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带动学生主动探索、认真思考的一种动力。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學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合作者,这就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当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时,表明学生已经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因此,在针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摒弃原有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真正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要从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活动,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下身段倾听学生的心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公平对待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疑问。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说出疑惑,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年龄尚小,在课堂学习中难以克服害羞和胆怯的心理。他们往往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就会缺乏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利用丰富的表情及风趣的语言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这样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能够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要有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小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还比较强,他们心里十分在乎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没有实质意义,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内心的疑问。这样,提问后的学生都能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观察,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一部分可能是新的数学内容引起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的。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且绝大部分内容逻辑性比较强,趣味性不足,所以,单靠内容本身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开发学生的直观思维,并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学。通常情况下,自学都是在求知欲的带动下才产生的,而求知欲需要问题的支撑。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学,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的学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再通过问题把要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会提出如下问题:1年有12个月,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呢?怎样区分平年和闰年?这样的教学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中。随着问题的一步步解决,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问题意识也进一步得到锻炼。
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对于教材中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时,可能每个学生对分钟和小时都很熟悉,可如果说“秒针每走1格就是1秒,分针每走1小格就是1分钟,时针每走1大格就是1小时”,学生就会感到很模糊。所以,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个小钟表,或者让学生自制一个小钟表,通过自己动手拨一拨,使脑海中只是概念的数字变得具体。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充分了解到,秒针转一圈是1分钟,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1分钟等于60秒,1小时等于60分钟。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秒针最长,时针最短,还了解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问题、了解问题,同时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问题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教师一定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从而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达到培养问题意识的目的。
(责编 马孟贤)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合作者,这就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当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时,表明学生已经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因此,在针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摒弃原有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真正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要从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同时,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活动,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下身段倾听学生的心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公平对待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疑问。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说出疑惑,主动探索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年龄尚小,在课堂学习中难以克服害羞和胆怯的心理。他们往往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就会缺乏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利用丰富的表情及风趣的语言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愿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这样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能够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其次,要有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小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还比较强,他们心里十分在乎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没有实质意义,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内心的疑问。这样,提问后的学生都能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观察,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一部分可能是新的数学内容引起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的。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且绝大部分内容逻辑性比较强,趣味性不足,所以,单靠内容本身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开发学生的直观思维,并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学。通常情况下,自学都是在求知欲的带动下才产生的,而求知欲需要问题的支撑。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学,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的学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再通过问题把要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会提出如下问题:1年有12个月,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呢?怎样区分平年和闰年?这样的教学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解决中。随着问题的一步步解决,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问题意识也进一步得到锻炼。
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对于教材中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时,可能每个学生对分钟和小时都很熟悉,可如果说“秒针每走1格就是1秒,分针每走1小格就是1分钟,时针每走1大格就是1小时”,学生就会感到很模糊。所以,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个小钟表,或者让学生自制一个小钟表,通过自己动手拨一拨,使脑海中只是概念的数字变得具体。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充分了解到,秒针转一圈是1分钟,分针转一圈是1小时,1分钟等于60秒,1小时等于60分钟。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秒针最长,时针最短,还了解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问题、了解问题,同时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问题意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教师一定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从而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达到培养问题意识的目的。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