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90后崛起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tx00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3月8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降到了50例以下。
  这一天,武汉人纷纷在朋友圈晒出爱心菜拼图,武汉大学向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发出了3年免预约赏樱的邀请。
  沉闷了40多天的中国,随着春天的脚步,氤氲出许多明媚的色彩。
  这一天,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发布了“亲爱的你,三八节快乐”的报道,里面的9位年轻女性都是此前推出的“战疫青年 封面人物”。
  她们,是众多在一线抗疫的90后中的一员。
  据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透露,在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的醫务人员中,有12000多名90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过去的“小皇帝”“小萝莉”,今天已成长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了国家的希望。
  2003年,非典爆发时,他们还懵懂无知。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们尚青春年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他们说“是时候出一份力了”。
  他们,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
  四天三夜,骑行了300公里,24岁的社区医生甘如意说:“医护人员就像士兵一样。病人来了,医护人员就要冲到一线。”
  大年初一,湖北蕲春的护士陈阿香抱着2岁的孩子,辗转多省,步行80公里归队抗疫。她说:“少一个就少啦。”
  1990年出生的方舱播音员华雨辰,用行动宣告:“我们自己的城,我们自己守。”
  他们,在人民需要时舍生忘死。
  1月15日,29岁的住院医师夏思思刚下夜班,接到任务,便折回医院参与救治,从此再没回来,留下年仅2岁的孩子。
  29岁的医生彭银华,拼命工作,偶尔也会打打游戏,去世前,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
  1996年出生的护士李慧,冒死请战:“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26岁的山东援鄂队员王冰在湖北黄冈和救命恩人并肩抗疫,他把这份舍生取义理解为薪火传承。
  90后“摆渡人”郑能量立下了生死状: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撒在长江里……
  他们,在社会期盼时扛起责任。
  1991年出生的工地技术员黄甜,用半个月奋战,和几千位同伴建造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29岁的工程师张积财,用一个个指标数据扛起了为前线赶制“战袍”的重担。
  95后乘务员杨颖顶班上岗加入青年突击队,组长为她点赞:“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敢扛责任。”
  他们,将承受苦痛视为成长启蒙。
  经历了生死22天,武汉青年邵胜强体会同胞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你的人”。
  在武汉待产的准妈妈田丹英,感到“人生之所以丰满,是因为成长路上的风雨和泥泞,填补了阳光照不到的缝隙”。
  坚守在村庄抗疫的一位90后,在孤岛上看到了烟雨蒙蒙的希望,“作为青年,在这个时代,要学会成长和担当”。
  一位90后教师开启网络直播时告诉高三的学生们:“在十七岁的年纪,生活与岁月给予你们一堂生动的示范课——人生的习题纷繁,但溯其根底,却终归一题: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医院里、高架上、地铁站那些匆忙的身影,让南京的一位大学生听到了心中水滴的声音:生命之所以可贵,不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生命背后复杂的意义。
  苦难是时代的启蒙者。
  苦痛总与人生相关联。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在这场国难中,90后们看到并成为了灵魂里有黄金的人。在这场疫痛中,90后们崛起为一个有力量的集体。
  他们,有的是党员,有的是团员,有的是医务工作者,有的是社区工作者,有的是青年突击队员,有的是青年志愿者,这种有组织的、集体的、社会的集合性力量,把一个个普通的90后个人变为一股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决定性的力量。
  他们,把理想化为内在的信念,变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激励他们行动的力量。
  他们,不是在幻想中,而是在轰轰烈烈的战“疫”行动中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历史、书写未来。
  他们,在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在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担负起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00多年前,秋瑾高呼的力挽乾坤,就是要青年们担负起复兴民族精神的责任。
  这场大战,为崛起的90后标注了印记。那些一同抗疫的先行者,如钟南山、李兰娟,则是90后群体崛起的启蒙者。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疫情总有离开的时候,不是熟睡的时候,而是一觉醒来,樱花盛开的时候。
  2020年春天,我们共同走过。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杂志”(ID:YOUTH-POWER)
  【点到为止】
  疫情当前,千千万万的90后奋不顾身,勇敢逆行。他们,不正像那傲雪凌霜的梅花,在严寒中毅然绽放,呼唤春天的来临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那些依然坚守的青年,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是这残酷战场上永不停息的号角、永不凋零的花!
  曾几何时,90后还是一个带着贬义的特指,在老一辈人们眼中,它甚至是娇气、随性、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时至今日,崛起的90后已然汇聚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他们充满活力、锐意进取,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的中国脊梁!不久的将来,还有00后、10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长成才,接力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群人,如群星般闪耀,在中华大地被广为传颂。  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他们立足平凡、追求崇高;他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  他们用自己坚定无悔的选择,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深厚的道德积淀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诠释了“爱国、敬业”的价值准则。  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全国各族人民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他们,无愧为当今中国的“最美奋斗者”
期刊
2020年必然是深深镌刻在历史上的一年。对我个人而言,中考前夕遭遇新冠,不知是命运的偶然还是天意的必然,仿佛遭遇了一个过不去的漫长冬天,看不到春天的脚步。  这场疫情打破了祖国的安宁和祥和,沉浸在过年喜悦中的人们开始惶恐不安,原本张灯结彩、熙熙攘攘的街道,瞬间变得冷冷清清。我也被家人勒令不许出门,每天就在上网课、写作业的循环中度过。书桌前的窗户正对着小区的花园,虽说是初春,外面却依然一片萧瑟。阳光
期刊
我在和孩子们讲写作时,每每说到“我的着急妈妈”这个作文题,都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似乎所有的妈妈都有一句口头禅:“快点!快点!”快一点起床,快一点吃饭,快一点写作业,快一点睡觉……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唯独在阅读这件事上,书虫希望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不要对孩子说“快点儿”,因为慢读,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让我们体味阅读之乐  孩子的阅读,从妈妈讲的第一个故事就开始了。那时,我们还不认识字,但
期刊
钱锺书先生笔下这座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包含了人生百态。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欢离合也折射出了我们身处学校、家庭与社会时发生的种种。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我们从出生起,就在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中来回。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城中的色彩就变得均匀而和谐,这围城也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
期刊
[1]  “傍晚是一天最好的时候了!”陈胜宇抬起头感叹。此刻,夕阳将要西沉,染红天空,像是蓝色桌布上打翻了的红酒。  两个少年推着自行车走出校门。孙浩明在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了一瓶矿泉水,打开后刚想喝,看到满脸汗珠的陈胜宇,就将矿泉水递给了他,满脸笑意,十分友好道:“谢了,帮我哥保密。”  “谢谢你把唯一一瓶矿泉水……”陈胜宇握着冰凉的矿泉水,心里泛起了深深的感动,一抬头,看见孙浩明又掏出一张纸币,对
期刊
小樱: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书虫:这貌似是钱锺书先生说过的话吧?  小樱:哈哈,没错,书虫你真厉害,什么都瞒不过你!  书虫:那必须的!这一切,还得从《围城》说起……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用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生中无处不在的“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总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但他也因“祸”得福
期刊
星星火炬心  读书提升思想,  学习提炼修养。  实践锻造人生,  奋斗创造辉煌。  努力追求向往,  實现远大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  永葆积极向上。
期刊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命题变化的显著特点是:将试题置于恰当的真实情境。尤其是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一、将命题材料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综合的任务情境  综合性学习最贴近生活,往往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学习活动,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搭建舞台。  (2019衢州中考)阅读
期刊
小樱有话说:  他们曾被人称为邮差、信使、物流员,现在,他们有一个公認的名称:快递员。  清晨的街角,傍晚的小巷,他们像风一样争分夺秒;楼道拐角,十字路口,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急切。平日里默默无闻的身影,此刻却惊人的耀眼。  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急速蔓延时,是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非常时期勇挑重担,舍小我、顾大家,英勇奋战在抗击疫情物资运输投送第一线,加速奔跑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生活的“最后一公
期刊
少年老去,歌者流离  人犹在,物已非  诗与歌,经年又相逢  落花飘零中  再一次惊人的合辙  诗与歌的相逢  流年经转,正春意阑珊  筚篥声声入耳,原来江南三月  并不只動人的情思  岐王宅邸  少年的诗酒里翻涌着满腔豪情  志满意平时,筚篥的悲凉不再  崔九堂前  羯鼓的每一次敲击,衣袂翻转间  演绎着盛世繁华  少年的诗在歌声中愈发飞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