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特征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w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华帆,云南大学,14图书情报。
  周思奇,云南大学,14图书情报。
  常宇辰,云南大学,14图书情报。
  摘要:本文从少数民族文献的语义理解、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 的理解对少数民族文献的含义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文献的内容,对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献; 特征; 信息资源
  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献不仅凝结着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也是我国多元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对少数民族文献的认识,不仅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有助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文献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就要求进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的学者在进行文献研究时,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与价值。下面,本文将对少数民族文献的特点与价值进行分析。
  一、民族文献的概念
  目前有关民族文献的定义有很多种,对民族文献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确切统一的概念。 文献的最基本的属性是记载知识和信息。 判断文献是否属于民族文献不能仅由文种、内容、著者判断,而应从其根本属性出发,判断它的内容是否属于民族文献范畴。笔者赞成朱金等学者的观点:民族文献有狭义民族文献和广义民族文献:狭义民族文献是指研究和记录有关各少数民族在各个时代、各个学科领域创作和整理的一切载体的知识与信息资料。广义民族文献是指世界上各个时代的所有少数民族作者的作品,以各个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一文献资料,各个学科领域所创作和整理的及其他民族作者关于民族研究的知识与信息的一切载体文献。[1]目前,民族文献定义的界定除了重视文献本身的内容外,还强调了文化实物等在知识文化保存和积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民族文献定义的界定一方面重 视着眼于以往民族文字典籍的内容,另一方强调文化实物、贤才达能等在知识文化保存和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二、民族文献的内容
  民族文献在内容几乎涵盖各个领域,经济、法律、政治、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无所不包。民族文献的范围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二是用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文献,三是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文献。[2]
  三、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特征
  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不仅具有信息资源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个性特征。具体说来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文化传承性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甚至自己独创的文字,少数民族文化即是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宗教、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等,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包括其积淀的文化知识,还包括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的物质表达形式,它不仅是该民族的历史变迁,也是该民族的文化及其价值体系的侧写,是各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以侗族鼓楼为载体的侗族文化,以苗族服饰为载体的苗族刺绣、挑花、银饰等制作工艺技术知识及所反映的苗族图腾文化,以剪纸为载体的民族民间剪纸技艺及其所反映的民族民间文化信息等都表现了极强的民族文化特征。[3]
  2、历史悠久
  我国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 大部分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本民族的文献信息,这些民族文献忠实地记载了其民族历史及其发展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它是反映民族全貌的一个真实的镜子,是“过去已经发展起来的知识” 的历史积淀。因此, 少数民族文献是各个历史朝代的烙印,它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3、民族性特征
  民族文献信息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民族性特征。其民族性表现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每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宗教信仰, 其独特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也是区别于另一民族的重要标志, 随着本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不断演进,最后都产生了自己的文化。各少数民族由于民族不同,其文献的载体也不相同,如著名的“贝叶经”就是傣族人民记录佛教经典的特殊载体,而纳西族东巴经则多为15×5cm 的窄长形糙纸写本 。[4]
  4、地域性特征
  民族文献信息都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因为我国少数民族都在某一地域环境中生活聚居,因而记载某一少数民族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变革、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方面的民族文献信息就会显示出每个民族聚居区域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比如民族文献信息所反映的苗族吊脚楼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其流行的地区在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一带,这和其独特的地域,依山伴水的环境和其干栏式建筑风格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5、可利用性
  可利用性是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另一重要特征。民族文献是各民族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继承和传播本民族知识和思想,它不仅仅是指一个民族生活生产的一个记录方式,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明的见证,少数民族文献它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是可利用的。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文献也记载了关于人类和本民族起源发展的记录和传说,为我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出现了不少妙手神医,许多不朽的医学文献著作也载入史册,各少数民族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不同文明程度的医学体系。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做了接触贡献;各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如民族文学、艺术文献,它们是祖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有些还广为流传,如著名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朱金.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论析[J].图书馆界.2004(9)
  [2]林伯珊.2000-2008年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研究述略.新七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4期.
  [3][4]杨昌斌.民族文献信息特征的新视角.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1).
  [5]包和平.我国民族文献资源建设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的未来展望.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10).
  [6]胡敏.略论西部少数民族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
  [7]金贞玉,金海淑.校地区性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网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5(4)
  [8]王月娥.西部图书馆 民族地方文献建设略论[J].现代情报.2o02(10)
  [9]罗正副.“民族文献”再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倪再(1990.03-),女,汉,湖南,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产业经济学。  摘要: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面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趋势,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协同创新是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整合与流动,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手段
企业成败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而财务的核心在资金。资金管理日益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企业可以实现集团
何为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型内部审计,即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内部审计。增值审计阶段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革新性发展阶段,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审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
2016年6月12~13日,第四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隆重召开,来自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相关机构的官员以及知名智库研究机构、高校及相关国际组织的120多位学者及相关领域
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政策引导也各不相同,高校产权结构重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变革.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校数
在探究中国大陆基层民主的同时,作为基层政权机关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当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研究议题.中国大陆对开放乡镇人大代表的直选这项制度的开展,确实早已在中国农村产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和红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在尊重共产国际的前提下,独立自主探索自己的方针政策。  1934年5月,季米特洛夫被选进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在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上,他正式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从1935年至1943年共产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论断,是对实践的尊重,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发展经济学是对贫困国家到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正是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改革前是积累的过程,改革后是释放生产力,生产率喷发式提升的过程。发展经济学丰富了对“两个不能否定”理论诠释的方法。  关键
国有外贸企业生存和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只有通过产权改革,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产权改革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复杂过程,需要在探索中不断解决问题。
1936年春天,毛泽东和彭德怀等率领红军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进行了“抗日讨逆”的东征。红军东征在晋中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东征期间毛泽东首次来到晋中灵石,同样是晋中近现代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  2月20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毛泽东、总参谋长叶剑英等指挥下,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突破阎军“黄河防线”,开始了渡河东征。  3月4日,红十五军团一部挺进灵石县双池镇(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