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知识既指涵盖初中语文教材的汉语、文体、文学、听说读写等可以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规律性知识,还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等操作性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操作性知识的运用指导,努力促进规律性知识向操作性知识的转化,以促进语文知识的动态生成。
一、新课改初中语文知识观的内涵
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观点,知识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供人掌握和储存的东西,知识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学习、掌握它后能够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以建构出新的意义。对于初中课本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编辑者甚至任意一个读者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且理解会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而不同,每个人都可以对既定的语文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动态的生成自己的语文知识,語文知识“更具有流动状和生产性的特点”。语文知识的教学,最终目的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东西,而是诱导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起点。由此可见,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知识观的核心即是语文知识是动态生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现存弊端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进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应该看到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有大量素质教育缺陷的存在,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对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虽然在形式上推行了新课改,但实际上仍以应试为主,教学投入偏重于明显提高成绩的数理化等学科,而语文教学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把考试成绩看作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采取种种违背语文教育规律和语文教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把语文知识教学当作纯粹应对考试的手段,而不是通过语文知识教学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新改革后语文知识教学走入误区
片面追求语文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改革竭力强调人文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聚集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而忽略语言学习。“简单地否定语文训练,片面地强调人文性,或者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语文训练不放,都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三、初中语文动态生成知识观的教学策论探索
(一)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学现象的理性认识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观点。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这样的崭新教育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是为了运用语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的关系,因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
(二)巧设教学目标
我们国家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分类大多采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一脉相承了布卢姆的三维目标表述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与标准。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成: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注重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倡导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发展学生“搜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会如何教授和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才能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彰显活力,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把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化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而简便、科学而切实地为教学服务。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运用传统常规教学,也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 可以充分利用PPT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拙政园、退思园及一些典型古代园林的的画面。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就会兴趣盎然的边听教师讲解,边欣赏小桥流水、舞榭歌台、假山盆景的画面,边思考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能够更全面的理解苏州园林的优美精巧、饱含人文底蕴的文化底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拓展学生视野、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四)挖掘教学内容
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材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表现为政治色彩显著淡化、一些不适宜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陈旧内容被删减、部分具有时代性、教育意义、感情真挚的内容大浪淘沙后仍被保留;许多反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感情细腻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现、当代优秀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文学性更强,其思想更易于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师应当适时结合新教材内容采取如参观、实地考察、活动课、多媒体教学课、演讲、辩论等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以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如教师在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通过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在公元 207 年,亲率大军北上的过程中,追歼袁绍残部,邻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的场面。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品味诗的内涵,体现了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挖掘了教材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枫.反思与前瞻:2002——2006 年语文课程知识研究述评.湖北大学文学院
[2]杨再隋.浅释浅议新课标的语文训练
[3]布卢姆等编,施良方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一、新课改初中语文知识观的内涵
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观点,知识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供人掌握和储存的东西,知识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学习、掌握它后能够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以建构出新的意义。对于初中课本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编辑者甚至任意一个读者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且理解会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而不同,每个人都可以对既定的语文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动态的生成自己的语文知识,語文知识“更具有流动状和生产性的特点”。语文知识的教学,最终目的不是传播人类已有的东西,而是诱导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起点。由此可见,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知识观的核心即是语文知识是动态生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现存弊端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进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应该看到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有大量素质教育缺陷的存在,首先表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对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虽然在形式上推行了新课改,但实际上仍以应试为主,教学投入偏重于明显提高成绩的数理化等学科,而语文教学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把考试成绩看作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采取种种违背语文教育规律和语文教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把语文知识教学当作纯粹应对考试的手段,而不是通过语文知识教学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新改革后语文知识教学走入误区
片面追求语文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改革竭力强调人文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聚集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而忽略语言学习。“简单地否定语文训练,片面地强调人文性,或者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语文训练不放,都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三、初中语文动态生成知识观的教学策论探索
(一)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学现象的理性认识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观点。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这样的崭新教育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学习是为了运用语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的关系,因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
(二)巧设教学目标
我们国家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分类大多采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系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一脉相承了布卢姆的三维目标表述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与标准。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成: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注重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倡导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发展学生“搜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会如何教授和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才能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彰显活力,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把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化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而简便、科学而切实地为教学服务。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运用传统常规教学,也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 可以充分利用PPT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拙政园、退思园及一些典型古代园林的的画面。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就会兴趣盎然的边听教师讲解,边欣赏小桥流水、舞榭歌台、假山盆景的画面,边思考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能够更全面的理解苏州园林的优美精巧、饱含人文底蕴的文化底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拓展学生视野、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四)挖掘教学内容
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材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表现为政治色彩显著淡化、一些不适宜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陈旧内容被删减、部分具有时代性、教育意义、感情真挚的内容大浪淘沙后仍被保留;许多反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感情细腻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现、当代优秀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文学性更强,其思想更易于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教师应当适时结合新教材内容采取如参观、实地考察、活动课、多媒体教学课、演讲、辩论等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以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如教师在讲授曹操的《观沧海》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通过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在公元 207 年,亲率大军北上的过程中,追歼袁绍残部,邻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的场面。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品味诗的内涵,体现了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挖掘了教材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枫.反思与前瞻:2002——2006 年语文课程知识研究述评.湖北大学文学院
[2]杨再隋.浅释浅议新课标的语文训练
[3]布卢姆等编,施良方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