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下对英语委语、禁忌语的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_2003_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者们研究语言大多数是从语言与文化、社会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独立于人类思维之外而独立运作的,是绝对客观的,而认知语言学肯定了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中的运用。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研究委婉语和禁忌语之间的变化关系,委婉语和禁忌语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这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委婉语和禁忌语的阐释,揭示语言使用的实践意义和规律性,试图促进对委婉语和禁忌语进一步认识和应用。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家族相似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
  一、引言
  英语委婉语和禁忌语是语言存在的普遍的现象,正是由于禁忌语的存在,促进了委婉语不断向前发展,委婉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而且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去的学者们研究委婉语和禁忌语主要是从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化、社会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而本文中打算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家族相似性来研究委婉语之间的变化的关系以及演变发展的特点,这为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切入点。近年来,对于委婉语和禁忌语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望道教授和束定芳教授(1989)在《修辞学》(1976)中对其做了深入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英语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和缘由
  英语委婉语最早源于希腊语“euphemo”,表示“auspicious, good and fortunate speech”。“eu”是希腊语中的词根,在英语中表示good或者well,而”pheme”在英语里表示speech或者speaking的意思。禁忌语,英文单词是”taboo”,直译成汉语为“塔布”。18世纪英国的航海家詹姆斯.库克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英语。现代汉语中就是“被禁止和忌讳的言行”。英美人士一直以为,回避禁忌是他们社会文明的象征。在语言交际的情况下,被人们列为禁忌的言语还必须说,于是就有了委婉表达的产生,某些最初的委婉语是当作禁忌语使用,可以说委婉语源于禁忌语。
  (二)“家族相似性”的来源及其原理
  原型范畴理论来源于维特斯根坦的“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在他《哲学研究》中对于游戏的研究,他指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的特征。范畴理论一共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维特斯根坦“家族相似性”的提出,这是相对于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的一大进步。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下半叶,人类学和心理学关于范畴一系列的研究使人们的范畴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学家Rosch(1973)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实验以求发现范畴的内部结构,这些理论的研究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并为维特斯根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Rosch提出了“原型”的概念代替了“焦点”这一词,该范畴研究对原型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建立有着巨大的贡献。
  三、委婉语和禁忌语同属于一个语义范畴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对外部世界进行分类和范畴化。世界构成了不同的范畴,而且这些范畴的等级和地位也存在差异。语言也同属于世界万物的一部分,因此人类也可以对语言进行范畴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委婉语和禁忌语也存在内部的联系,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人类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尽量地规避禁忌语的使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委婉语和禁忌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具有典型性和最多的家族相似的成员可以视为一个范畴中的原型,由此可见,家族相似性越高,越接近这个范畴的原型,相反则更多地为这个范畴的边缘成员。
  由于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当提及到“贫穷”这一词之时,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因此在社交的过程中绝对会避免提及。比如说一个不幸之人会这样描述“at first, I was poor, then I became needy, later I was underprivileged. Now I am disadvantaged. I still don’t have a cent of my name, but I sure have a great vocabulary.” (Deng yanchang, Liu ruiqing 1989:87)從这个例子中显而易见“poor” 和“needy” 是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例子,“needy”一词作为”poor”的委婉语,当我们谈及到某人“poor”的时候,难免会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适。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来分析,“poor”被作为典型成员而做其原型,具有突显性;“needy”被作为边缘成员。从”needy”和”poor”的语义特征来看,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poor”作为范畴的原型,而“needy”做为其边缘成员,都是围绕着原型而发展而来。
  (一)从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看委婉语和禁忌语
  原型范畴理论下,并非所有的范畴都能划出清晰的界限,因此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和模糊的。禁忌语处在语义范畴的中心地位,具有典型意义,拥有最多的家族相似性,也是人们最不愿意接受的语言;而具有开放性、连续性、无法穷尽的范畴边缘就是带有模糊性的委婉语,语言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委婉语语义模糊性不仅可以避免禁忌语带来的不适,可以调节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宗教禁忌。比如说在希腊罗马时期,人类不能随意称上帝的名字,《摩西五书》中,当摩西看见一堆灌木丛中在燃烧的时候说“Who are you?”,他所听到的回答是“I am that I am.”而没有直接回答,这是因为要避开耶和华的名号,所以就回答得很模糊。   (二)从其转化机制来看委婉语和禁忌语
  委婉语有其多样性特点,会根据其禁忌语的不同而产生相对应的委婉语。当某个禁忌语的委婉语用的时间过长时或者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又会变成一个新的禁忌语,又需要产生一个新的语言形式来代替原来是作为委婉语来使用的禁忌语。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主要经历着被创造—被废弃—再创造的过程。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对于某个委婉语来说,起初是处于一个范畴的边缘部分,但是由于频繁地被使用,它在范畴中的认知指数也在不断地被提升,认知地位也正在不断地增长,甚至越来越向范畴里的中心成员靠拢甚至于取代中心成员,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禁忌语。比如说“sex”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应该是避免的,当提及到之时会感到某种不自在甚至于有种羞耻感,尤其对于高语境的国家或者地区而言;后来用“make love”作为其委婉语,这个在交际的过程中被其广泛接受。但“make love”一词在文学著作或者电影作品中频繁出现,使其意思更加的清晰明了,在运用的过程中失去了委婉语的模糊性特点,因此“make love”一词又变成了禁忌语。由于在范畴类典型性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中心成员和边缘性成员之间地位的变化,引起了委婉语和禁忌语之间的变化发展。
  四、总结
  作为日常交流的润滑剂,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委婉语的运用为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禁忌语是不能直接说出口的那部分,如果执意为之,必定会给心理带来不快或者反感。本文中尝试着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剖析了委婉语和禁忌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转换机制,可知委婉语和禁忌语同属于同一个认知范畴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家族相似性和他们如何根据范畴成员之间地位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变化以及发展的。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原型范畴理论也是备受学者们争议的。本文虽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也存在缺陷的,比如说在委婉语和禁忌语的转化生成机制中,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干扰,促使委婉语变为禁忌语的速度会加快,在本文中并未提及关于这方面,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eng Yanchang and Liu Ruiq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9.
  [2]Rosch, E. H, Mervis, C,B. Family Resemblance: Studies in the Internet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8.
  [3]陳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4]束定芳.委婉语新探[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3).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 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现代汉语“X儿”类词语的特殊性分析》;项目编号:CX2017SP101。  摘 要:无论是在普通话还是在方言中 “X儿”结构的词语都比较多,虽然到目前为止,对“X儿”词语的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成果,但是也存在着分歧,例如“儿”是不是语素,是什么性质的语素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中认为“儿”是语素,把“儿”作为词缀看待,也有部分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关键
摘 要:電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导演张艺谋在世纪之交对于其个人风格和电影文学改编的又一次勇敢尝试,这部作品不仅继承了九十年代张艺谋电影文学改编的一贯传统,也开创了他在转型时期的文学改编新特点。因此对于该片文学改编特色的研究就具有了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的意义。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电影文学改编;张艺谋;鲍十  作者简介:张骜(1990-),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
2006年12月11日下午,CCTV 手机电视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签约暨开通仪式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国家广电总周副局长田进、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中央电视台台长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一、《笠翁十种曲》研究现状  《笠翁十种曲》是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的戏曲作品集。此书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在清代,封建文人大多将李渔与其剧作混为一谈,主观色彩比较浓厚,对李渔的评价褒贬不一,连带着对其《笠翁十种曲》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少有公允。有极力推崇《笠翁十种曲》者,如黄周星在《制枝曲语》中
期刊
An E6 gene from sea island cotton (Gossypium barbadense) was expressed specifically in cotton fiber cells to transfer functions to cultivated species for better
摘 要:本文以利奇的语义七分法为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此词汇在2016年使用次数为历史最高,广泛应用于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学等十种语境,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概念意义,以及四种联想意义。  关键词:网络热词;洪荒之力;利奇语义七分法  作者简介:高诗文(1992.11-),女,满族,辽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6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普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詞汇在语言系统中最不稳定易变化的一个层面。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同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下,外来语被借入到汉语中来。其中以源于英语和日语中的词汇居多。外来语的借入遵循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在汉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外来语;文化交流;语言系统  作者简介:王文超(1992.8
摘 要:因“撩妹”爆红网络,使“撩”一词也成为了网络热词。“撩”这一词古已有之,其词义经历过多次的演变,由本义发展,义项不断增加;又历经时代发展至今天,其义项又减少了。如今作为网络热词,“撩”的概念意义和色彩义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关键词:撩;本义;词义演变  作者简介:湛宝枫(1992-),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
概念是逻辑学术语,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语言指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指称事物的概念。本文主要考察名词的词义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兼论传统的对词义的概念意义和感性意义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幸福悦读”读书分享会活动为例,探究全民阅读对推进文化自信的作用。通过对“幸福悦读”读书分享会活动地流程介绍到本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