结合,灵活培养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利用光电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瞬时速度测量的准确性是决定实验成功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光电计时器的计时原理深入分析,提出两种测量“有效遮光宽度”的方法,提高光电门测量瞬时速度的精确度,对光电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进行误差修正.
中国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和用材树种,本文以来自3个省份7个种源的中国马褂木实生幼苗为材料,采取水培法,研究10 mg/kg镉胁迫0、5、10、15 d后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根、茎、叶对镉的吸收累积特征,并对其耐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随着镉胁迫时间延长,各种源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丙二醛(MDA)累积量持续上升,不同种源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升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课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物理课程作为理工科的基础公共课,涉及到的专业广、学生多,在课程思政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首先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其次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再次是加强教材、教法的优化和创新.
以吉林莫莫格湿地常见植物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 Makino)为材料,设置6个盐浓度梯度和6个水位梯度进行室内控制实验,对三江藨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进行测定,以探讨该植物在光合过程中对水盐条件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随着水位升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低水位范围(-10~20 cm)处理下,Fv/Fo、Fv/Fm、qN值较高,而Yield、ETR和qP在高水位环境(40~80 cm)中较高.随着盐度的升高,三江藨草叶绿素含量和荧光参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
以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物理压轴题(下文简称压轴题)为例,按审题、作图、列式、验证4个步骤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解析,阐述图表演绎法在分析复杂物理过程中的应用.
用两种方式解答了一道漫灰体的热辐射竞赛题目,并就该题做了拓展,从不同的方向启发学生对这一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医学物理学实验担负着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科学实验能力培养的重任,同时也促进了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根据实验独立设课的新大纲要求,实验室进行了基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即TRIZ理论)的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探索.通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这一系统化方法学,将它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用于实验教学,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对考核办法也进行了改变,并利用该理论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实施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较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物理学科一流课程建设助力.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中包含着费恩曼教授大量的物理教学思想,他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在某些层面上契合了当下物理教育的要求.本文以《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第4章“能量守恒”的教学内容为例,探寻费恩曼在“物理观念”教学方面的方法与路径,以期为“物理观念”教学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近些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对量子多体系统的耗散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耗散动力学过程表征技术方面的实验也有了较大进展.实验上的进展驱使我们在理论上建立量子多体系统的耗散动力学计算体系.最近我们发现,通过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对系统的一个微扰,可以得到一般性的耗散响应理论.通过这一响应理论,可以回答物理可观测量以及熵在耗散下一定时间尺度内的动力学演化的问题.本文建立了非Markov环境下的一般理论,并讨论了何时可以取到Markov近似,同时综述了这种方法在计算强关联体系的耗散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