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张锰的展览名字叫《起风》,在今日美术馆二号馆开幕。张锰是个极多元又多产的艺术家,合乎他双子座的特质。多媒体、水墨、油画甚至诗歌和小说……创作手法之丰富像他的工作室一样分裂在四处,但一旦进入,又是那么的隐秘和恬静。我们更愿意谈那个工作室里的收藏,那些安静的躺在一隅。
因为,“乐器实在太美了,你想,一块好看的木头,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来,就如活了一般,就如你的一个伴侣,不发音,就在那儿默默地陪着你,这有多妙,于是,当看到样子好看的乐器时,必掏钱买之,久而久之,收藏一片,房角里、抽屉里、柜子里、各种里,于是就有了这近三十种各类乐器,偶尔摸摸这个,偶尔弹弹那个,叮叮当当,吱吱呀呀,其乐无穷尽也。”
Q = 《北京青年》周刊A =张锰
Q:我看你展览的视频 《起风》 ,对其中的音乐很感兴趣,那是由什么乐器组成的?是一个什么曲调?
A:这个片子中的音乐是我的一个正在制作中的新作品 《苔藓》 的配乐,是一些电子合成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和这个新作品的视频画面相配的,是我在悬崖边上的火山岩上捡起一根枯树枝,蹒跚地走在满是苔藓的石头上的感觉。
Q:你觉得声音能够给你带来什么?
A:我越来越喜欢声音的东西,那种闭着眼都能感受的感觉不错,相对于视觉作品,有另外一种自由,这种感觉很好,让我能体会到自己的在场,在场于时间上与空间上,很妙。
Q:推荐一个你喜欢的乐器?
A:关于这把琴,是我收藏的一把加弦三弦,就是在普通的三弦基础上加了一根高音弦,是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先生研制的改良琴,红酸枝木得方形音箱,双面蒙莽皮,金丝楠木柄,白牛角弦轴,琴头为沉水乌木。
Q:从何时开始收集乐器?为什么会收藏乐器?
A:乐器本身自带美感,我都觉得它是一种能说话的木头或金属,一种你喜欢的器物,还能发出声响,这有多美好,就像活了一样,具备生命感。从90年代上大学就开始对各地的乐器感兴趣,去各地写生时也顺便收集有意思的乐器。
Q:乐器在里面有什么样的角色?
A:我的乐器有放在柜子里的,也有直接放在工作室内的,比如钢琴、大提琴、月琴、尺八、三弦等,放在外边的意思是,方便拨弄,吱吱嘎嘎、咿咿呀呀,蛮好。放在柜子里的基本都是良工贵木的珍品,也会偶尔抚弄,玩得很开心。
Q:做艺术是一个艰难的事情么?
A:不是做艺术,实际是艺术做你,你选择不了做艺术,是艺术选择做你,这种关系捋顺了,就没有难易之说了。等那个东西来的时候,你接收就可以了,完成感是比较舒服的部分,当然,作品卖掉换成钱也蛮好,没有太过崩溃的时候,不想做作品时就闲呆着呗,因为没感觉也做不出来啥东西,生造东西也难受,也做不好。基本上我是物质主义者,总要弄好多东西来看着摸着舒服着过生活,但随着物品藏品越来越多,作品里的东西反倒越来越少。
Q:什么能够真正安抚到你?
A:就是一个人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呆着,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听着喜欢的声音,就可以了,那就是工作室,我一直说,我去工作室就是去吸收能量,在工作室呆时间长了,就感觉,从生理到心理都满满的,很丰盈,这就是物质对我的作用,我一直幻想比喻,就像变形金刚里旧车遇到新车就会自动更新一样,对我而言,工作室里的物品就是那个更新我的新车。
Q:拥有什么能够让你感受到快乐?在收集这件事情上,你是一个贪心的人么?
A:我喜欢植物,尤其是那种长在土地上树木与花草,还有各种鸟类,我喜欢和它们在一起生活,我也会努力地营造那样的气氛与气场,我不怎么太在意这个物品上的得失,自己喜欢的东西尽量得到,得不到也没办法。
Q:收集或者收藏跟消费的关联是怎样的?
A:基本是和赚的钱有些关系,钱多就收藏点重量级的,钱少就弄点便宜了,兜里有钱,买个贵的,兜里钱少,买俩蝈蝈也挺乐。
Q:你怎么看现代人对于物质的态度。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大家开心就好,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心态来的,也有这个时间段整个国家社会给的影响,所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在不影响别人的基础上,尽量满足自己生之为人所应享受的一切。
Q: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么?为什么?
A:没有什么满意与不满意之说,都是开心与难受并行,多点或少点的区别。
Q:你每天都是怎么度过的?
A:我有一份教职,完成教职所需工作,就是在工作室里做作品,每天也没啥大区别。
Q:你最欣赏的艺术家是谁?你想像谁那么生活?
A:我想像古代的员外那么生活。我比较喜欢宋朝的马远和波兰的肖邦及加拿大的古尔德,马远画的树枝美妙绝伦,基本每天都要看一看,肖邦和古尔德是音乐家。
Q: 《起风》为什么叫起风?
A:我这个个展名字,来自毛丹青先生策划2013年日本神户双年展是我的展览现场观感,他觉得我的影像作品就是那种慢慢地起风了的感觉,而且风越来越大,我觉得这感觉很好,是我要的那个感觉,是一种当代人在古代的感觉,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毛丹青老师也是我这个展的学术主持,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这个展的策展人卢迎华老师建议用“The Wind Blows”,正好是鲍勃·迪伦的 《起风》,大家都觉得也蛮好。
Q: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能够变成你创作作品的素材?
A:就是日常就够了,我生活得足矣,所有的所闻所见、所触所听都可以的,跟我这个人有交集的物质时空,就是我做作品的全部。
Q:最理想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
A:与自己喜欢的东西共处就是最理想的环境。
怎么看物质?你觉得你是创造癖还是收藏癖?
我是需要这些物质的,需要在它们身上吸收能量的,什么美学,审美质感,什么形状,都会对我产生影响。我还是喜欢做一些新的可能的东西,但这些新的东西可能来源于一件古老的东西,或路边的一根树枝,相对于收藏或收集,我更喜欢衍生。
因为,“乐器实在太美了,你想,一块好看的木头,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来,就如活了一般,就如你的一个伴侣,不发音,就在那儿默默地陪着你,这有多妙,于是,当看到样子好看的乐器时,必掏钱买之,久而久之,收藏一片,房角里、抽屉里、柜子里、各种里,于是就有了这近三十种各类乐器,偶尔摸摸这个,偶尔弹弹那个,叮叮当当,吱吱呀呀,其乐无穷尽也。”
Q = 《北京青年》周刊A =张锰
Q:我看你展览的视频 《起风》 ,对其中的音乐很感兴趣,那是由什么乐器组成的?是一个什么曲调?
A:这个片子中的音乐是我的一个正在制作中的新作品 《苔藓》 的配乐,是一些电子合成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和这个新作品的视频画面相配的,是我在悬崖边上的火山岩上捡起一根枯树枝,蹒跚地走在满是苔藓的石头上的感觉。
Q:你觉得声音能够给你带来什么?
A:我越来越喜欢声音的东西,那种闭着眼都能感受的感觉不错,相对于视觉作品,有另外一种自由,这种感觉很好,让我能体会到自己的在场,在场于时间上与空间上,很妙。
Q:推荐一个你喜欢的乐器?
A:关于这把琴,是我收藏的一把加弦三弦,就是在普通的三弦基础上加了一根高音弦,是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先生研制的改良琴,红酸枝木得方形音箱,双面蒙莽皮,金丝楠木柄,白牛角弦轴,琴头为沉水乌木。
Q:从何时开始收集乐器?为什么会收藏乐器?
A:乐器本身自带美感,我都觉得它是一种能说话的木头或金属,一种你喜欢的器物,还能发出声响,这有多美好,就像活了一样,具备生命感。从90年代上大学就开始对各地的乐器感兴趣,去各地写生时也顺便收集有意思的乐器。
Q:乐器在里面有什么样的角色?
A:我的乐器有放在柜子里的,也有直接放在工作室内的,比如钢琴、大提琴、月琴、尺八、三弦等,放在外边的意思是,方便拨弄,吱吱嘎嘎、咿咿呀呀,蛮好。放在柜子里的基本都是良工贵木的珍品,也会偶尔抚弄,玩得很开心。
Q:做艺术是一个艰难的事情么?
A:不是做艺术,实际是艺术做你,你选择不了做艺术,是艺术选择做你,这种关系捋顺了,就没有难易之说了。等那个东西来的时候,你接收就可以了,完成感是比较舒服的部分,当然,作品卖掉换成钱也蛮好,没有太过崩溃的时候,不想做作品时就闲呆着呗,因为没感觉也做不出来啥东西,生造东西也难受,也做不好。基本上我是物质主义者,总要弄好多东西来看着摸着舒服着过生活,但随着物品藏品越来越多,作品里的东西反倒越来越少。
Q:什么能够真正安抚到你?
A:就是一个人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呆着,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听着喜欢的声音,就可以了,那就是工作室,我一直说,我去工作室就是去吸收能量,在工作室呆时间长了,就感觉,从生理到心理都满满的,很丰盈,这就是物质对我的作用,我一直幻想比喻,就像变形金刚里旧车遇到新车就会自动更新一样,对我而言,工作室里的物品就是那个更新我的新车。
Q:拥有什么能够让你感受到快乐?在收集这件事情上,你是一个贪心的人么?
A:我喜欢植物,尤其是那种长在土地上树木与花草,还有各种鸟类,我喜欢和它们在一起生活,我也会努力地营造那样的气氛与气场,我不怎么太在意这个物品上的得失,自己喜欢的东西尽量得到,得不到也没办法。
Q:收集或者收藏跟消费的关联是怎样的?
A:基本是和赚的钱有些关系,钱多就收藏点重量级的,钱少就弄点便宜了,兜里有钱,买个贵的,兜里钱少,买俩蝈蝈也挺乐。
Q:你怎么看现代人对于物质的态度。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大家开心就好,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心态来的,也有这个时间段整个国家社会给的影响,所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在不影响别人的基础上,尽量满足自己生之为人所应享受的一切。
Q: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么?为什么?
A:没有什么满意与不满意之说,都是开心与难受并行,多点或少点的区别。
Q:你每天都是怎么度过的?
A:我有一份教职,完成教职所需工作,就是在工作室里做作品,每天也没啥大区别。
Q:你最欣赏的艺术家是谁?你想像谁那么生活?
A:我想像古代的员外那么生活。我比较喜欢宋朝的马远和波兰的肖邦及加拿大的古尔德,马远画的树枝美妙绝伦,基本每天都要看一看,肖邦和古尔德是音乐家。
Q: 《起风》为什么叫起风?
A:我这个个展名字,来自毛丹青先生策划2013年日本神户双年展是我的展览现场观感,他觉得我的影像作品就是那种慢慢地起风了的感觉,而且风越来越大,我觉得这感觉很好,是我要的那个感觉,是一种当代人在古代的感觉,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毛丹青老师也是我这个展的学术主持,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这个展的策展人卢迎华老师建议用“The Wind Blows”,正好是鲍勃·迪伦的 《起风》,大家都觉得也蛮好。
Q: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能够变成你创作作品的素材?
A:就是日常就够了,我生活得足矣,所有的所闻所见、所触所听都可以的,跟我这个人有交集的物质时空,就是我做作品的全部。
Q:最理想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
A:与自己喜欢的东西共处就是最理想的环境。
怎么看物质?你觉得你是创造癖还是收藏癖?
我是需要这些物质的,需要在它们身上吸收能量的,什么美学,审美质感,什么形状,都会对我产生影响。我还是喜欢做一些新的可能的东西,但这些新的东西可能来源于一件古老的东西,或路边的一根树枝,相对于收藏或收集,我更喜欢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