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0.2~2020.3)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w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当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与突显问题解析/郑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3).1~7
  动机·前景·理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外认知与评价/殷文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9~27
  多民族“中国”的构建:司马迁《史记》的“中国”观/赵永春,刘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1~12
  府际关系视野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张殿军//云南社会科学,-2019,(6).103~111
  国家视角下的民族事务类型及其比较:多维视角下的民族事务比较研究之一/李林//广西民族研究,-2020,(1).15~22
  跨越多重边界的共生、互动与融合:川甘交界郎木寺的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朱金春//青海民族研究,-2019,(4).85~93
  论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发展的“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郑毅//云南社会科学,-2019,(6).86~94
  论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俞水香,娄淑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18
  论自治州“二元”立法监督机制/沈寿文,李俊//云南社会科学,-2019,(6).95~102
  民族政策系统视域下中苏民族政策的比较与反思/陈砚燕//贵州民族研究,-2019,(12).14~20
  三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日碧力戈,左振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11
  社会认同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郝亚明//西北民族研究,-2020,(1).19~26
  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日碧力戈,李鹏程//广西民族研究,-2020,(1).1~6
  “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日碧力戈,陶染春//西北民族研究,-2020,(1).5~18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时代民族乡发展路径探析/陈永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3).23~27
  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左岫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13
  远距离民族主义:离散族群的跨国政治认同与实践/梁茂春//世界民族,-2020,(1).64~75
  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几个重要关系/高永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75~178
  政治认同视角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严庆//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21
  中国共产党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话语逻辑与历史脉络/王军,张艳娇//西北民族研究,-2020,(1).27~43
  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的道路创新与道路自信/高永久,崔晨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建构:从自然生成到情感互惠/王云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43~52
  中华认同与后秦盛衰/李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13~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基于壮族文化的思考/李玉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9~35
  二、理论研究
  从对话看文化:费孝通文化观中的对话人类学路径/赵旭东,宋欣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32~39
  超越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当代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发展及其反思/李文睿,雷小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7~83
  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传统村落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罗彩娟//广西民族研究,-2020,(1).32~40
  从走向民间的田野到走在民間的实地:意识形态范式的转换/张举文//民俗研究,-2020,(2).5~12
  多民族与多族群国家整合模式的比较研究:以英国、印度、马来西亚为例/沈本秋//世界民族,-2020,(1).1~18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学“华西学派”的理论流变探略/张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8~16
  翻译prestation,理解莫斯/黄剑波,姚雨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30~136
  费孝通文化思想演变及其文化自觉实践/徐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6~31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文化实践:“边汉社会”的又一类型及概念再思:兼与石峰教授讨论/杜靖,李耕//思想战线,-2020,(1).35~48
  工程移民生产方式转换的选择行为:以桂西北新村G75移民为例/邹海霞,张兆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37~144
  共疫与熔补:以“人”为中心的慢性病社区照护理念探析/程瑜,陈思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79~87
  “华西学派”的知识生产特征/李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7
  江应樑人类学民族学跨学科方法及其新时代意义/刘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22~129   阶序、个人主义与价值:杜蒙及其文明社会研究/赵亚川,黄剑//西北民族研究,-2020,(1).138~153
  跨国熟人关系与越南边民入境消费习性研究:兼论跨国民族志方法的理念创新/邓玉函,周春婵//世界民族,-2020,(1).56~63
  “魁阁时代”社会科学中国化的实践/何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16~121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内在邏辑及时代价值/欧庭宇//广西民族研究,-2020,(1).23~31
  理解个人、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的探索与尝试之路/赵旭东//思想战线,-2020,(1).1~16
  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李文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7~53
  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研究的方法和中国经验/周雨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68~78
  “三区三州”精准扶贫中PPP模式应用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研究/汪晓文,陈垚//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61~67
  少数民族自治区人才存量之问题、根源及对策探究/夏仕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6~47
  社会使命与学术研究:人类学华西学派研究传统的影响——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八十九/李志英,李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5~40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时尚美学:访彭静莲教授/向丽,彭静莲//思想战线,-2020,(1).17~27
  审视与重构:人类学生态进路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向/马莉//广西民族研究,-2020,(1).72~80
  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三个理论维度/青觉,谭刚//贵州民族研究,-2020,(1).15~23
  新中国成立70年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经济政策演进及其发展效应/布仁吉日嘎拉,浩日娃,刘洋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6~35
  遗产过程的两分路径:“成为遗产”和“成为遗产之后”/尹凯//云南社会科学,-2020,(1).139~144
  音像志初探:兼评三个相关课题/鲍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62~69
  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潘宝//民俗研究,-2020,(2).100~108
  再谈草场承包:对德姆塞茨土地产权理论的修正/阿妮尔//云南社会科学,-2020,(1).145~150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民族研究/马俊毅//贵州民族研究,-2019,(11).28~35
  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传统中医药海外发展的澳大利亚模式与启示/韩俊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88~96
  地方戏传承的场域变迁与实践选择/姚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8~34
  地域元素在现代展示文化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徐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09~115
  电影媒介中民族文化的表达与认同研究: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视角/肖艳华//贵州民族研究,-2019,(11).104~112
  多民族混居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以会同高椅村为例/卢健松,陆秋伶,姜敏//贵州民族研究,-2020,(1).65~69
  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鲁锦项目的思考/胡玉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52~57
  教育阻断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对策研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李俊杰,宋来胜//青海民族研究,-2019,(4).21~26
  结构遗产:理解当代宗族复兴的一个新概念——以对海南张氏宗族发展历程考察为基础/刘仕刚//云南社会科学,-2020,(1).132~138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土家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唐崖土司城址的实证研究/李然,梅娇//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63~171
  空间正义:云南瑞丽市傣族姐岗村空间变迁的文化冲突与化解/赵忠艳,贾仲益//广西民族研究,-2020,(1).48~55
  黎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罗君名,韩宁,李敏纳//贵州民族研究,-2020,(1).124~130
  凉山彝族宗教消费的文化特性与运行逻辑研究/王卓,董贝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3).38~45
  邻里社区如何促进族际融合: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柳建文//世界民族,-2020,(1).76~86
  旅游与非旅游村落苗族女性家庭权力比较研究/廖婧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63~69
  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仪式叙事与治疗功能研究:基于文学人类学的分析视角/蔡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35~40
  民族旅游场域中新乡贤的成长路径与社区角色研究/孙九霞,阿荣娜//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4~62
  民族文化经济价值度量及其实践意义/李忠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3).28~37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度性研究:基于民族八省区的样本分析/陈延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3).14~22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契合度问题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农业信息、农民培训服务为例/沈亚平,王瑞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3).8~1
  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度性研究:基于民族八省区的样本分析/陈延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3).14~22
  南岭走廊平桂瑶族的婚俗特点与文化调适:基于民族民间文献的考察/吴声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46~51
  农民群体利益表达行动的文化嵌入性: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保地”行动的田野民族志/李元元//青海民族研究,-2019,(4).94~100
  農业文化遗产创新式传承的当代价值:以苗族“子腊贡米”为例/陈茜,黄祥芳//贵州民族研究,-2020,(1).81~88
  融合、共享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松阳经验”及启示/李伟红,鲁可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54~60
  生育观与地方教育变革/肖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4~87
  数字化再现技术在钧窑生产性保护中应用探析/郭君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97~103
  顺应与选择:台阁诗学影响下的回族诗人韩雍的杜诗接受研究/多洛肯,买丽娜//西北民族研究,-2020,(1).126~137
  寺庙文化权力与地方社会治理:以清代台湾寺庙示禁碑为中心/赵庆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53~61
  特定民族文化观照下的生态伦理观调适与启示:以岜沙苗族为例/叶红英,张诗亚//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40~46
  天下田理:关于“田”的知识考古/彭兆荣//思想战线,-2020,(1).28~34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思考/李资源,李倩岚//贵州民族研究,-2019,(12).87~93
  物质性与虚空性:理解汉人民间宗教的两个向度/石峰//思想战线,-2020,(1).49~58
  西藏中部农业地区藏族家庭结构调查:以山南拉加里为例/白赛藏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56~65
  象征人类学视域中的自然象征/瞿明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76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李海鹏,关佳宝//广西民族研究,-2020,(1).7~14
  新主体陌生人社区: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空间重构/丁波//广西民族研究,-2020,(1).56~62
  延续与变革:清前期长城的军事和非军事功能/邓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66~74
  仪式感如何生成:仪式发挥文化功能的运行机理研究/刘伟兵,龙柏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26~34
  彝族“阿依蒙格”节活态仪式表达与文化功能研究:基于凉山雷波大谷堆村的实践调查/王美英//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41~46
  元明军屯制度与畲族分布格局新探/刘婷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8~55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以洗骨二次葬为例/张芳,李明华//广西民族研究,-2020,(1).63~71
  中国农村贫困女性的减贫历程与经验反思/苏海//民俗研究,-2020,(2).151~157
  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结构性动因及启示:费孝通易村研究的重访与反思/马雪峰,刘兴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40~45
  壮族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方略研究/滕书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04~108
  族源神话的展演及其象征性:白依人历史记忆的器物承载、身体实践与仪式操演/解语//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5~39
  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李亚星,格勒//西北民族研究,-2020,(1).154~163
  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
  白文文献的研究与新发现/殷群,寸云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55~162
  病痛叙事的人文特征及其利用路径探析:医患关系研究前沿报告/王建新,赵璇//思想战线,-2020,(1).59~66
  传承与发展:40年来《贵州民族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述评/崔舒怡,周真刚//贵州民族研究,-2019,(11).180~188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崔海洋,苟志宏//贵州民族研究,-2019,(12).66~73
  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及其理论源流/王军,刘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4
  国内外苗学中的心理视角研究综述/杨珂,吴小花//广西民族研究,-2020,(1).81~88
  国内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述评: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李晨涌//青海民族研究,-2019,(4).13~20
  互联互通、共享发展、合作治理: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会议综述/周建新,田丽娟//广西民族研究,-2020,(1).41~47
  记民族学家李绍明的为人与为学:李绍明先生十周年祭/石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31~34
  “坚守”与“变革”:论任乃强的康区研究/玉珠措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7~23
  近十年国内蒙古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达力扎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5~14
  民族地区反贫困70年的实践与启示: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刘小珉//贵州民族研究,-2019,(11).61~69
  《钦定西域同文志》若干问题考述/乌云毕力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2~26
  人类学的评论与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名栏“人类学研究”观察记/王璐//贵州民族研究,-2019,(12).179~184
  首届人类学编辑论坛暨中国人类学的新时代研讨会/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
  我国藏族史研究七十年/石硕,邹立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5~25
  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沿思考/沈寿文//云南社会科学,-2019,(6).85
  新中国民族政策法治化进程70年/龚志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5~19
  中国城市复兴与文化遗产关系研究现状及展望/张继焦//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85~90
  中国家庭研究的实体主义与形式主义:兼评李锦《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黄志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41~46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及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议综述/韩喜玉//青海民族研究,-2019,(4).2
  庄学本的社会交游与边疆考察(1929~1948年)/邹立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4~30
  〔责任编辑:陆  露〕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时间为自变量,空间为他变量,辅之田野方法,方可促成对壮族习惯法演化机制的立体解构。就实践表征而言,壮族习惯法并非静止不变,它既与本民族在区域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经济活动、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又体现出族群在面对不同政治经济环境时所做出的竞争、协商与妥协。“国家在场”对壮族习惯法的形塑,采取的是一种复线逻辑,并聚焦于载体重构、机制再造、属性蜕变三重维度。在壮族习惯法的未来发展面向上,
期刊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  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纳日碧力戈 李鹏程(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民族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海鹏 关佳宝(1·7)  国家视角下的民族事务类型及其比较  ——多维视角下的民族事务比较研究之一  李 林(1·15)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及时代价值  欧庭宇(1·23)  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传统村落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
期刊
【摘 要】治理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先天劣势的山区民族乡村,选准最为适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才是根本。历史上竹木民艺器物成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符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地的主要财源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竹木民艺逐渐衰落。如今,古的习尚潮流重新回归,亲近自然美和追逐绿色生态,传统生态工艺又萌发了生机。要把民艺产品植入文化进行“活化”开发,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以新业态和
期刊
【摘 要】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的融合互动奠定了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运行的基础。二者的双向融合互动,主要是以地方社会的主动参与为主,使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贯通起来,并随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保障了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实际上,这种融合互动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一般性运作机制。本文从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建构的视角出发,长时段考察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间存在的民
期刊
【摘 要】跨国婚姻作为历史上一种边境地区人群的常态化通婚形式,因民族国家边界管理方式的存在而演变成为边境地区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中国大陆学者在跨国婚姻的动因、身份困境与管理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仍未能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文化整体观观照的研究范式。其核心原因是未能将边地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国外学术界关于跨国婚姻的研究及边地社会整体性的社会网絡纳入到综合讨论之中,因此显示出了个案研究丰富,而研究深度、
期刊
【摘 要】身体的行动中蕴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符号成为社会文化构建的基础单元。在乡村社会祭祀中的身体行为与仪式、行为方式、行为意义以及规范对非制度形式的社会制度形成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因此,解读民间祭祀中意蕴,对于把握乡间社会的组织与秩序、推行适宜治理方略有着关键意义与作用。本文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结构论、场域理论对壮族“蚂(虫另)祭”的结构及其中的身体行为进行阐释,以揭示仪式文本中与众不同的身体践行活动
期刊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作为后发展地区的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农村发展的主体大量流失,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农村“空心化”的具体表征主要有人口流失、文化消逝、村落凋零等。要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一是要积极推进城乡融合,激发农村生气与活力;二是要强化村落保护与开发,建构农民生存发展的空间场域;三是激活乡愁,铸牢乡村的“根”与“魂”。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村;空
期刊
【摘 要】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
期刊
【摘要】民间信仰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民间信仰受到来自主流文化、国家权力、经济资本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以往更为强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蕴含丰富文化遗产价值的平话人“土地公”信俗也面临着被压抑、淡化,甚至消亡的危险。本文通过对一个位于城中村的平话人“土地公”经历的破坏、重建、变迁历程进行考察,再现民间信仰如何应对“城市化”和“污名化”,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适来实现其
期刊
【摘要】如何实现互助养老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探索。广西西南部边疆民族地区P社区“孝行天下”的互助养老模式,包括互惠互助型、家庭回归型、邻里互助型、社区互助型四种基本形式,形成一个多元互助、多方参与、多代互惠的养老互助网络。并首创爱心储蓄银行等五项制度,将孝文化传承机制显性化。这种民间非正式福利制度理顺了孝文化在中国传统养老保障制度中发挥作用的逻辑脉络,对孝文化的创新运用破解了很多正式制度难以解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