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一座花园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能哼唱几句:“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在人的意识里,花园是与美好、欢乐、诗情画等号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中国,都留下大量关于“花园”的记载。对我国来说,花园更是文学作品中的常客。《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里,大观园其实就是一座大花园。而《牡丹亭》中杜丽娘慕色而亡的花园在读者心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因满园春色而触景生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可以说,“花园”在各种文化中,都受到普遍的喜爱与推崇。为什么人类对花园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英国资深作家、记者克里斯汀娜·哈德曼特所编选的关于花园的文学作品集——《花园的欢沁》告诉了我们答案。该书共精选古今中外约70篇寄情花园的文学佳作,体裁涵盖诗歌、散文、小说、日记、信件等,以文学形式梳理了人类与花园漫长的渊源与关系。
  首先,花园带给我们身体的舒适。在人们心中,花园是挥洒汗水、填充闲暇时光的完美之地。在鄉间,人们筑起篱笆,撒下精心挑选的种子,浇上水,倾注时间与耐心,一座花园就会“横空出世”。都市里,公园、社区花园是无数人闲暇之时的首选去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热衷于打造自家小花园,即使场地有限,利用好阳台或客厅的角落也能打理出一方小天地。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甚至说,“对我来说,没有哪份工作比侍弄土地更开心,尤其是培育花园”。书中节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培根的《论花园》一文,培根认为,“花园应当蔚然有序,四季常新,每月都有美好的植物在盛放”,文中根据时间顺序列出了多种植物的花期和收获果实的时间,可称之“蔚为大观”,并认为掌握了这份“时间表”,就可以享有“永恒的春天”。
  其次,花园给予我们心理的慰藉。有人说,几千年来,花园带来了多少快乐,又安慰了多少受伤的心灵!人类的思想是复杂的,往往恐惧死亡、渴望永生,害怕混乱、向往秩序,受理性约束,又时时被本能操纵。在这种压力与纠葛中,打理花园带给人们生理上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花园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即使是最普通的花园,也存在着对幸福的追求与向往,平和、自由、安宁,这些美好的情绪都是花园的重要“衍生品”。此外,花园还提供了沉思的空间,空幽寂静,适合人们冥想,体现了坦然面对生活和时间的宁静致远态度。
  再次,花园增加我们知识的厚度。从文明诞生之初,人类就有建造花园的冲动,或者说建造花园的需要。“空中花园”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虽然未留存下来,但公元前一世纪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描述了其中的栽植和构造,让我们体会到花园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普通人可能连一盆花都不容易养活,对于一座花园的打理则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概而言之,做一个园丁也有技术门槛,用书中的表述就是“园艺很愉悦,也很严肃”,一个善于打理花园的人,也一定是知识丰富、善于学习的人。
  行笔至此,不由想起方志敏烈士的名篇《可爱的中国》,他憧憬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描绘祖国未来的美好幸福景象,畅想“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
  《花园的欢沁》
  作者:【英】克里斯汀娜·哈德曼特 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编辑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
其他文献
张茸,1981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同济大学工学学士,德国基尔大学理学硕士。淘宝店主,贸易公司合伙人。  詹纳参加那次的电子消费展主要是去看新款显卡的,想买一款,但到了现场,被告知没有。正打算撤退时,展厅中心舞台上轰轰烈烈的表演让詹纳提起了兴趣。舞台下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詹纳挤了半天,终于在侧面抢到一个勉强看到舞台的角度。原来不是演出,是某培训学校“全国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冠军团”表彰大会。好厉害啊,詹纳
期刊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家乡县城的清晨,街上人不多,但老电影院对过的马路边,挺热闹的,有一群人,在那儿摆摊卖知了猴。  知了猴的学名叫金蝉,“金蝉脱壳”的金蝉。在刚出土还没有爬上树的时候,知了猴的样子很丑,但炸熟了的味道却很香。许多人第一次吃知了猴时胆战心惊,第一口吃过之后,就再也忘不了那股香味了。  童年
期刊
沈嘉柯,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湖北作协全委会委员,已出版《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最美古诗词:人生是一场雅集》《人生摆渡人》等50多本作品。  读大学时,最害怕的是体育课,两节课折腾下来大部分學生都半死不活。当年的体育课是算门类的,二十多个门类都及格了,最后才算过关。踢毽子、游泳、跳远等我都不怕,双肩倒立第二难,我也勉强及格了。最恐怖的,还是长跑。巨大的运动场,漫长的跑道,
期刊
莫小米,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到《杭州日报》工作至今。在国内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2000余篇,160余万字。  “在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不停地写着日志,直到笔从僵硬的手中滑落。在著名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出的《伟大的悲剧》中,再现了彼时的悲壮情景。  一个多世纪前,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最终阿蒙森
期刊
很多在我们眼中非常优秀的人都有自卑心理。  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写母亲教她如何适应环境。母亲除了教她洗衣、做饭等生存技能,还教她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等等。可最后,母亲很是失望。张爱玲说:“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母亲的否定和失望,给张爱玲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后来的张爱玲敏感而自卑。  主持人董卿在谈到自己的童年经历时说,她的父亲是一个特别严厉
期刊
我带着一枚叫葳蕤的词而来,我把它们  放生,它们原本就属于  一片金色,属于稻穗尖的摇摆  此刻,江南  状元及第的怀想一声一声响起  一棵梧桐听懂了  一行白鹭在展翅  还有,我的这枚葳蕤的词  它随着脚下的稻田,四散开去  仿佛一个智者  仿佛一个人的情思  黄昏用黄色,用它的轻盈  褒獎了我  因为我把诗里的乐声,诗里纷飞的  花语  全部献给了江南,献给了黄昏里的  轻
期刊
镜子里的白胡须长在我脸上  这是我第几百回凝视  那个熟悉的我  熟悉到下一次呼吸都能夠预判  白胡须从黑色胡须中脱颖而出  刺破了我的青春  我觉得那面镜子也碎了
期刊
看不见你  你就飛入我的眼中  飞入眼中  我也没能把你看清
期刊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颁奖,深情礼赞脱贫攻坚中的英雄。  36岁的南京小伙李求超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短短两年援藏经历中,他挺过了“三关”
期刊
它们是衣橱,碗橱,书橱  是餐桌,书桌,梳妆台  等等。各就各位,近在咫尺  却像谁也不认识谁,脸上挂相  ——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状  不是真的!夜深人静时  我被咔的一声惊醒  迷糊中冷不丁的又来一声  木器家具,在放松白天  绷紧的关节与神经  听下去,能听出它们  在用咔咔短語相互招呼  兴奋过度了,肢体难免磕碰  暗处蹲伏的坛坛罐罐和玻璃瓶  发出或脆或闷的叫声  叫一叫,或可抚痒止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