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入手,分析分层教学的现实依据、起源和发展,再在分层视域下从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代环境制约规律和年龄阶段制约规律;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理想预期与自我现实行为表现割裂的矛盾突出规律;当代大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性、有用性接收规律等,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分层教学;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青年未来成长寄予厚望。十八大以来,他先后视察过多所高校: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并与各界优秀大学生五四座谈、给北大学生回信等,无不说明总书记对大学生的殷殷关切之情,也给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分层教学理论,有意识地在分层视域下探索大学生成长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很多,本课题主要依据以下三大理论。
1、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2、心理学基本原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3、现代教育观: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分层教学的现实依据
1、社会环境的层次性
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教育、医疗、公共资源都有差距。即使同为城镇居民也同样存在层次性,如工作单位性质和效益的不同,居民的收入和福利就存在较大的差距,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异致使社会公民在生活各方面产生层次性。
2、个体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甚至价值取向都不相同,因而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内部动机等都具个体差异变量。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
三、分层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分层教学是依据学生成长阶段和学生差异为基础,采取适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学生整体得以提升的教学方法。分层教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为克服班级授课缺点而出现的“兰斯特—贝尔制”,之后美国、德国先后实行分层教学。
四、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成长规律分析
2015年5月份,在分层教育理论指导下,本课题组对我院4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按年级分层,大一、大二、大三各150名,并召开按地区、城乡、家庭经济状况、性别等不同类型的小型学生座谈会,通过深入广泛细致的调研,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有了一定的认知。
(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代环境制约规律和年龄阶段制约规律
在当前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受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现实因素影响最大。
在调研中设计的问题有:
你是否明确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
调查结果总体统计如下图:
上图表明,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差距,选择一般了解的占了50%以上,其中三个年级的被调查者中,选择一般了解的分别为大一占78%、大二占15%、大三占7%,完全没有概念的也是90%集中在大一。
2、“促使您读大学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接受调查学生中选择读大学是为了报效祖国,服务家乡和人民的比例是最小的,而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人数是最多的。
3、“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因素对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
17.5%的人选择书本、网络等知识媒介,32.5%的人选择个人阅历,26.2%的人选择社会现实,24.1%的人选择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的影响。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整体上还处于感性认识层次阶段,尚未内化为自觉的追求。
(二)當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理想预期与自我现实行为表现割裂的矛盾突出规律
(1)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稳定状态的图谱化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大一新生的心理稳定性较低(50%),生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大二的学生心理稳定性有所提高(80%),较为适应环境生活;大三的学生心理稳定有所下降(60%),主要是面临毕业,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导致稳定性出现波动。
(2)在理想与现实两个层次之间,我们调查情况如下:
希望自己获得好前景,100%;缺乏生活目标,49.1%;缺乏意志力,54%;人际交往障碍38.3%;失眠27%;学习障碍26%;忧虑22%;自卑19.5%;性格缺陷17%;强迫症状9.5%;抑郁7%;性心理障碍2.5%;其它8.3%。
上述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自我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大学生们想要获得较好的前途,有较高层次的需求,并且对获得这种美好前途自己需要具备的理想条件认识也是比较清醒的,然而另一方面,自我的贬低及习惯性的丧失前进的动力却使得大学生们对实现自己美好前途的信心和付出努力的行动显得不足,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自我理想认知与自我现实表现不断割裂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性、有用性接收规律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每天从网络上、各类媒体上接受和发布大量的信息,这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具有相当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的接收最终表现为信息对自己的有用性,并呈现不同年级不同特点。
总之,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和特点,但同时,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学习动因,因此他们又具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要找准他们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实条件为基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实现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z] 高等教育出版20130801
[2] 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亓灿新.大学生需求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年4月
[4] 郑淮.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02期
[5] 宋健.初中英语差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00401
项目基金:海南省社科联、教育厅高等学校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分层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hnsz2015-4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清云,女,1967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政治学副教授,就职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青年未来成长寄予厚望。十八大以来,他先后视察过多所高校: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并与各界优秀大学生五四座谈、给北大学生回信等,无不说明总书记对大学生的殷殷关切之情,也给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本课题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分层教学理论,有意识地在分层视域下探索大学生成长规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很多,本课题主要依据以下三大理论。
1、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2、心理学基本原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3、现代教育观: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分层教学的现实依据
1、社会环境的层次性
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教育、医疗、公共资源都有差距。即使同为城镇居民也同样存在层次性,如工作单位性质和效益的不同,居民的收入和福利就存在较大的差距,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异致使社会公民在生活各方面产生层次性。
2、个体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甚至价值取向都不相同,因而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内部动机等都具个体差异变量。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
三、分层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分层教学是依据学生成长阶段和学生差异为基础,采取适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学生整体得以提升的教学方法。分层教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为克服班级授课缺点而出现的“兰斯特—贝尔制”,之后美国、德国先后实行分层教学。
四、分层视域下大学生成长规律分析
2015年5月份,在分层教育理论指导下,本课题组对我院4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按年级分层,大一、大二、大三各150名,并召开按地区、城乡、家庭经济状况、性别等不同类型的小型学生座谈会,通过深入广泛细致的调研,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有了一定的认知。
(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代环境制约规律和年龄阶段制约规律
在当前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受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现实因素影响最大。
在调研中设计的问题有:
你是否明确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
调查结果总体统计如下图:
上图表明,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存在差距,选择一般了解的占了50%以上,其中三个年级的被调查者中,选择一般了解的分别为大一占78%、大二占15%、大三占7%,完全没有概念的也是90%集中在大一。
2、“促使您读大学的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接受调查学生中选择读大学是为了报效祖国,服务家乡和人民的比例是最小的,而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人数是最多的。
3、“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因素对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
17.5%的人选择书本、网络等知识媒介,32.5%的人选择个人阅历,26.2%的人选择社会现实,24.1%的人选择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的影响。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整体上还处于感性认识层次阶段,尚未内化为自觉的追求。
(二)當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理想预期与自我现实行为表现割裂的矛盾突出规律
(1)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稳定状态的图谱化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大一新生的心理稳定性较低(50%),生活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大二的学生心理稳定性有所提高(80%),较为适应环境生活;大三的学生心理稳定有所下降(60%),主要是面临毕业,需要面对各种压力,导致稳定性出现波动。
(2)在理想与现实两个层次之间,我们调查情况如下:
希望自己获得好前景,100%;缺乏生活目标,49.1%;缺乏意志力,54%;人际交往障碍38.3%;失眠27%;学习障碍26%;忧虑22%;自卑19.5%;性格缺陷17%;强迫症状9.5%;抑郁7%;性心理障碍2.5%;其它8.3%。
上述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自我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大学生们想要获得较好的前途,有较高层次的需求,并且对获得这种美好前途自己需要具备的理想条件认识也是比较清醒的,然而另一方面,自我的贬低及习惯性的丧失前进的动力却使得大学生们对实现自己美好前途的信心和付出努力的行动显得不足,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自我理想认知与自我现实表现不断割裂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性、有用性接收规律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每天从网络上、各类媒体上接受和发布大量的信息,这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具有相当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的性和选择性的接收最终表现为信息对自己的有用性,并呈现不同年级不同特点。
总之,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和特点,但同时,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学习动因,因此他们又具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要找准他们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实条件为基础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实现大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z] 高等教育出版20130801
[2] 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 亓灿新.大学生需求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年4月
[4] 郑淮.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02期
[5] 宋健.初中英语差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00401
项目基金:海南省社科联、教育厅高等学校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分层次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hnsz2015-4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清云,女,1967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政治学副教授,就职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