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故事活化数学教学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_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有一种文化叫故事,故事具有精彩的情节,富有神秘感。故事对幼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启迪智慧。若故事与数学相遇,将会摩擦出耀眼的火花。数学教学故事化,可以趣化数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降低思维坡度,让复杂深邃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助于支持学生思考,提升学习质效。
  一、巧借故事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前提,许多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关键因素是数学的抽象性太强,数学材料枯燥乏味。若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必须将数学内容进行趣化,改变数学材料的呈现方式,使数学内容产生强劲的吸引力。
  学生几乎是听故事长大的,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可谓百听不厌,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融数学内容于故事之中,用娓娓道来的故事展现数学内容,能捕获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多位数》一课中,以《西游记》故事为素材,利用游记中的一些数字作为教学内容:“唐僧的三个徒弟中最厉害的是孙悟空,他有七十二变,他的一个跟头能够飞出十万八千里,他的兵器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经典的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故事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脑海中生出疑问:十万八千里到底有多远,一万三千五百斤究竟有多重?故事引发了学生对其中的多位数的探究欲望。再譬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中,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改编为猪八戒分西瓜:猪八戒捡回一个大西瓜,平均分给师徒四人,每人可以分到多少个西瓜?有趣的故事情境既活跃了学生情绪,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对分数的认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故事激趣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激趣的策略之一,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故事资源,将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拓展故事的数学教学功效。
  二、灵用故事教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種反映形式。”数学概念教学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思维能力尚若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有效剖析本质特征自主建构概念,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和深入指导,为学生助一臂之力。如果让概念教学披上故事色彩,或许会给学生以启发,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特征的把握。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时常灵活应用故事助力学生认识概念。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为了使学生懂得分数有真假,给学生讲“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或“真假李逵”的故事,在简短而有趣的故事中导入数学概念。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又能给学生一定启示。“真假美猴王”与“真假分数”的碰撞,此真假非彼真假,有助于学生的概念认知,使真分数与假分数这两个概念很快进入他们的脑海,融入原有的分数知识框架。再譬如,在教学《倒数》一课时,通过讲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边讲解边表演“左手向下搂住树干,右手把住树的上半截”的动作。学生通过观察左、右手的上、下位置变换,在直观的动作启示下,对分数的分子分母倒过来就是“倒数”有了形象的认识,学生根据“倒树”来理解“倒数”,印象更加深刻难忘。故事与概念教学的融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实现有机对接,切不可生搬硬套,以免事倍功半。
  三、妙用故事点化思维
  故事不仅具有娱乐价值,且具有启智价值,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能够点化人的思维,促进思考。数学故事具有极强的启思效果,睿智的教师善于借用故事去点化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策略的移植,借助故事点化学生可以达到一种不教之教的效果。
  策略意识是一种重要素养,教学需要策略,解决问题需要策略。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法宝,善于思维者拥有丰富的策略,我们要注重策略教学,培养学生故事点化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教学路径,用故事去点化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触类旁通,获得新策略。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在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自主思考解答,许多学生一脸茫然,找不出头绪,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把大杯替换成小杯的方法,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孙悟空借金箍棒”的故事,“老师为什么现在给我们讲这个故事?”一些学生听后若有所悟,“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什么奇妙?”稍作点拨,“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够变化,大的能变小,小的能变大。”学生甲说道:“我们也可以把大杯变成小杯,或者把小杯变成大杯。”学生乙如同醍醐灌顶,一下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真有悟性!像你所说的把大杯变成小杯或者把小杯变成大杯的方法叫作替换,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边表扬边板书“替换”,相机把替换策略抛给学生。“下面就请你们也学孙悟空变一变,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吧。”就这样,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下触类旁通,理解并掌握了替换的策略。(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
其他文献
一、把握“单元主题”教学,凸显教学主题  语文是最富有情趣的。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童年”的,那单元主题可以确立为“多彩的童年”。那教学“主题”该如何确立?依据导读中“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的提出,笔者的
期刊
“阅读是素质教育的基石,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将阅读与音乐完美融合,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音乐理解力,涵育音乐素养。  一、阅读创作背景,奠定情感基调  音乐既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说唱艺术。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愉悦情操。若要准确高效地传唱歌曲,必须读懂音乐背景,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厘清创作的来龙去脉,方能把握歌曲的内涵,汲取音乐的精髓。  阅读像音乐作
期刊
在《晏子春秋》这一书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就是《晏子使楚》。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能言善辩。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既要注重对人物语言和形象分析,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一、语言艺术与人物描绘  语言艺术,其属于艺术中的一个门类,主要是利用语言手段塑造人物审美形象的艺术形式。在课文中,教师要借助语言的应用,抓住文章的中心段落和重难点
期刊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好玩” “好胜”的心理特点,遵循“乐学” “会学”的教学理念,笔者对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乐学——寻觅汉字背后的趣景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的职责是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此,笔者创设了各种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活动形式。  第
期刊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进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养成。当下高中英语写作存在两大误区,一是重结果、轻过程;二是重语言,轻文化。为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推进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写作思维”等方面,关注英语学习的整体性、基础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写作
期刊
一、直视“缺氧困境”,深化课堂改革  教学疲软、“讳疾忌医”是当下不少教师的弊病。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深切感受到课堂“缺氧”的窘境。“大胃王”吃不饱,“剩食族”又提不起兴致;学习激情与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流失;知识技能与文化思维发展的结构失衡等,这些难题都亟需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新理念武装自己,直视课堂“缺氧”的教学困境,及时进行角色转变,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
期刊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活动形式,在中国具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游戏仅仅作为一种娱乐健身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游戏的功能日益丰富,人们赋予游戏新的价值,使游戏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人们将游戏与教育有机融合一体,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开展德育、益智、审美、健体等教育活动,让游戏绽放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光芒。小学科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以科学知识传播、探
期刊
小学开展志愿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知、情、意、行得到发展与磨练,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格,能与自己、家人、社会及世界和谐共处,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以志愿者行动引领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主助人、自我完善、自主成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以“主体、责任、践行”为核心的德育文化,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对于在小学如何开展志愿者行动,南京市
期刊
摘 要:近年,堪称“千里马”的高师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就业单位的需求量却在缩减,于是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难度持续增大。为帮扶高师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明确可行的就业方向,寻找精准的就业途径,笔者对近三年赣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他们就业期间遭遇的各种困难及成因,进行了简要的研判分析,阐述了高师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以期帮助他们摆脱就业困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与现代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公众对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日渐突出,创建适合部分学生艺术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艺术特色中学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如何施行具有獨特风格的区域性的艺术教育也尤为重要。无锡市湖滨中学是以美术见长的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几十年来,在艺术特色建设、办学业绩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校在艺术特色办学策略、追求教育目标、资源的利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期刊